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注定是个不平静之年,国是如此,车市亦如此。
通胀走高 降价减缓
从2007年末开始,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中国CPI、PPI和食品指数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有再次走高的势头。专家预测,未来短期内中国通胀不会得到明显改观。在这种情况下,车市的挑战在于高成本压力下如何发展壮大。汽车厂家今年的日子将异常艰苦,面对消费者降价的惯性思维,利润薄的整车厂不敢轻易涨价也不敢奢谈降价。
网上车市的监测显示,2008年4月国产乘用车价格指数(CHESHI.CAPI)下降了0.3,跟往年同期相比较,降幅相对较小。所有细分市场价格走势都是下降趋势但相对缓和。其中,豪华车CHESHI.CAPI下降了0.24;高级车CHESHI.CAPI下降了0.25,虽多数车型价格有所下降但降幅有限,基本在1%以内;中级车CHESHI.CAPI下降了0.54;小型车CHESHI.CAPI下降0.1 9个百分点,相对去年同期和前几个月,小型车价格降幅明显减小;微型车CHESHI.CAPI下降了0.1 5,多数微型车的价格稳定。
进口井喷 出口升级
今年进口乘用车市场急剧增长,进口车市场扩容幅度很可能超过50%,从而出现“井喷”局面。三年来进口SUV连续“井喷”式增长,去年进口SUV数量超过了进口轿车,今年一季度进口SUV超过了全部进口汽车的50%,增幅超过了100%。2008年前两个月累计进口车辆同比增长81.90%,增幅大大超出预期,是2007年全年37.9%增幅的2.2倍。专家表示,这种势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得到遏制。但专家同时表示,其中有非理性的因素,并建议跨国公司适度理性订货。
汽车整车出口连续5年高速增长,今年1季度继续高速增长,继中国市场后中国车也越来越引起世界高度关注,其中自主品牌十分抢眼。关键一个大的变化是整车厂纷纷将出口升级为企业战略并纳入企业统筹,出口秩序由过去的无序升级到第二阶段——有序。
微客加速 自主止跌
与日本相比,中国微型车大型化解决了微型客车市场多年来仅能低速增长的问题,今年微型客车市场的增长率和销量将创历史新高。目前,微型客车的成本控制得当,轻客与微客价格差仍较大,还没有构成直接竞争关系。
去年很多自主品牌进入战略调整期,市场增速减缓,经过一年多的战略调整,虽然这个调整大多数厂家还没有完成,但是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停止下滑。自主品牌在狭义乘用车中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重新回升到了29%以上(最高时曾达到31%以上),而且自主品牌在MPV的市场占有率上已经超过50%,除了SUV、高级轿车以外,今年自主品牌汽车在乘用车其他车型的市场占有率都在增长。
高端紧俏 二手紧张
和北京车展相对应的是,今年开年以来各地区高中端车展十分活跃,其突出特点是规模大、影响大、人气旺,是真正的豪华展。而中国进出口数据显示,进口车高中端车明显增加,同时它们在售价方面也较为坚挺,事实表明高端车比较紧俏,但能否持久仍未可知。
和进口高端车同样紧俏的是二手车市场。亚运村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表示,二手车市场资源正在形成新的问题——资源紧张。
消费者等待 经销商反水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因为财富效应消费者资金流入股市或基金暂不考虑购车,或者买辆保值率高的二手车先玩玩,消费者普遍等待奥运后车市降价再购车,使得车市在秋季前难于出现大的亮点。
和消费者的稳坐钓鱼台的清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不景气让整车厂和经销商如今急得火烧眉毛、上下不安,再加上成本压力,经销商的压力普遍加大不少,于是出现比亚迪苏浙经销商集体反水事件。对此,专家表示,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车展上誓师 9月后好转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专家表示,4月北京车展可看做自主品牌汽车的“誓师大会”,特别是我国前六大汽车企业集团宏伟的研发和生产自主品牌的近500亿元的投资计划,使用户对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发展更具信心。国内外媒体对参展的自主品牌汽车都有很高的评价,3家调查机构的车展调研结果显示自主品牌亮点突出:自主研发能力强劲、技术和质量的快速进步、性价比高、品牌形象提升快,这将使今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更快扩大。调查同时表明,要买自主品牌汽车的用户比例从去年车展的37%上升到今年的65%。
同时,受消费者购车观念改变和整体经济形势尤其是奥运经济影响,车市再次发力有望在9月之后,甚至有专家称入秋前车市将“一月不如一月”。
“多难兴邦”,不知这句话是否同样适用于车市。
链接:北亚市总经理苏晖揭示车市五大趋势
1、“买还是不买”变化为“什么时候买和买什么车”;
2、汽车市场“财富效应”明显;
3、二手车市场资源偏紧,出行方式加快调整;
4、公交发达,市场分流加快;
5、汽车价格敏感度在增强,不信任度在增加。
链接: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长明建言汽车出口
1. 指导思想:不能将出口仅仅作为权宜之计,而必须将其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2. 产品战略:放弃低端、低价战略,在可接受的质量和有吸引力的价格之间寻求平衡。
3. 出口策略:确保质量,可以低端却不能低质;必须研究进口国的市场准八条件,防止盲目;同时避免恶性竞争。
通胀走高 降价减缓
从2007年末开始,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中国CPI、PPI和食品指数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有再次走高的势头。专家预测,未来短期内中国通胀不会得到明显改观。在这种情况下,车市的挑战在于高成本压力下如何发展壮大。汽车厂家今年的日子将异常艰苦,面对消费者降价的惯性思维,利润薄的整车厂不敢轻易涨价也不敢奢谈降价。
网上车市的监测显示,2008年4月国产乘用车价格指数(CHESHI.CAPI)下降了0.3,跟往年同期相比较,降幅相对较小。所有细分市场价格走势都是下降趋势但相对缓和。其中,豪华车CHESHI.CAPI下降了0.24;高级车CHESHI.CAPI下降了0.25,虽多数车型价格有所下降但降幅有限,基本在1%以内;中级车CHESHI.CAPI下降了0.54;小型车CHESHI.CAPI下降0.1 9个百分点,相对去年同期和前几个月,小型车价格降幅明显减小;微型车CHESHI.CAPI下降了0.1 5,多数微型车的价格稳定。
进口井喷 出口升级
今年进口乘用车市场急剧增长,进口车市场扩容幅度很可能超过50%,从而出现“井喷”局面。三年来进口SUV连续“井喷”式增长,去年进口SUV数量超过了进口轿车,今年一季度进口SUV超过了全部进口汽车的50%,增幅超过了100%。2008年前两个月累计进口车辆同比增长81.90%,增幅大大超出预期,是2007年全年37.9%增幅的2.2倍。专家表示,这种势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得到遏制。但专家同时表示,其中有非理性的因素,并建议跨国公司适度理性订货。
汽车整车出口连续5年高速增长,今年1季度继续高速增长,继中国市场后中国车也越来越引起世界高度关注,其中自主品牌十分抢眼。关键一个大的变化是整车厂纷纷将出口升级为企业战略并纳入企业统筹,出口秩序由过去的无序升级到第二阶段——有序。
微客加速 自主止跌
与日本相比,中国微型车大型化解决了微型客车市场多年来仅能低速增长的问题,今年微型客车市场的增长率和销量将创历史新高。目前,微型客车的成本控制得当,轻客与微客价格差仍较大,还没有构成直接竞争关系。
去年很多自主品牌进入战略调整期,市场增速减缓,经过一年多的战略调整,虽然这个调整大多数厂家还没有完成,但是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停止下滑。自主品牌在狭义乘用车中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重新回升到了29%以上(最高时曾达到31%以上),而且自主品牌在MPV的市场占有率上已经超过50%,除了SUV、高级轿车以外,今年自主品牌汽车在乘用车其他车型的市场占有率都在增长。
高端紧俏 二手紧张
和北京车展相对应的是,今年开年以来各地区高中端车展十分活跃,其突出特点是规模大、影响大、人气旺,是真正的豪华展。而中国进出口数据显示,进口车高中端车明显增加,同时它们在售价方面也较为坚挺,事实表明高端车比较紧俏,但能否持久仍未可知。
和进口高端车同样紧俏的是二手车市场。亚运村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表示,二手车市场资源正在形成新的问题——资源紧张。
消费者等待 经销商反水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因为财富效应消费者资金流入股市或基金暂不考虑购车,或者买辆保值率高的二手车先玩玩,消费者普遍等待奥运后车市降价再购车,使得车市在秋季前难于出现大的亮点。
和消费者的稳坐钓鱼台的清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不景气让整车厂和经销商如今急得火烧眉毛、上下不安,再加上成本压力,经销商的压力普遍加大不少,于是出现比亚迪苏浙经销商集体反水事件。对此,专家表示,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车展上誓师 9月后好转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专家表示,4月北京车展可看做自主品牌汽车的“誓师大会”,特别是我国前六大汽车企业集团宏伟的研发和生产自主品牌的近500亿元的投资计划,使用户对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发展更具信心。国内外媒体对参展的自主品牌汽车都有很高的评价,3家调查机构的车展调研结果显示自主品牌亮点突出:自主研发能力强劲、技术和质量的快速进步、性价比高、品牌形象提升快,这将使今后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更快扩大。调查同时表明,要买自主品牌汽车的用户比例从去年车展的37%上升到今年的65%。
同时,受消费者购车观念改变和整体经济形势尤其是奥运经济影响,车市再次发力有望在9月之后,甚至有专家称入秋前车市将“一月不如一月”。
“多难兴邦”,不知这句话是否同样适用于车市。
链接:北亚市总经理苏晖揭示车市五大趋势
1、“买还是不买”变化为“什么时候买和买什么车”;
2、汽车市场“财富效应”明显;
3、二手车市场资源偏紧,出行方式加快调整;
4、公交发达,市场分流加快;
5、汽车价格敏感度在增强,不信任度在增加。
链接: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长明建言汽车出口
1. 指导思想:不能将出口仅仅作为权宜之计,而必须将其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2. 产品战略:放弃低端、低价战略,在可接受的质量和有吸引力的价格之间寻求平衡。
3. 出口策略:确保质量,可以低端却不能低质;必须研究进口国的市场准八条件,防止盲目;同时避免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