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在资源相对贫瘠的农村语文教学中拓开新的一隅,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资源的挖掘,成为每个农村语文教师新的抉择。农村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等,均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的好素材。教师们若能彻底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理解新课程新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蕴,引发学生在各个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现就农村学校语文教学资源挖掘谈谈笔者之见。
一、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
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欣赏自然,农村并不意味着闭塞与落后、简陋。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应该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写作《我发现___________的美》的作文中,学生开始就说我一不是美术家,二不是科学家,会发现什么美。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开始了心灵的探究。于是就有了学生不同的感想,这些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阅读自然后得出的美。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屏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质朴无华天然的生动性。这是城市所没有的,而在农村却是最广泛的,信手拈来的。
二、厚重的民间文化资源的攫取
教学语文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广泛更全面的素材,我们还要做到全面安排,制定详细计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根据本地方的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活动:﹙1﹚了解黔南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比如,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开财门、拜年;元宵节吃元宵、放鞭炮、猜灯谜;清明节扫墓、插柳;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中秋之夜,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2﹚了解黔南文化名人及事迹;﹙3﹚参观旅游景点:比如,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平塘地质公园、邓恩铭故居等;﹙4﹚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 农村孩子较城镇孩子强,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好。在农村的各个时节,都有各种的农活,有劳动场面的热烈,有欢声笑语的激情,还有但闻风声雨声的急促……在不同的时节,我们要鼓励学生细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5)组织学生搜集春联、民间传说。
总之,无论哪一种活动教师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总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这样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丰富了语文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了源泉。
三、淳朴民风的感召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念被忽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课程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念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如果我们让学生受困于书本世界,就难以使他们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这样书本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可能“充沛”、“鲜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的利用特有的情感资源,在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清新恬静,人文环境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桃花源”式的民风民俗,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靈受到好的熏陶。而这种情感的存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如鱼得水,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领悟,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民风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顿悟,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让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实际上,农村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创新教育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一、采撷丰富的自然社会资源
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欣赏自然,农村并不意味着闭塞与落后、简陋。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农村所独有的简单的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应该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写作《我发现___________的美》的作文中,学生开始就说我一不是美术家,二不是科学家,会发现什么美。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开始了心灵的探究。于是就有了学生不同的感想,这些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阅读自然后得出的美。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屏弃一些客观干扰,守得一隅精神家园。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质朴无华天然的生动性。这是城市所没有的,而在农村却是最广泛的,信手拈来的。
二、厚重的民间文化资源的攫取
教学语文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广泛更全面的素材,我们还要做到全面安排,制定详细计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根据本地方的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活动:﹙1﹚了解黔南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比如,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开财门、拜年;元宵节吃元宵、放鞭炮、猜灯谜;清明节扫墓、插柳;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中秋之夜,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2﹚了解黔南文化名人及事迹;﹙3﹚参观旅游景点:比如,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平塘地质公园、邓恩铭故居等;﹙4﹚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 农村孩子较城镇孩子强,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好。在农村的各个时节,都有各种的农活,有劳动场面的热烈,有欢声笑语的激情,还有但闻风声雨声的急促……在不同的时节,我们要鼓励学生细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5)组织学生搜集春联、民间传说。
总之,无论哪一种活动教师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总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这样的语文实践交流活动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它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语文学习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丰富了语文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了源泉。
三、淳朴民风的感召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念被忽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课程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念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如果我们让学生受困于书本世界,就难以使他们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这样书本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可能“充沛”、“鲜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的利用特有的情感资源,在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文本与生活的对话中,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清新恬静,人文环境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桃花源”式的民风民俗,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靈受到好的熏陶。而这种情感的存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如鱼得水,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领悟,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民风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把五彩斑斓的现实内化为情感顿悟,把学语文与生活完美地相融合,让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实际上,农村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创新教育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