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因而教师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从而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促进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施途径;注意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实施途径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例如:在教退位减法“十几减几”时,教师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人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教师提问:“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接着问:“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即10-8=2,2+5=7,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笔者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题目:○+○=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3+3=6,0+6=6都摆出来,笔者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我们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研究:(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揭下商标纸的方法是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体需要的条件。)(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结合
只有将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及主体力量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年级)时设计这样一个操作的片断:(1)让学生用手沿着长方形、正方形学具的边摸一摸,猜一猜它们的边的长短有什么特点?(2)折叠正方形的纸片,比较四条边的长短。(3)量量长方形的四个角,能发现什么?(4)折叠长方形,看看它的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特点。(5)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形状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每一个操作过程中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问题,真正使学生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
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比较具体地量0.1米、0.10米、0.100米。学生的活动设计为:以小组为单位,拿着自备的直尺讨论,并达成共识,由小组代表陈述。教师的指导设计有三个问题:(1)这三个量各表示什么意思?(2)借助手中的直尺讨论比较出这三个数量的大小。(3)如果没有米尺应怎样思考?从中可知,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自主活动主体与其对应客体(教材、活动对象)的中介,这一中介的作用以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
3.活动教学要与传授教学有机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活动教学与传授教学紧密配合,保持适度的平衡,实现两者功能的优势互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学习者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占有、内化这些知识,因而这些知识非常适合以活动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教学重在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1]潘洪建.活动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建磐.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徐爱明.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初探[J].数学教育论坛,2010(33).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施途径;注意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实施途径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例如:在教退位减法“十几减几”时,教师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人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教师提问:“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接着问:“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即10-8=2,2+5=7,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笔者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出示一道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题目:○+○=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3+3=6,0+6=6都摆出来,笔者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我们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研究:(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揭下商标纸的方法是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体需要的条件。)(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小学数学活动教学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相结合
只有将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及主体力量的发展。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年级)时设计这样一个操作的片断:(1)让学生用手沿着长方形、正方形学具的边摸一摸,猜一猜它们的边的长短有什么特点?(2)折叠正方形的纸片,比较四条边的长短。(3)量量长方形的四个角,能发现什么?(4)折叠长方形,看看它的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特点。(5)说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形状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每一个操作过程中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问题,真正使学生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结合
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比较具体地量0.1米、0.10米、0.100米。学生的活动设计为:以小组为单位,拿着自备的直尺讨论,并达成共识,由小组代表陈述。教师的指导设计有三个问题:(1)这三个量各表示什么意思?(2)借助手中的直尺讨论比较出这三个数量的大小。(3)如果没有米尺应怎样思考?从中可知,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自主活动主体与其对应客体(教材、活动对象)的中介,这一中介的作用以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
3.活动教学要与传授教学有机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活动教学与传授教学紧密配合,保持适度的平衡,实现两者功能的优势互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学习者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占有、内化这些知识,因而这些知识非常适合以活动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教学重在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1]潘洪建.活动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建磐.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徐爱明.开展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初探[J].数学教育论坛,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