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武术是我们的祖先为了自己的生存,在同大自然斗争中,特别是猎食大型动物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技巧和防身术,也是中华武术的雏形。雏形时期的武术是以力为主,技艺性相对差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物质(实用价值的物质形态)的产生、存在,一些人要占有并逃避他人的染指,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争斗和械斗。这就是战争的萌芽状态,也是为这种功防技巧和防身术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特别是冷兵器时代,这种社会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发展。
我们国家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道教文化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输入昌盛,这些宗教文化的经典,客观上为武术门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理论依据。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就是从佛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而道教文化衍生出来的太极拳、无极武术、八卦掌等,虽然同属内家拳,演练的内容却又完全不同。
中华武术到清代,形成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武术一开始就处于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之中,各门各派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出人头地,就必须有自己独到技业,才能在中华武林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无极武术始创于清代中前期,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其创始人为浙江省乐符县人氏刘仙岛先生,他以超人的智慧和雄厚的武功基础,深入研习道教理论经典,并从“老子”、《易经》等经典中汲取理论依据,首创出以地支而列的十二形、乌金刀,并以十八罗汉功作为基础功法,童子养生功作为辅助功法,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武术功夫系列。
我国古代先贤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又用一种动物表示(如子时为鼠,丑时为牛等),又称为十二属相。十二时辰循环往复,形成十二个月,又十二年为地支轮回,由此往复,生生不息,无穷尽也。此为无极功基本内涵。无极武术的十二形就是模仿代表每个属相动物的形态,演练而成的一套功法。每一形都有一个纲领性字来概括。比如,鼠形讲“遁”,兔形讲“跳”,鸡形讲“蹬”,再如,猪形讲“拱”字。每一形都有四个式子。比如,鼠形中四个式子分别是:鼠抱式、鼠窜式、鼠滚式、鼠圈式。这四个式子都受“遁”字所制约。再比如,猪形中四个式子,分别是:猪倚胯、猪吊胯、猪单拱和猪扇耳式。这四个式子同样受到“拱”字的制约。每式又分五种用法,比如-鼠形中鼠抱式中就有抱、滚、扒、解、攒五种用法。再比如,猪形中猪吊胯式就有肘、刁、摘、解、拦五种用法。
十二形共有十二种手法形,修炼无极十二形,特别注重手形、手的各个关节的力道及形状。身法也有独特的要求,十二形的演练,其身法模仿十二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行动和猎捕动作。作为身法的练习,既有刚猛,又有灵活;既有瞬间爆发力,又有缠绵不断的无形柔力。步法特点也十分鲜明,就是模仿十二种动物的行走、蹿蹦、跳跃、爬行,这些步法在实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刘仙岛先生在十二形的基础上,创立了踢桩、靠板、鹰爪力三项绝技,为十二形在实战中的应用增强了练习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运用桩和板两种器械,对全身包括头部、脚部、后背进行操打,这种操打完全用十二形的式子操练。锻炼者可在短期内,通过龙虎内气的运用,操练筋骨皮肉血,达到练内壮外,内外兼修的目的。操打时周身各个部位的穴位上,以及相关的经络都得到疏通。从而使血脉通、骨髓实、肝气舒。这是无极武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代传人为蔡锦堂先生,系河南省苔头人士。蔡锦堂先生是清朝嘉庆年间的进士,豸:道殷实,酷爱武术,一生致力于武术事业,多年潜心研究无极功法,对老恩师刘仙岛先生所创的无极功夫中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都做了完善和补充,从而使无极功成为一套集演练、操打、气功、兵刃等,具有独特风格的功法。
蔡锦堂先生为了完善无极功的全面功法,亲自拜访河北静海县的高祖坡先生(字三丰),交流武功。为了学习“子龙大枪”,甚至不惜放下身架,做高家的私塾先生,蔡先生这种求学精神,感动了高三丰先生。高先生便把家传的“子龙大枪”悉数相授。高先生这种英雄相惜,仗义相授,完成了蔡锦堂先生的心愿,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无极武术中枪的功法。
为了使自己的门派世代永传,不至后继乏人,蔡先生跋山涉水,一路寻觅传人到天津。要寻觅的传人必须具备好的根骨,聪慧过人和向武之心,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因路过借宿,发现主人家的孩子,每天早早起来,练习弹腿和功力拳术。观察发现这孩子基础功夫很好,人也机灵,又勤奋好学,心中暗喜,有意收之为徒。有一天,蔡先生便让这孩子去打水要洗澡,烧了一盆又一盆,蔡先生就是嫌凉,几番过后才脱衣下水,这种洗澡水,一般人的手都下不去,这孩子心灵聪慧,明白这不是洗澡,而是在显示一种功夫。待蔡先生洗完澡赶紧拜师。蔡先生非常高兴,收之为徒,从此住下,一心教其习武,五年后学成。蔡先生离开弟子后,把子龙大枪的招法加以系统深化。三年后二次回津授徒,将子龙大枪的招法倾囊相授。从而成就该徒在武林中的一世美名,一杆王:王玉珍。
无极武术的第三代传人王玉珍先生(1860-1929)。天津市无极武术的第一代传人。王先生是天津市东沽人氏,拜蔡锦堂先生为师时,年仅十二岁。拜师前练的童子功,功夫扎实。拜师后又系统学习无极门功夫,肯吃苦、悟性高,所以王玉珍先生的功夫包括轻功、气功,都有很高的造诣。
无极武术始创于南方,因蔡锦堂先生来天津授徒,无极武术才在天津落户生根,但并未得到天津武术界人士所认识。王先生得艺后,大小与人比武数十次,靠着一身真功夫,每每战胜对手,后被人誉为“一杆王”。无极武术也从此得到天津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杆子即大枪,大枪长一丈八,与人过招时则去掉枪头,即叫“大杆子”。所以比大枪就是比划大杆子。直到王先生三十六岁那一年,去北京访问,与武林同道切磋武艺,被醇王府醇王爷看见,在场的醇王爷称赞说:“今天王师傅使的枪在神枪之上,可称王矣”。从此成为武术界人士人人皆知的“杆子王”。
王先生是蔡先生所授的唯一弟子,虽然无极武术已有丰富的内容,仍没有套路拳的练习,因而当时有一首诗流传下来:“无极本无拳,行迹是根源,练轻如鸿毛,练重如泰山”。功力拳是王先生在收徒后,先教功力拳,作为入门基础课,然后再逐步授以无极功夫。一方面功力拳简单易学,通过练功力拳,可将初学者身上的犟劲去掉。另一方面学习功力拳可以从中练习身法,无极功的练习方法,实用性强,学习功力拳的身法,正可以促进无极功的掌握,这种教授功夫的方法逐步被沿用下来。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无极武术。功力拳的特点,也就是被无极武术所吸收容纳,丰富了无极武术的内容。
无极门第四代传人徐永庆先生(1837-1946),天津东丽四合庄人,拜王玉珍为师,成为天津无极武术的第二代传人。清朝末年做过马快及四品带刀护卫。一生从事传授武术 的事业,在辽宁营口、河北邯郸等地都曾立场授徒。晚年回津立场授徒,无极门的大多数人都出其门下。由于武术界发展所需,经常要参加一些表演活动。徐永庆先生为了弥补无极无拳的遗憾,将无极门中十二形和外五行的单练式子,组合起来,编纂出《龙形掌》、《龙虎拳》、《燕形掌》等形拳系列。这一形拳系列既有锻炼价值,也有实用价值。在武术比赛、表演中或是武林同道切磋中,获得成功,受到很好的赞誉,无极武术进一步得到武林人士的认可。
第五代传人高铠庭先生(1913-1976)天津人,八岁练功,九岁正式拜徐永庆先生为师,开始练武生涯。天资聪慧,成就了“双传艺”的美名。高先生武功扎实,又有替师代班的经历,年仅十九岁的高铠庭先生就已经具有一个武术教师的资质。
1931年六月二十四(农历),高铠庭先生在天后宫成立了“天津市无极国术研究社”。从此开馆授徒,广播侠名,让世人认识了解无极武术,积极扩大无极武术的影响,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自1931年一炮打响,一红就是35年,教出来学生何止万千,就是徒弟也不在少数。高先生要求徒弟们很严格,告诉他们“要做到能练、能讲、能用、能教。功夫要练在身上,用在手上,讲在口上,为他们今后传艺授徒打下扎实基础。
高铠庭先生是个与时俱进的人,天津解放后便立即参加欢庆天津解放的活动,来反映人民当家做主人的高昂精神面貌。1950年天津市成立武术运动委员会,高先生便是七常委之一。1952年首届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在天津召开,高先生参加了筹委会工作,并担任武术项目长兵器比赛的总裁判。抗美援朝期间,不仅积极捐款买飞机,还和张文广共同主持编撰《三十二式保卫拳》,帮助子弟兵锻炼和防身,对减少牺牲和受伤,都起着积极作用。
无极拳是一套慢动作的拳路,整套全是以无极功十二形和外五行手相结合而形成。无极拳的拳路舒展大方,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倚靠锻炼者个体的内在动力,练于内脏,推动外形。既充分体现动物的形态,又具有很强的搏击技能和强身健体之目的。
这套拳的出现,彻底结束了“无极本无拳”的历史。至此,无极武术就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系统。同时高先生还将无极十二形练习单式,用靠板上的操练方法,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练,以及用特别器材进行人身的操练。这也是对无极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六代传人高铁静先生(1947-),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武术七段,现为“天津无极武术研究会”会长,自幼受环境熏陶,从1957年开始在天后宫“无极武术”学习无极功夫,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虽然受时代的制约,没能成为职业武术家,但秉承家学,自幼练功,具有很高的武功修为和武德修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十年动乱中无极门也遭受了严重的摧残,门人四处离散,宝贵的文献典籍和资料毁于一旦。
动乱结束,万物复苏,高铁静先生一方面亲自教授学员,传艺授徒,另一方面,四处联系同门,使本门的师兄弟们又一次相聚在无极武术的大旗下。同时,动员师兄弟将自己一生所学所练的体会,尽量写出来,并把个人保存下来的拳谱和资料,集中起来遍慧同门。
经过高铁静先生的不懈努力,无极武术研究会于2006年12月成立,无极武术成为首批获准成立的五个研究会之一,高先生出任会长。无极门近年频频参加国际、国内举办的重大比赛,共取得46金、27银、27铜及一块国际散打季军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第六代传人的成绩,就是第七代、第八代传人,也同样在大赛中取金摘银。
高金华:祖籍山东无棣县,1945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武术七段,天津武协无极研究会秘书长,高铠庭先生嫡传弟子,为当代无极门武术第六代传人,被聘为天津市无极武术馆高级顾问。
1954年开始随父亲高文才先生研习八卦掌,1959年拜在无极门第五代掌门人高铠庭先生门下,全面系统学习和继承无极门武术体系。几十年来练功从无间断,用武学文化指导,感悟颇深,已形成独有的演练风格,早年曾多次参加传统武术比赛并获奖。为广泛传播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在天津地区义务授课教徒300余人。
为博采众长,还曾拜程派高氏八卦掌名家刘凤彩门下,为程派高氏八卦掌主要传承人之一;拜武氏太极拳名家郝振铎为师,为郝架开合太极拳传人:拜嵩山少林寺禅师释素法大师为师,成为少林寺第三十一代弟子,师赐法名:德华。
王东锐:天津市人,无极门第七代传人,拜无极门名家无极第六代传人兰怀仁为师,曾受无极门第六代传人高铁静、赵宝山、王祥成指点。现任无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2011年香港武术节个人全能冠军,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水平的学员作为今后无极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
无极武术已是获得批准的天津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审批之中。
无极武术历代传人,都尊奉祖师的遗训,无极只可添艺,不可减艺。从第二代传人蔡锦堂先生开始,各位传人不仅是继承前人的传授,而且都为无极这个大家庭有所增益。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和技术体系,不只是一项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而是有着深厚的内涵。无极武术的理论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包含了天地阴阳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无极武术正以一种“风格独特,传承有序,拳理清晰,自成体系”的拳种,傲立于中华武术之林。
我们国家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道教文化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输入昌盛,这些宗教文化的经典,客观上为武术门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理论依据。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就是从佛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而道教文化衍生出来的太极拳、无极武术、八卦掌等,虽然同属内家拳,演练的内容却又完全不同。
中华武术到清代,形成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武术一开始就处于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之中,各门各派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出人头地,就必须有自己独到技业,才能在中华武林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无极武术始创于清代中前期,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其创始人为浙江省乐符县人氏刘仙岛先生,他以超人的智慧和雄厚的武功基础,深入研习道教理论经典,并从“老子”、《易经》等经典中汲取理论依据,首创出以地支而列的十二形、乌金刀,并以十八罗汉功作为基础功法,童子养生功作为辅助功法,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武术功夫系列。
我国古代先贤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又用一种动物表示(如子时为鼠,丑时为牛等),又称为十二属相。十二时辰循环往复,形成十二个月,又十二年为地支轮回,由此往复,生生不息,无穷尽也。此为无极功基本内涵。无极武术的十二形就是模仿代表每个属相动物的形态,演练而成的一套功法。每一形都有一个纲领性字来概括。比如,鼠形讲“遁”,兔形讲“跳”,鸡形讲“蹬”,再如,猪形讲“拱”字。每一形都有四个式子。比如,鼠形中四个式子分别是:鼠抱式、鼠窜式、鼠滚式、鼠圈式。这四个式子都受“遁”字所制约。再比如,猪形中四个式子,分别是:猪倚胯、猪吊胯、猪单拱和猪扇耳式。这四个式子同样受到“拱”字的制约。每式又分五种用法,比如-鼠形中鼠抱式中就有抱、滚、扒、解、攒五种用法。再比如,猪形中猪吊胯式就有肘、刁、摘、解、拦五种用法。
十二形共有十二种手法形,修炼无极十二形,特别注重手形、手的各个关节的力道及形状。身法也有独特的要求,十二形的演练,其身法模仿十二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行动和猎捕动作。作为身法的练习,既有刚猛,又有灵活;既有瞬间爆发力,又有缠绵不断的无形柔力。步法特点也十分鲜明,就是模仿十二种动物的行走、蹿蹦、跳跃、爬行,这些步法在实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刘仙岛先生在十二形的基础上,创立了踢桩、靠板、鹰爪力三项绝技,为十二形在实战中的应用增强了练习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运用桩和板两种器械,对全身包括头部、脚部、后背进行操打,这种操打完全用十二形的式子操练。锻炼者可在短期内,通过龙虎内气的运用,操练筋骨皮肉血,达到练内壮外,内外兼修的目的。操打时周身各个部位的穴位上,以及相关的经络都得到疏通。从而使血脉通、骨髓实、肝气舒。这是无极武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代传人为蔡锦堂先生,系河南省苔头人士。蔡锦堂先生是清朝嘉庆年间的进士,豸:道殷实,酷爱武术,一生致力于武术事业,多年潜心研究无极功法,对老恩师刘仙岛先生所创的无极功夫中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都做了完善和补充,从而使无极功成为一套集演练、操打、气功、兵刃等,具有独特风格的功法。
蔡锦堂先生为了完善无极功的全面功法,亲自拜访河北静海县的高祖坡先生(字三丰),交流武功。为了学习“子龙大枪”,甚至不惜放下身架,做高家的私塾先生,蔡先生这种求学精神,感动了高三丰先生。高先生便把家传的“子龙大枪”悉数相授。高先生这种英雄相惜,仗义相授,完成了蔡锦堂先生的心愿,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无极武术中枪的功法。
为了使自己的门派世代永传,不至后继乏人,蔡先生跋山涉水,一路寻觅传人到天津。要寻觅的传人必须具备好的根骨,聪慧过人和向武之心,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因路过借宿,发现主人家的孩子,每天早早起来,练习弹腿和功力拳术。观察发现这孩子基础功夫很好,人也机灵,又勤奋好学,心中暗喜,有意收之为徒。有一天,蔡先生便让这孩子去打水要洗澡,烧了一盆又一盆,蔡先生就是嫌凉,几番过后才脱衣下水,这种洗澡水,一般人的手都下不去,这孩子心灵聪慧,明白这不是洗澡,而是在显示一种功夫。待蔡先生洗完澡赶紧拜师。蔡先生非常高兴,收之为徒,从此住下,一心教其习武,五年后学成。蔡先生离开弟子后,把子龙大枪的招法加以系统深化。三年后二次回津授徒,将子龙大枪的招法倾囊相授。从而成就该徒在武林中的一世美名,一杆王:王玉珍。
无极武术的第三代传人王玉珍先生(1860-1929)。天津市无极武术的第一代传人。王先生是天津市东沽人氏,拜蔡锦堂先生为师时,年仅十二岁。拜师前练的童子功,功夫扎实。拜师后又系统学习无极门功夫,肯吃苦、悟性高,所以王玉珍先生的功夫包括轻功、气功,都有很高的造诣。
无极武术始创于南方,因蔡锦堂先生来天津授徒,无极武术才在天津落户生根,但并未得到天津武术界人士所认识。王先生得艺后,大小与人比武数十次,靠着一身真功夫,每每战胜对手,后被人誉为“一杆王”。无极武术也从此得到天津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杆子即大枪,大枪长一丈八,与人过招时则去掉枪头,即叫“大杆子”。所以比大枪就是比划大杆子。直到王先生三十六岁那一年,去北京访问,与武林同道切磋武艺,被醇王府醇王爷看见,在场的醇王爷称赞说:“今天王师傅使的枪在神枪之上,可称王矣”。从此成为武术界人士人人皆知的“杆子王”。
王先生是蔡先生所授的唯一弟子,虽然无极武术已有丰富的内容,仍没有套路拳的练习,因而当时有一首诗流传下来:“无极本无拳,行迹是根源,练轻如鸿毛,练重如泰山”。功力拳是王先生在收徒后,先教功力拳,作为入门基础课,然后再逐步授以无极功夫。一方面功力拳简单易学,通过练功力拳,可将初学者身上的犟劲去掉。另一方面学习功力拳可以从中练习身法,无极功的练习方法,实用性强,学习功力拳的身法,正可以促进无极功的掌握,这种教授功夫的方法逐步被沿用下来。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无极武术。功力拳的特点,也就是被无极武术所吸收容纳,丰富了无极武术的内容。
无极门第四代传人徐永庆先生(1837-1946),天津东丽四合庄人,拜王玉珍为师,成为天津无极武术的第二代传人。清朝末年做过马快及四品带刀护卫。一生从事传授武术 的事业,在辽宁营口、河北邯郸等地都曾立场授徒。晚年回津立场授徒,无极门的大多数人都出其门下。由于武术界发展所需,经常要参加一些表演活动。徐永庆先生为了弥补无极无拳的遗憾,将无极门中十二形和外五行的单练式子,组合起来,编纂出《龙形掌》、《龙虎拳》、《燕形掌》等形拳系列。这一形拳系列既有锻炼价值,也有实用价值。在武术比赛、表演中或是武林同道切磋中,获得成功,受到很好的赞誉,无极武术进一步得到武林人士的认可。
第五代传人高铠庭先生(1913-1976)天津人,八岁练功,九岁正式拜徐永庆先生为师,开始练武生涯。天资聪慧,成就了“双传艺”的美名。高先生武功扎实,又有替师代班的经历,年仅十九岁的高铠庭先生就已经具有一个武术教师的资质。
1931年六月二十四(农历),高铠庭先生在天后宫成立了“天津市无极国术研究社”。从此开馆授徒,广播侠名,让世人认识了解无极武术,积极扩大无极武术的影响,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自1931年一炮打响,一红就是35年,教出来学生何止万千,就是徒弟也不在少数。高先生要求徒弟们很严格,告诉他们“要做到能练、能讲、能用、能教。功夫要练在身上,用在手上,讲在口上,为他们今后传艺授徒打下扎实基础。
高铠庭先生是个与时俱进的人,天津解放后便立即参加欢庆天津解放的活动,来反映人民当家做主人的高昂精神面貌。1950年天津市成立武术运动委员会,高先生便是七常委之一。1952年首届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在天津召开,高先生参加了筹委会工作,并担任武术项目长兵器比赛的总裁判。抗美援朝期间,不仅积极捐款买飞机,还和张文广共同主持编撰《三十二式保卫拳》,帮助子弟兵锻炼和防身,对减少牺牲和受伤,都起着积极作用。
无极拳是一套慢动作的拳路,整套全是以无极功十二形和外五行手相结合而形成。无极拳的拳路舒展大方,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倚靠锻炼者个体的内在动力,练于内脏,推动外形。既充分体现动物的形态,又具有很强的搏击技能和强身健体之目的。
这套拳的出现,彻底结束了“无极本无拳”的历史。至此,无极武术就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系统。同时高先生还将无极十二形练习单式,用靠板上的操练方法,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练,以及用特别器材进行人身的操练。这也是对无极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六代传人高铁静先生(1947-),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武术七段,现为“天津无极武术研究会”会长,自幼受环境熏陶,从1957年开始在天后宫“无极武术”学习无极功夫,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虽然受时代的制约,没能成为职业武术家,但秉承家学,自幼练功,具有很高的武功修为和武德修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十年动乱中无极门也遭受了严重的摧残,门人四处离散,宝贵的文献典籍和资料毁于一旦。
动乱结束,万物复苏,高铁静先生一方面亲自教授学员,传艺授徒,另一方面,四处联系同门,使本门的师兄弟们又一次相聚在无极武术的大旗下。同时,动员师兄弟将自己一生所学所练的体会,尽量写出来,并把个人保存下来的拳谱和资料,集中起来遍慧同门。
经过高铁静先生的不懈努力,无极武术研究会于2006年12月成立,无极武术成为首批获准成立的五个研究会之一,高先生出任会长。无极门近年频频参加国际、国内举办的重大比赛,共取得46金、27银、27铜及一块国际散打季军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第六代传人的成绩,就是第七代、第八代传人,也同样在大赛中取金摘银。
高金华:祖籍山东无棣县,1945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武术七段,天津武协无极研究会秘书长,高铠庭先生嫡传弟子,为当代无极门武术第六代传人,被聘为天津市无极武术馆高级顾问。
1954年开始随父亲高文才先生研习八卦掌,1959年拜在无极门第五代掌门人高铠庭先生门下,全面系统学习和继承无极门武术体系。几十年来练功从无间断,用武学文化指导,感悟颇深,已形成独有的演练风格,早年曾多次参加传统武术比赛并获奖。为广泛传播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在天津地区义务授课教徒300余人。
为博采众长,还曾拜程派高氏八卦掌名家刘凤彩门下,为程派高氏八卦掌主要传承人之一;拜武氏太极拳名家郝振铎为师,为郝架开合太极拳传人:拜嵩山少林寺禅师释素法大师为师,成为少林寺第三十一代弟子,师赐法名:德华。
王东锐:天津市人,无极门第七代传人,拜无极门名家无极第六代传人兰怀仁为师,曾受无极门第六代传人高铁静、赵宝山、王祥成指点。现任无极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2011年香港武术节个人全能冠军,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水平的学员作为今后无极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
无极武术已是获得批准的天津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审批之中。
无极武术历代传人,都尊奉祖师的遗训,无极只可添艺,不可减艺。从第二代传人蔡锦堂先生开始,各位传人不仅是继承前人的传授,而且都为无极这个大家庭有所增益。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和技术体系,不只是一项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而是有着深厚的内涵。无极武术的理论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包含了天地阴阳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无极武术正以一种“风格独特,传承有序,拳理清晰,自成体系”的拳种,傲立于中华武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