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2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影响大众体育发展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要素。只有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才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注重体育资源再分配才能使体育消费充满活力。
关键词 体育消费 大众体育 改革 体育 资源 分配
一、前言
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逐渐体现,社会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对人们以往固有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取向已不再仅仅意味着高难水平的竞技运动以及跑步、健美操、交际舞等大众体育锻炼项目,而更多地是对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培养旺盛生命活力的有效方式,是体现生命价值、享受快乐生活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敢于接受和应对各种生命挑战的象征。
二、影响和制约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法律及政策方针
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1982年《宪法》把国家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体育任务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法定目标,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也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993年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以足球为突破口实行了体育职业化改革,在中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21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历史机遇。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方针政策有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2009年10月起施行的《全民健身条例》,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各种健身活动,保障公民个人的健身权利,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社会体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人口因素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发展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又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
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2000年左右已经初步进入老年型社会。1982-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前期阶段;2000-202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期间,老年人口从1.27亿增加到2.29亿,年递增率为3.0%,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9.81%上升到15.53%。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农村的落实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占全国人口60%左右的农村人口,其剩余劳动力将逐步向城镇转移,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小城镇及卫星城镇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自身增长等因素,2011年我国市镇人口占总数的49.68%。市镇人增加无疑将影响社会体育的布局,对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时空特征、文化消费比例及场馆设施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三)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则预示着居民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反映人均食物消费量占总消费的比例,1991年为53.8%,2000年下降到48.0%,2010年为44.2%。文化娱乐费用的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1996年为0.30%,2000年上升到0.50%,2010年达到0.80%。大量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达到65%时,开始出现娱乐消遣消费,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此消费呈持续增长势头。
(四)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方式
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须时间支出后,剩余下来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21世纪初,我国城市人口人均闲暇时间达30小时/周左右,制约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因素得到缓解。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相对集中,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社会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闲暇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类型。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化社会学有关研究表明,串门、聊天、走亲戚这一中国传统的闲暇生活方式,随社会生产力的逐年提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已是人们闲暇时间活动主流,人们用于文化娱乐的费用支出也逐年提高,且增加的速度高于收入增加速度。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及文化体育设施的改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伴随着社会的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将从目前的简单混合型向养生、消遣娱乐、健康投资等交融混合型方向发展,人们将更加注重追求科学的人文价值、健康卫生价值和身心上的满足。
三、大众体育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的根本途径
(一)转变体育发展观念
首先,体育在新时代里必须从政治的阴影里独立出来。新中国的体育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诞生起便背负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把群体的政治需要凌驾于人类的根本需要,把社会的强制性功利需求强调过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的畸形体育。这种体育也许能够在一段时期可以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在推动体育真正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的过程里所起到的作用却是极为有限的。在这个由消费所推动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中国体育管理机构从过去以运动会为周期,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体育”的观念误区出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动体育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引导人们进入健康活力的体育健身健美娱乐文化消费活动中去。
其次,对于体育投入的选择面也应该更加趋向理性化与效益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给中国体育提供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政府与管理部门对于体育的投入方式与目标依旧停留在“帮助、扶持”初始阶段。可纵观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投入的正确方式不是配皇粮,不是行福利,而是经济运作和产业运作经营的结果。体育的真正财源在市场,体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告诉我们,体育是组成完整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设体育产业的经济结构是有缺陷的经济结构,一个没有体育市场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备的市场经济,体育产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让“体育行业”、“体育消费”成为全社会惯以使用的概念,让体育经济成为经济学家们十分关照的领域,让体育及其产业,与家庭消费、生活方式沟通起来,让人们到体育市场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健康、寿命、娱乐、运动、观赏、社交、激情、休闲、美感、尊严……这一切或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二)加大体育体制改革
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里,大众体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确实的遵从市场规律行事。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里所面临的最大阻碍,便是来自于政府职能在职业市场运作中的则权不明:在国家体育总局所辖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国家行政部门面对体育产业化所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它也是承接着中国体育由专业化向产业化过渡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双重身份,既是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又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进行体育产业的事业经营和企业经营。它既是“办”体育产业的业务部门,又是“管”体育产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从这个层次上讲,国家办体育产业的并没有真正的遵循市场规律,反而是将行政权利带入了市场。
在研究过一些西方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之后,我们发现,要改变上述情况,我国就需要进一步的推动体制改革。应当建立政企分离的管理机制,政府不直接参与体育产业部门的具体事物,不按事业机构来管理体育产业,消除上级主管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干预体育产业部门日常事物的状况。使中国的体育产业真正独立的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早日的腾飞起来。
(三)体育资源再分配将让大众消费型体育充满活力
产业体育里的资源一般指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能够保证该项运动正常进行的场馆设施和相关器材;软件则是指能够推动和指导该项运动告诉发展与推广的专门人材。场馆与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投资,其间只须符合两个观点:第一,必须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第二,要将建设好的场馆与设备切实的投入市场经济流通体系中去,由工商部门进行管理,依靠税务部门得到利润回报。专门人材的分配要打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体制,把原本高密度集中起来运动员教练员等重新发送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角落,让他(她)们作为中国体育的先锋,把健康激情活力的体育之美,传播到这个消费时代的每一块地方,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魏礼群.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2] 谢琼桓,刘德佩.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构想[J].体育科学.1997.
[3] 施芳芳.西方体育文化思潮对我国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的影响[J].体育学刊.199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影响大众体育发展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要素。只有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才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注重体育资源再分配才能使体育消费充满活力。
关键词 体育消费 大众体育 改革 体育 资源 分配
一、前言
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逐渐体现,社会变革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对人们以往固有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取向已不再仅仅意味着高难水平的竞技运动以及跑步、健美操、交际舞等大众体育锻炼项目,而更多地是对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培养旺盛生命活力的有效方式,是体现生命价值、享受快乐生活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敢于接受和应对各种生命挑战的象征。
二、影响和制约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法律及政策方针
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体育。1982年《宪法》把国家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的体育任务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法定目标,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也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1993年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以足球为突破口实行了体育职业化改革,在中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21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历史机遇。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方针政策有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2009年10月起施行的《全民健身条例》,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各种健身活动,保障公民个人的健身权利,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我国社会体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人口因素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发展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又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
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2000年左右已经初步进入老年型社会。1982-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前期阶段;2000-202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期间,老年人口从1.27亿增加到2.29亿,年递增率为3.0%,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9.81%上升到15.53%。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农村的落实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占全国人口60%左右的农村人口,其剩余劳动力将逐步向城镇转移,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小城镇及卫星城镇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自身增长等因素,2011年我国市镇人口占总数的49.68%。市镇人增加无疑将影响社会体育的布局,对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时空特征、文化消费比例及场馆设施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三)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则预示着居民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反映人均食物消费量占总消费的比例,1991年为53.8%,2000年下降到48.0%,2010年为44.2%。文化娱乐费用的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1996年为0.30%,2000年上升到0.50%,2010年达到0.80%。大量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达到65%时,开始出现娱乐消遣消费,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此消费呈持续增长势头。
(四)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方式
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须时间支出后,剩余下来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21世纪初,我国城市人口人均闲暇时间达30小时/周左右,制约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因素得到缓解。闲暇时间的增多和相对集中,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社会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闲暇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类型。是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化社会学有关研究表明,串门、聊天、走亲戚这一中国传统的闲暇生活方式,随社会生产力的逐年提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已是人们闲暇时间活动主流,人们用于文化娱乐的费用支出也逐年提高,且增加的速度高于收入增加速度。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及文化体育设施的改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伴随着社会的大规模国际文化交流,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将从目前的简单混合型向养生、消遣娱乐、健康投资等交融混合型方向发展,人们将更加注重追求科学的人文价值、健康卫生价值和身心上的满足。
三、大众体育发展和促进体育消费的根本途径
(一)转变体育发展观念
首先,体育在新时代里必须从政治的阴影里独立出来。新中国的体育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诞生起便背负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把群体的政治需要凌驾于人类的根本需要,把社会的强制性功利需求强调过个体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的畸形体育。这种体育也许能够在一段时期可以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在推动体育真正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的过程里所起到的作用却是极为有限的。在这个由消费所推动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中国体育管理机构从过去以运动会为周期,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体育”的观念误区出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动体育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引导人们进入健康活力的体育健身健美娱乐文化消费活动中去。
其次,对于体育投入的选择面也应该更加趋向理性化与效益化。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给中国体育提供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政府与管理部门对于体育的投入方式与目标依旧停留在“帮助、扶持”初始阶段。可纵观世界体育发达国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投入的正确方式不是配皇粮,不是行福利,而是经济运作和产业运作经营的结果。体育的真正财源在市场,体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告诉我们,体育是组成完整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设体育产业的经济结构是有缺陷的经济结构,一个没有体育市场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备的市场经济,体育产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让“体育行业”、“体育消费”成为全社会惯以使用的概念,让体育经济成为经济学家们十分关照的领域,让体育及其产业,与家庭消费、生活方式沟通起来,让人们到体育市场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健康、寿命、娱乐、运动、观赏、社交、激情、休闲、美感、尊严……这一切或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二)加大体育体制改革
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里,大众体育要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确实的遵从市场规律行事。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里所面临的最大阻碍,便是来自于政府职能在职业市场运作中的则权不明:在国家体育总局所辖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国家行政部门面对体育产业化所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它也是承接着中国体育由专业化向产业化过渡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它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双重身份,既是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又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进行体育产业的事业经营和企业经营。它既是“办”体育产业的业务部门,又是“管”体育产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从这个层次上讲,国家办体育产业的并没有真正的遵循市场规律,反而是将行政权利带入了市场。
在研究过一些西方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之后,我们发现,要改变上述情况,我国就需要进一步的推动体制改革。应当建立政企分离的管理机制,政府不直接参与体育产业部门的具体事物,不按事业机构来管理体育产业,消除上级主管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干预体育产业部门日常事物的状况。使中国的体育产业真正独立的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早日的腾飞起来。
(三)体育资源再分配将让大众消费型体育充满活力
产业体育里的资源一般指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能够保证该项运动正常进行的场馆设施和相关器材;软件则是指能够推动和指导该项运动告诉发展与推广的专门人材。场馆与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投资,其间只须符合两个观点:第一,必须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第二,要将建设好的场馆与设备切实的投入市场经济流通体系中去,由工商部门进行管理,依靠税务部门得到利润回报。专门人材的分配要打破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体制,把原本高密度集中起来运动员教练员等重新发送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角落,让他(她)们作为中国体育的先锋,把健康激情活力的体育之美,传播到这个消费时代的每一块地方,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魏礼群.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2] 谢琼桓,刘德佩.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构想[J].体育科学.1997.
[3] 施芳芳.西方体育文化思潮对我国体育健身健美娱乐的影响[J].体育学刊.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