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小学教育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fj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教育家经亨颐说过:“学校当以陶冶人格为宗旨。”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学校的价值就是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以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它代表和引领教育的主流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所在。
  一、以生为本,构建开发学生潜能的课程体系
  在对国家课程计划与山东省出台的素质教育要求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从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角度,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课程体系,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了整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1.德育课程
  以“全课程”理念为支撑,提倡入校即有课程,学校处处皆教育。我们将课程分为一天的课程、一周的课程和一年的课程进行评估。一天的课程侧重学生在一天之内行为习惯的培养;一周的课程是对本周的课程进行评价;一年的课程是把不同时段的课程成果进行集中的展示与评价,展示阶段性的教育成果。另外,对于德育课程实施的情况,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于是,我们在确定了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之后,采取每日评价的方式,创设自然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评价,获得改进。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之后,评价人员随机对几名学生进行调查,这一过程就是学生接受评价的过程。
  虽然每周只有两三节德育课程,但在日常生活中德育却延伸到每时每刻,遍布学校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无限的延展,从而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2.学科课程
  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要求》及《课程实施水平要求》的指导下,我们将提高教学质量、以“和谐高效生本课堂”作为追求目标,从学校管理改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研究、质量反馈与跟进等环节整体思考,促进学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以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1)实行领导干部学科分管的制度
  实行领导干部学科分管的制度,依据个人特长及学科基础,将各学科的教学落实到人。学科主任对全册(小学段)教材进行分析,并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小学段所有的知识进行提炼、归纳、整理,形成本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教学目标及检测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各学科教师再根据所教年级的知识体系,结合课标细读文本;学科组长整理归纳,这样就拉近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常规的距离。
  (2)从细处着手进行课堂研究,提高课堂效率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几年来几乎每位任课教师都参加了听名师讲课活动。我们的要求是每位骨干教师要专注学习一位名师,研究他的课堂、教学理念,吸取经验。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从解决低效环节入手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课堂打造完美,因此基于问题解决意识,我们把重点放在细节的问题解决上,解决了问题,课堂自然就会高效。
  (3)抓校本化的课题,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
  “问题即课题”是我们将教师引向教学研究的开端。每个教师学期末要确定下个学期着力解决的教学问题,这个问题无关大小,只要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有待解决的,就是有价值的。然后由教研组长汇总,之后提炼为下个学期的小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面,教师们需要找到课题的研究和解决策略。学校从教师的需求入手,确定问题研究方法并进行过程性的指导,提高教师的研究兴趣。如:新的语文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要扩大阅读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尝试探索“单元整合、群文教学、拓展阅读”教学模式。“单元整合”就是以单元为教学单位,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依据教材逐课学习,严格执行课时计划。然而“单元整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整合课程资源,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和教学。“群文教学”就是同时学习一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取舍,全面总结语言点,前后贯通,整合实施。“拓展阅读”就是在每个单元之后进行扩展训练。课堂教学只是一把钥匙,它帮助我们开启更广阔、更丰富的外在世界。这样,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必将硕果累累。
  我们立足积极探索高效的生本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关心学生的表现,在作业中也会考虑学生兴趣和作业负担等。学生在经过这种课堂培养后,变得懂知识,善表达,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3.活动课程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我们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实施、开发和评价课程。把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力争让课程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把课程理念确认为文化、能力和态度的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课程开发学生的智慧,释放其潜能,发展其个性。让课程真正走向学生人格的培养,真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以生为本,构建提升教师素养的学习文化
  学生发展的前提是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素养得到了提升才能帮助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构建教师学习文化以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
  教师素质提升是我们提出多年的一个教师培训方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培训计划,是因为当初我们面临着大多数小学都曾有过的困境:教师年龄过大,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基本功较差。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每个学期确定两个培训项目,要求教师全员参加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核。逐步确立了学校培训——自我提高——参与考核的教师培训思路,一点一滴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经过几年的积累和进步,我们在培训内容上从最基本的三字一画训练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从单纯的课例培训到教学风格形成的探索,由闭门培训到打开校门请进送出,由到名校学习到向乡镇送教……教师提升的路子越走越宽了。之后我们推出了青蓝工程,师带徒、一帮一,逐步完成了培养团队建设。
  在所有开展的培训中,网络是我们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开辟的教育论坛将在学习和实践中的所做所思所想写成主题帖,供大家参与讨论,帖子刷新量每日剧增。但后来发现论坛的方式不利于教师将自己的思想系统地梳理,由于刷新过快,教师要将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思维梳理起来很困难,我们又尝试着建教育博客,从校内发展到校外,与更多的名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目前,书写博客成为教师们教育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写随笔促进了他们对工作的思考。“以写促做”是我们的意外收获,“要想写得精彩,必须做得精彩”成为每个教师所秉承的理念。   教师素质的提升着力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它不仅仅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多的是教师的一种情感激发:对于教育本身的情感,对于工作同伴的情感,对于工作环境的情感。走过的路让我们更坚信:当我们与教师携手走在一起,分享成长喜悦的同时,也在沟通感情,产生对教育工作的无限情怀。这就是一种力量,并且这种力量累积将会成为一种教育文化。
  三、以生为本,构建提高执行力的保障制度
  每一项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在于这个团队的执行力,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把晏子的话作为工作中提高执行力的指向标,并不断提醒自己要“为”就必须将理念转化为现实,将计划转化成行动,将决策转化为操作,将目标转化为任务,只有“行”,才能“至”。为提高学校工作的执行力,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
  1.中层干部明确分工
  中层干部明确分工,各人有自己职责和义务,各人之间的工作又相互联系,我们的原则是做好自己的事,关心大家的事。只有有了明确分工,工作效率才会有保障。
  2.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
  清晰的工作流程能够帮助我们在执行时有条不紊,清晰的工作流程大概包括规程制定、培训教师、关注过程、评价激励和反思总结几个方面。同时我们把学校工作分为四种类型:总体工作、单项工作、常规工作、应急工作。对各类工作进行程序编制,使得各部门明确工作落实的责任和目标。工作中环环相扣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我们力争把每一环的工作想细、抓实,有据可依,长期坚持,以逐步促进我校常规管理精细化风格的形成,同时规范学校的工作生态。
  3.严明的制度作保证
  执行离不开管理,而管理又讲究方法和手段。制度是我们常规管理的保障,只有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才能让工作有序地进行。然而,考虑到教师的情感,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尽最大努力让教师了解制度,让教师们认同制度是用来保护我们大多数人的利益,约束少数人不规范的行为,晓之以理,使人人都接受,在考虑到教师感情的前提下按照严明的制度办事。
  构建生本学校,办适合学生的教育,规范自己的办学行为,促使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达到规范、高效,形成学校风格,创出我们的特色。我们正循着这条路努力探索,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莱山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即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开展活动须“以生为本”。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精神呢?我认为必须做到四点。  一、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既可自由选择,也可按市区安排的主题选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