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之虚词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技巧
  文言虚词一般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近几年来,一般不直接命题考查,会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考试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时,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要想做好这类题,首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同学们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意义”与“用法”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需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同学们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三、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近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的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句位相同,詞性不同;词性相同,作用不同。正是因为有“同”,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为此,同学们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四、选文与课文的关系
  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基本都是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异同。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把同学们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试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课本例句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联结这二者的纽带是“迁移能力”。只有“以本为本(以课本为蓝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打好厚实的“知识基点”,才能为“迁移”积蓄底气和实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学习文言文虚词方法比较多,下面介绍七种常用方法——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1)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解析】
  (1)“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译为“她”。
  (2)“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译为“的”。
  (3)“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解析】
  (1)“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推断,“以”与“而”用法一样。
  (2)“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3)“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来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
  (1)“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2)“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3)“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四、看语气表达
  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表达的语气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1)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2)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
  (1)“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2)“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3)“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必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1)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3)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解析】
  (1)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2)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3)“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七、看句式特点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1)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
  (1)“于南亩之农夫”是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2)定语后置,“石”是中心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文言文虚词相关题型的前提,因此平时要加强记忆。
其他文献
美文引路  母亲的那次流泪  李富胜  小的时候,母亲在我的记忆里是高大伟岸的。她长得高且是个大脚女人,是个典型的胶东农家妇女。为支撑一个八口之家,山里地里,风里雨里,家里家外,母亲年复一年地忙忙碌碌,奔波操劳,脸上时常挂着艰辛与刚毅、焦虑与期盼、痛苦与温馨。然而,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母亲那次流下的辛酸而沉重的眼泪。  ……  在那个特别贫困的年代,母亲用那坚强的臂膀为一家老小扛起了生活的希望,并形
期刊
文题呈现  根据下述情景,以“致我的前辈”为题作文。  在翻检家里的老照片时,突然发现有一帧发黄的小照片非常像我,便拿去问爸爸。爸爸说:“这是我的祖父(或祖母),连我以前也没有见过。”我盯着这帧小照片看了很久,相隔那么遥远,外貌那么接近,真是奇怪。终于,我决定对这位前辈说点儿什么。  思路导航  从提供的文字可以判断文题要求写一篇情景作文。写情景作文最主要把握两点:一是情景材料的主题,二是根据情景
期刊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除了例证法、理证法和引证法外,还有比证法、喻证法。  一、比证法  比证法,即通过对比、类比、排比的方法进行论证,可以让说理更加深刻、广泛、有气势,增强感染力,是议论文出彩的重要手段之一。比证法分为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和排比论证。比证法一般在结构上也表现为总分式。其中,对比法可以是正比,可以是反比,还可以是正反对比;类比法可以是不同類事物之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道理之比;而排比法则更
期刊
杜鹃花①  ◎〔宋〕真山民②  愁锁巴③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④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  ①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书载,为蜀王杜宇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树高千尺,它的根深扎土壤;远游当归,游子的根扎在故乡;黄沙之上,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将根埋入边陲热土;千年之下,璀璨耀目的现代文明将根深入传统文化;疫情期间,团聚相守,我们的根扎在温暖的家庭中;复兴潮头,千帆竞发,新时代的“后浪”们将根植入当下中国……  世间万物皆有“根”,你如何理解“根”?请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期刊
近来,新冠肺炎疫情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与此同时,各种流言也借助互联网大肆传播。  纵使外界喧囂嘈杂,我们也要自守心中宁静淡泊的一隅。诚如周国平所言:“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唯有内心富有充盈,方能从容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我想,要拥有一颗“澄明的心”,必须学会拒绝不应有的共享,独守心中那一隅岸芷汀兰。自守心中一隅,绝非故步自封、自命清高,而是心中坚守着“表里俱澄澈”的悠然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女儿、儿子、妈妈、爸爸一家四口谈到了“亲情”问题。女儿最先发言,她说:世间最美的是亲情。儿子接着说:亲情是把双刃剑。妈妈想了想说:亲情常常创造奇迹。爸爸最后说: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请以上述某一个人的话作为话题,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航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引导、教育孩子如何看待“亲情”,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这是一道权衡比较
期刊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段神话。一笔一画之间,多少沧桑;一撇一捺之中,多少辉煌。横竖撇点折中藏着的,是这个民族灿烂的文明之光。  横如千里阵云,中国人是勇敢团结的。一笔气势恢弘的横,从几千年前的历史那头架到历史这头。日本法西斯入侵中华大地,中国人民以决绝的勇气和气魄应对,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九八年的洪灾,长江决堤酿国殇,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齐抗洪。道是天灾不测固难防,不过是以命相搏,以身作障;天下同心同德
期刊
解题技巧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
期刊
博尔赫斯说:“我认为读一本书的体会不亚于旅行或坠入情网。”这就是经典之作的魅力。经典,能流传至今,必然有其现世的价值。  经典是那些具有社会价值,对现实具有启迪意义的珍馐。  意大利的卡尔维诺说过:“经典,不是说你读过没有,而是说你读过几遍。”所以通俗地来说,经典就是那些你读了好几遍仍不厌倦的书。因为你每读一遍,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悟与理解。而这种感悟与理解,便是经典所流露出的对如今的启迪作用,进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