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 言
语码转换最早是由Fishman于1971年提出来的,界定为人们在一次对话或交谈中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即各种层次上的语言存现单位,一般指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的双语现象。自此以后,就得到了广大语言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英汉语码转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交际过程中,这是在欧美文化的冲击下,随着大学生口语水平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本文拟从类型、特点和功能三个层面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类型
对于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我们可以按照Scotton 和Poplack的理论,从场景、标记理论和结构层次角度来分析,也可以根据大学生实际表现的语言能力和语用水平来分析。
(一)根据场景类型,大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一般发生在对等场景中。Scotton 把语码转换的场景分为:对等场景,权势场景和事务场景。对等场景要求交谈者至少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如职业或年龄。大学生们身份、地位都相同,又处于同一个年龄段,这些共同特征决定了他们口语中的语码转换必定发生在对等场景中。而且,他们关系平等,没有什么权势关系,构不成权势场景;又因为大学生在口语中进行语码转换,主要动机是学习英语、追求时尚等,因此也构不成事务场景。
(二)根据标记理论,Scotton把语码转换分为“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和“无标记的”语码转换。无标记的语码转换指在规约化语境下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语言选择,有标记的语码转换与此相反。选择有标记的语码指示言者意欲扩大或缩小与听者的社会距离,体现权势关系或事务关系。正常情况下,大学生间的语码转换发生在对等场景中,转换语码反而能拉近双方的距离,体现双语学习者的身份。此时,语码转换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一种言语模式,属于无标记的语码转换。
(三)根据转换发生的语言结构层次,Poplack把语码转换分为句间转换,句内转换和附加型转换。句间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交界处;句内转换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而附加语转换就是句子的附加成分用一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出来。大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多为句内转换和附加语转换,以句内转换频率最高,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都重视虚词和词序,且词序基本相同。按照Poplack的理论:句内转换最易出现在两种语言语序相同的结构成分上。英、汉语序的相似性使转换几乎可以发生在实词出现的任何位置。大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形式是遵循一种语言的语法格式,而在其中插入另外一种语言的实词,多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通常情况下,都是遵循汉语的语法格式,即以汉语为主,如:
(1)你玩得happy吗?
(2)借我点money用吧。
有时也会见到以英语为主,插入汉语成分的情况,如:
(3) He is very恐怖。
(4) They gave me a石榴。
附加语转换常见于一些句末问句,如:
(5)A:下午我们去逛街,Ok?
B:Ok,我想去买件大衣,and you?
(6)这件衣服很适合你,isn’t it?
在大学生的言语交际实践中,句间转换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极少出现。
(四)根据大学生在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可以分为主动型语码转换和被动型语码转换。主动型语码转换是指学生们的顺畅的、不受阻碍的语码转换;被动型语码转换是指由于语言水平问题或者表达问题而进行的被动的语码转换。主动型语码转换可以是有意的转换,如例(2)是为了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借钱意图;也可以是无意的,有些英语流行语已成为大学生口语的一部分,如show, party等,再如:
(7)我们去high一下吧!
被动型语码转换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语言能力限制,表达受阻。如:
(8)A:Do you know how to make dumpling?
B:Yes. At first——先把面和好……
这里B因为不知道怎样用英语描述做饺子的过程而被迫换用汉语来表达。
二是当用一种语言表达不确切或者没有合适的对应词时,如:
(9)A:你在做什么?
B:作业,老师今天布置的Presentation。
二、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是一种较单纯的文化现象。
语码转换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Poplack研究的波多黎哥移民,Scotton研究的肯希亚人,他们都是地道的双语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为表明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或为求得生存而出现语码转换。大学生是身份、年龄都相仿的特殊的言语社团,他们口语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不是由政治原因或历史原因引起的,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国内英语学习热的影响下盛行的一种言语模式或言语习惯。所以这种现象只是大学生在交际中对语言的选择,是一种文化交流现象。
(二)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带有语言习得的特点。
大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英语习得的过程。目前,英语成为大学生们的必备能力和时尚标志。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大学生会试图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又脱离不了汉语,这样出现的语码转换自然带有语言习得的特点。这种语码转换现象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在用英语表达不下去时,转用汉语,如(8);
二是出现以英语为主的句内转换,其插入的汉语成分有:
1.插入汉语的话语标记来停顿以助思考,然后继续用英语表达,如:
(10)外教问学生A:“What do you think of computer?”
A :“It is 嗯……那个……?very convenient。”
2.插入汉语实词以代替不会表达的英语词,如:
(11)I don’t know how to say “军舰”in English。
例(4)中的“石榴”也是如此。
这几种情形的语码转换都是由大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而引起的,一般发生在英语角等自觉或不自觉的练习口语的场所,因而带有语言习得的特点。
三、大学生口语中语码转换的功能
大学生们在交际中进行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能更方便地表达。具体有以下五种功能:
(一)补救功能。进行语码转换可以弥补表述上的欠缺,这是由其语言习得的特点决定的。如例(8)(10)中学生在用英语交谈不下去时会求助于汉语。而当在汉语里找不到相对应的英语的译词时,或者用汉语表达还不如英语准确时,也会求助于英语,如例(9)。
(二)委婉功能。对于一些大家不好意思说出来的人或事,转用英语来表达会显得含蓄一些,如:
(12)A:你今天shopping 都买了一些什么啊?
B: 一个bra 。
(13) A指着远处一个男孩对B说:“你看那个帅哥,好sexy啊!”
还有些女孩儿在提到自己男朋友时,喜欢用sb代替。
(14)A:你昨天干什么了?
B:和sb逛街去了。
还有当谈到会令双方尴尬的事,如例(2)借钱时,也会用英语来表达。
(三)情感功能。许多学生受西方电视电影的影响,喜欢用一些英语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
(15)Oh,my god,下雨了!
(16)Shit,球又没进!
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害羞,在向自己喜欢的男生、女生表白时,说不出“爱”,便用“love”来代替,而那些时尚的学生则用“my dear”“my darling”来称呼自己的男、女朋友。
(四)时尚功能。有些英语词或字母词已成为大学流行语如:show, party, IT,DJ等。这些词夹在汉语句子中已成为大学生时尚的标志。
(五)修辞功能。语码转换用得好的话还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早在清末,小说家李伯元《别琴竹枝词》里就出现了这种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如:
(17) 清晨相见谷(好)猫迎(晨),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 1)good morning;2)howdo you do;3)squeeze敲诈;4)mister。
作者巧妙地把汉英结合在一起,以一种文字游戏的形式表明了作者对英语的好奇和戏谑。现在,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更是普遍,如:
(18)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
1994年蒋荫楠举过一个在大学中流行的例子:
(19)本人今年刚twenty,有幸进入university,考试只要能sixty,没钱只管求daddy,生活本来就dry,何必整天去busy,大学生活不happy,不如赶快找lady,将来生个胖baby。
这段话说起来朗朗上口,词尾都以y结束,符合中国诗压韵的特点又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比单用英语更诙谐,更具讽刺力,起到了一定的修辞作用。
四、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言语集团,他们口语中的语码转换是发生在对等场景中的无标记的语码转换,结构上以句内转换为主,有主动转换和被动转换两种形式;其特点是带有语言习得性质的较单纯的文化现象;有与之对应的补救、委婉、情感、时尚和修辞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2]游汝杰 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3]赵一农.理性的有标记语码转换[J].当代语言学,2003,(3).
[4]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
[5]许朝阳.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与心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2) .
[6]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
[7]王瑾 黄国文 吕黛蓉.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2004,(4).
[8]李经纬 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9]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10]何自然 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
(董若颖,湘潭大学文新学院)
语码转换最早是由Fishman于1971年提出来的,界定为人们在一次对话或交谈中用了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变体即各种层次上的语言存现单位,一般指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的双语现象。自此以后,就得到了广大语言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英汉语码转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交际过程中,这是在欧美文化的冲击下,随着大学生口语水平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本文拟从类型、特点和功能三个层面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类型
对于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我们可以按照Scotton 和Poplack的理论,从场景、标记理论和结构层次角度来分析,也可以根据大学生实际表现的语言能力和语用水平来分析。
(一)根据场景类型,大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一般发生在对等场景中。Scotton 把语码转换的场景分为:对等场景,权势场景和事务场景。对等场景要求交谈者至少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如职业或年龄。大学生们身份、地位都相同,又处于同一个年龄段,这些共同特征决定了他们口语中的语码转换必定发生在对等场景中。而且,他们关系平等,没有什么权势关系,构不成权势场景;又因为大学生在口语中进行语码转换,主要动机是学习英语、追求时尚等,因此也构不成事务场景。
(二)根据标记理论,Scotton把语码转换分为“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和“无标记的”语码转换。无标记的语码转换指在规约化语境下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语言选择,有标记的语码转换与此相反。选择有标记的语码指示言者意欲扩大或缩小与听者的社会距离,体现权势关系或事务关系。正常情况下,大学生间的语码转换发生在对等场景中,转换语码反而能拉近双方的距离,体现双语学习者的身份。此时,语码转换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一种言语模式,属于无标记的语码转换。
(三)根据转换发生的语言结构层次,Poplack把语码转换分为句间转换,句内转换和附加型转换。句间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交界处;句内转换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而附加语转换就是句子的附加成分用一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出来。大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多为句内转换和附加语转换,以句内转换频率最高,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都重视虚词和词序,且词序基本相同。按照Poplack的理论:句内转换最易出现在两种语言语序相同的结构成分上。英、汉语序的相似性使转换几乎可以发生在实词出现的任何位置。大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形式是遵循一种语言的语法格式,而在其中插入另外一种语言的实词,多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通常情况下,都是遵循汉语的语法格式,即以汉语为主,如:
(1)你玩得happy吗?
(2)借我点money用吧。
有时也会见到以英语为主,插入汉语成分的情况,如:
(3) He is very恐怖。
(4) They gave me a石榴。
附加语转换常见于一些句末问句,如:
(5)A:下午我们去逛街,Ok?
B:Ok,我想去买件大衣,and you?
(6)这件衣服很适合你,isn’t it?
在大学生的言语交际实践中,句间转换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极少出现。
(四)根据大学生在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可以分为主动型语码转换和被动型语码转换。主动型语码转换是指学生们的顺畅的、不受阻碍的语码转换;被动型语码转换是指由于语言水平问题或者表达问题而进行的被动的语码转换。主动型语码转换可以是有意的转换,如例(2)是为了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借钱意图;也可以是无意的,有些英语流行语已成为大学生口语的一部分,如show, party等,再如:
(7)我们去high一下吧!
被动型语码转换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语言能力限制,表达受阻。如:
(8)A:Do you know how to make dumpling?
B:Yes. At first——先把面和好……
这里B因为不知道怎样用英语描述做饺子的过程而被迫换用汉语来表达。
二是当用一种语言表达不确切或者没有合适的对应词时,如:
(9)A:你在做什么?
B:作业,老师今天布置的Presentation。
二、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是一种较单纯的文化现象。
语码转换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Poplack研究的波多黎哥移民,Scotton研究的肯希亚人,他们都是地道的双语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为表明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或为求得生存而出现语码转换。大学生是身份、年龄都相仿的特殊的言语社团,他们口语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不是由政治原因或历史原因引起的,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国内英语学习热的影响下盛行的一种言语模式或言语习惯。所以这种现象只是大学生在交际中对语言的选择,是一种文化交流现象。
(二)大学生口语中英汉语码转换,带有语言习得的特点。
大学生口语中的语码转换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英语习得的过程。目前,英语成为大学生们的必备能力和时尚标志。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大学生会试图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又脱离不了汉语,这样出现的语码转换自然带有语言习得的特点。这种语码转换现象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在用英语表达不下去时,转用汉语,如(8);
二是出现以英语为主的句内转换,其插入的汉语成分有:
1.插入汉语的话语标记来停顿以助思考,然后继续用英语表达,如:
(10)外教问学生A:“What do you think of computer?”
A :“It is 嗯……那个……?very convenient。”
2.插入汉语实词以代替不会表达的英语词,如:
(11)I don’t know how to say “军舰”in English。
例(4)中的“石榴”也是如此。
这几种情形的语码转换都是由大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而引起的,一般发生在英语角等自觉或不自觉的练习口语的场所,因而带有语言习得的特点。
三、大学生口语中语码转换的功能
大学生们在交际中进行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能更方便地表达。具体有以下五种功能:
(一)补救功能。进行语码转换可以弥补表述上的欠缺,这是由其语言习得的特点决定的。如例(8)(10)中学生在用英语交谈不下去时会求助于汉语。而当在汉语里找不到相对应的英语的译词时,或者用汉语表达还不如英语准确时,也会求助于英语,如例(9)。
(二)委婉功能。对于一些大家不好意思说出来的人或事,转用英语来表达会显得含蓄一些,如:
(12)A:你今天shopping 都买了一些什么啊?
B: 一个bra 。
(13) A指着远处一个男孩对B说:“你看那个帅哥,好sexy啊!”
还有些女孩儿在提到自己男朋友时,喜欢用sb代替。
(14)A:你昨天干什么了?
B:和sb逛街去了。
还有当谈到会令双方尴尬的事,如例(2)借钱时,也会用英语来表达。
(三)情感功能。许多学生受西方电视电影的影响,喜欢用一些英语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
(15)Oh,my god,下雨了!
(16)Shit,球又没进!
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害羞,在向自己喜欢的男生、女生表白时,说不出“爱”,便用“love”来代替,而那些时尚的学生则用“my dear”“my darling”来称呼自己的男、女朋友。
(四)时尚功能。有些英语词或字母词已成为大学流行语如:show, party, IT,DJ等。这些词夹在汉语句子中已成为大学生时尚的标志。
(五)修辞功能。语码转换用得好的话还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早在清末,小说家李伯元《别琴竹枝词》里就出现了这种英汉语码转换现象,如:
(17) 清晨相见谷(好)猫迎(晨),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 1)good morning;2)howdo you do;3)squeeze敲诈;4)mister。
作者巧妙地把汉英结合在一起,以一种文字游戏的形式表明了作者对英语的好奇和戏谑。现在,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更是普遍,如:
(18)点头yes摇头no;来是come去是go。
1994年蒋荫楠举过一个在大学中流行的例子:
(19)本人今年刚twenty,有幸进入university,考试只要能sixty,没钱只管求daddy,生活本来就dry,何必整天去busy,大学生活不happy,不如赶快找lady,将来生个胖baby。
这段话说起来朗朗上口,词尾都以y结束,符合中国诗压韵的特点又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比单用英语更诙谐,更具讽刺力,起到了一定的修辞作用。
四、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言语集团,他们口语中的语码转换是发生在对等场景中的无标记的语码转换,结构上以句内转换为主,有主动转换和被动转换两种形式;其特点是带有语言习得性质的较单纯的文化现象;有与之对应的补救、委婉、情感、时尚和修辞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2]游汝杰 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3]赵一农.理性的有标记语码转换[J].当代语言学,2003,(3).
[4]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 .
[5]许朝阳.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与心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2) .
[6]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
[7]王瑾 黄国文 吕黛蓉.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2004,(4).
[8]李经纬 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9]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10]何自然 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
(董若颖,湘潭大学文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