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隐身衣

来源 :初中生学习·博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形衣”一直是科幻小说或电影里惯用的巧妙构思。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隐形技术和隐形材料层出不穷,促使各种“隐形衣”从实验室走上应用舞台,逐渐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迷彩隐形衣
  此类隐形衣印有由与大自然主色调一致的6种颜色构成的变形图案,这些图案是计算机对大量丛林、沙漠、岩石等复杂环境统计分析后模拟出来的,其色彩的种类、色调、亮度、对光谱的反射性能以及各种色彩的面积分布比例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可使着装者的轮廓产生变形,近距离看是明暗反差较大的迷彩,远距离观察,其细碎的图案则与周围环境完全融合,即使处于运动状态也不易被发现。
  
  变色隐形衣
  变色隐形衣是由用光敏变色物质处理过的化纤布制成的,也可将光敏材料染在普通布料上制成。不论是在绿色的丛林、黄色的沙滩、蓝色的海洋,还是白雪皑皑的原野,隐形衣都会根据周围的环境自动变色,从而使着装者不易暴露。
  
  透明隐形衣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神奇的隐形衣,将其套在物体外面,物体将会从人的眼前完全“消失”。其基本原理是“化解”光线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反射,从而使肉眼难以观察到。这种隐形衣完全不用依赖其他的外围设备,比如天线或计算机网络等,只要在物体表面涂上这种具有“隐形罩”功能的物质,无论从哪个方向和角度观察,都不会露出马脚。无独有偶,日本科学家研发出一种神奇的“透明服”,可以从人前看到人后的一切,从而达到“视而不见”的隐形效果。其原理是利用摄像机把人身后的影像传送并映射到具有反光功能的衣服的前表面,如同着装人是“透明”的。
  
  激光隐形衣
  英国研究人员正在试图利用激光改变物质的感光模式,从而实现隐形。在正常情况下,光同物质发生作用时,物质的原子只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子。然而,当所谓的“耦合激光”射向一件物体时,就可以对物体的原子产生影响,阻止其与这种波长光的相互作用。这就是著名的“相干虚激发”理论,是量子物理学的一种推论。科研人员在实验时,使用的是一个红外线激光器和一片晶体。当激光打到晶体上时,直接穿过了晶体,没有发生任何反射和折射,也没有被吸收。激光隐形需要大量不同波长的激光,数百万瓦的功率,能耗很大。
  
  超级隐形衣
  2007年6月,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宣布,他们研制的“隐形衣”可以成功地让一个面积为5平方英寸的物体避过微波探测。这种“隐形衣”的外形如同一条黄色浴巾,由数以千计的类似人造玻璃纤维的“超级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可以“抓住”微波并改变其方向,当微波射到披有隐形材料的物体上时,微波就会绕过去,整个过程就像水流经过一块圆滑的岩石而发生分流一样。
  
  纳米隐形衣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科研小组开发出一种新型材料,可在纳米尺度上使三维空间内的可见光弯曲。也就是说,照射在这种材料上的可见光不会像正常情况下那样发生偏折,人眼也就无法“看到”它。研究人员表示,虽然目前他们只在纳米尺度上实现了“隐形”,但从理论上讲,同样的原理在正常尺度下也应该能够实现。到那时,科幻世界中的“隐形衣”就会成为现实。
  
  迷你隐形衣
  一个由德国和英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制造出一种可使光波弯曲的新材料,覆盖在黄金表面的微小凸起上,可制造出让凸起消失的视觉假象。不过,这件隐形斗篷很小,高约0.000 102厘米,宽约0.000 127厘米。之前的隐形斗篷只发展到2D阶段,换个角度看,看似隐形的物体就会露出马脚。而这件极其微小的3D隐形斗篷,可让物体从各种角度看起来都彷佛消失不见。研究人员乐观地估计,较大尺寸的隐形斗篷很可能在10年内问世。
  
  等离子体隐形衣
  俄罗斯科学家开发出性能优异的等离子体隐形技术。物体被等离子体发生器遮蔽后,雷达便很难发现它们。从飞机到汽车,任何移动的物体都可以大幅降低自身的“可见度”。
  自然界中的物质除了可以呈现固态、液态、气态之外,还可以呈现等离子态。这是气体经过电离后呈现的第四种物态,而呈现这种状态的物质则被称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在宇宙空间存在很多,远比人们熟悉的固体、液体、气体更为普遍。
  等离子体装置通过地面设备和制导激光辐射或超高频辐射的电磁能,将大气层聚焦,使焦点处空气高度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云团。通过等离子云团反射或吸收雷达波,就可以完成对物体的保护作用。举个例子来说:对着墙打球,球就会弹回;如果墙上有方向不同的棱角,那么球就会弹向四面八方,而不是弹回原处;如果用柔软的材料覆盖墙面,然后朝墙上击球,球就会失去反弹力,落在墙边。同样道理,如果雷达信号从飞机上反射回来并被天线捕捉到,飞机就暴露了。而采取措施使雷达反射信号向各处分散或被吸收,飞机就可以被隐蔽起来,从而达到隐形目的。
其他文献
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符号+,-,×,÷,=,>,<,∽,( ),等,你知道它们都是谁首先使用,何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吗?    加减号“+”“-”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这两个符号正式被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乘号“×”  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符号“×”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由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
期刊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绿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食品、“绿色”服饰、“绿色”交通……“绿色”真是无处不在。下面就看看,聪明智慧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实现“绿色”建筑梦的。    山脉摩天大楼  这座“居住山”是为了避免全球变暖带来的土地沙漠化危害而设计的。根据设计,它将为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中国西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提供一个可居住的沙漠绿洲。这座人造山形建筑,可以创造自己的微
期刊
大家都听过《白雪公主》的童话,童话中的魔镜会告诉你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然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些魔镜,功能各异,有的可以透视,有的可以治病,有的还可以预测未来,相信这都是你闻所未闻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魔镜能告诉我们什么秘密吧!    照骨宝  公元前三世纪末的秦王朝时代,在无劳县(在今越南中南部的古城)境内的镜舞溪旁的古窟中发现了一面高两米多的方镜。人在镜前照时,能透视出内脏和骨骼。该镜在当
期刊
当今世界,太阳能越来越成为广为人知的能源,很多公司都纷纷加入研究太阳能的行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麻省理工的科学家们和他们的新科技。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麻省理工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新型印刷技术,该技术能将太阳能电池印制到薄薄的、柔软的材料如普通的卫生纸上。尽管用卫生纸做基底不像实际的太阳能设备那么高效,但它是低成本印制技术。  新技术被称为氧化化学气相淀积,是将原料单体和氧化剂气化后喷在基
期刊
在地球上,每天人们都要对房间“洗刷刷”,即使平时上班没有时间,到周末也要来个大扫除。可以想象如果家里的生活垃圾都堆在屋子里,这个家将是什么样子?食物腐烂发出的臭味将会把人熏得无法呼吸。同样,生活在太空密闭环境中的航天员也要打扫卫生。    太空大扫除  与地面不同,空间站除了每天产生的一些生活垃圾外,还有科学试验后剩下的废物、航天员锻炼时不慎打坏的仪器,以及航天器对接设备需要处理。而且,由于失重,
期刊
单车,打印出来的,你敢不敢骑?不用大跌眼镜,单车真的可以被这样制造出来。  英国某研究团队使用突破性新技术,制造出世界上首辆由计算机打印出来的“空气单车”,其功能和一般单车无异,重量则轻一半以上。这项新技术或许将在航空与汽车制造业领域被广泛应用。    结构坚固 重量减半  “空气单车”由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尔菲尔顿的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简称EADS)发明,外观上看不出特别之处,但其制作技术却出人
期刊
奢华床实验员   22岁的麦基女士在一个设计师设计出的一张床上试睡了一个月后,获得了1 000美元的报酬。SimonHorn公司的常务理事罗恩赖斯说他们贴出了一张广告:“我们想了解一下,睡一个月我们的床你有什么想法。”一天之内就有将近400人申请,第二天又有200人。显然,麦基是最终的胜利者。躺着睡觉就能赚钱,这简直是世界上最惬意的工作!      蛋糕品尝员   在经历了严格的面试后,12岁的哈
期刊
点上一支烟,深深吸入一口。这一口就吸入了4 000~5 000种不同的化学物质,而吸烟的快乐只来源于尼古丁。吸入烟雾是让外界物质进入人体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仅次于注射。烟雾中的尼古丁经肺部进入血液循环,只要10秒左右的时间就到达了大脑,刺激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多巴胺让人精神集中、肌肉放松产生愉悦的感觉,并容易让人上瘾。  但是尼古丁也有不那么让人愉快的一面。它能让心跳加速,比平时快3
期刊
最重的昆虫  非洲近赤道地区金龟子科的一种甲虫,成年雄性个体重量为70.95~99.33克。    最长的昆虫  印尼的一种大竹节虫,至今所测得的最长的一个雌性个体长达33.02厘米。现知最长的甲虫(包括触角)是美洲中南部的一种独角仙,已测得最大体长达到19厘米,但体长的一半被前胸角突占去。    最小的昆虫  缨甲科的一种巨翅甲虫和膜翅目一种寄生蜂,它们的体长只有0.02厘米。这种寄生蜂的翅展只
期刊
20世纪20年代,美国作家雨果·根斯巴克在他的科学幻想小说中预言:700年后,人们可以坐在自己家里欣赏6公里以外国家剧院的演出。他的预言代表了当时人们的共同愿望。可是,有不少人认为雨果·根斯巴克的这个预言太过浪漫,不切实际,很难实现。   然而,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仅仅在作家预言之后的10多年后,电视就诞生了。及至四五十年代,电视在一些发达国家便已开始普及。雨果·根斯巴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