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初中学生要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在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00五年中考,正是循着这样的精神,增加对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试题的命制向阅读的纵深掘进,不仅考查对名著常识的识记,故事梗概的了解,而且突出了对名著主要内容的把握和个人阅读体验的考查,更加强调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独特体验和高尚思想情操的熏陶。 如果你翻开这一本本名著:《名人传》《童年》《鲁滨孙漂流记》《繁星春水》《唐吉诃德》《安妮日记》《安娜·卡列尼娜》《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会觉得这些书都是那么熟悉但又那么新鲜。在这些书里,一页页写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读书心得工整地贴在书页上,墨香与书香一同浮动,钢笔字与铅字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道独具个性的风景,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这是我们的学生在与世界文学名著及其作者对话。这是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名著深厚浓烈的情感世界荡起的层层涟漪,是学生稚嫩的思想与作者的深邃广博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它是绚烂而短暂的,而一旦及时捕捉到,记下来,贴上去,它便成为永恒,并使名著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书,成为自己参与创造从而真正拥有的精神财富。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对文学名著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我于是开始坚持在班上推行写这种名著阅读的“粘贴式读书心得”。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接着说道:“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要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名著的阅读坚持近一年了,事实表明,学生不仅越加乐于读书,而且更趋善于读书,放手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想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一、让学生追逐“ 400 万”的理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究竟为什么要阅读?弄清了阅读的意义才能开展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告诉我们,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既然如此,死抱课文以对付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是狭隘的,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0 万字。 余蕾 老师也曾撰文《400 万,你拥有吗?》呼吁语文教学重视课外阅读,并且指出“拥有 400 万,你的知识储备才能勉强达到‘小康',要想成为知识的‘富翁',你还得不断扩大阅读量”。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我大胆给学生松绑,不是布置可做可不做的作业捆绑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刺激学生大量接收信息,促使他们与文本及作者形成对话,逐步增强阅读兴趣,并特别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多读名著,达到并超过 400 万的目标。
二、让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名著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当然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学生一进入名著这个广阔天地,固然会有仰望文学大厦的望而却步,但引导有方却会使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贴心的亲切、细腻的抚摸、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几乎每教一篇课文我都会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在每一次单元作文时,都会再次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以供参考。例如“名人”单元推荐《名人传》《渴望生活——凡高传》《童年》等,“动物”单元推荐《聊斋志异》《昆虫记》《自然史》等,“旅游”单元推荐《格列佛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千年一叹》等,“凡人”单元推荐《平凡的世界》《凤凰琴》《边城》《白洋淀纪事》及《围城》《唐吉诃德》等……这样,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在四周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
二00五年中考,正是循着这样的精神,增加对名著阅读考查的力度和难度,试题的命制向阅读的纵深掘进,不仅考查对名著常识的识记,故事梗概的了解,而且突出了对名著主要内容的把握和个人阅读体验的考查,更加强调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独特体验和高尚思想情操的熏陶。 如果你翻开这一本本名著:《名人传》《童年》《鲁滨孙漂流记》《繁星春水》《唐吉诃德》《安妮日记》《安娜·卡列尼娜》《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会觉得这些书都是那么熟悉但又那么新鲜。在这些书里,一页页写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读书心得工整地贴在书页上,墨香与书香一同浮动,钢笔字与铅字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道独具个性的风景,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这是我们的学生在与世界文学名著及其作者对话。这是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名著深厚浓烈的情感世界荡起的层层涟漪,是学生稚嫩的思想与作者的深邃广博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它是绚烂而短暂的,而一旦及时捕捉到,记下来,贴上去,它便成为永恒,并使名著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书,成为自己参与创造从而真正拥有的精神财富。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对文学名著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我于是开始坚持在班上推行写这种名著阅读的“粘贴式读书心得”。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接着说道:“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要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名著的阅读坚持近一年了,事实表明,学生不仅越加乐于读书,而且更趋善于读书,放手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想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一、让学生追逐“ 400 万”的理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究竟为什么要阅读?弄清了阅读的意义才能开展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告诉我们,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既然如此,死抱课文以对付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是狭隘的,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0 万字。 余蕾 老师也曾撰文《400 万,你拥有吗?》呼吁语文教学重视课外阅读,并且指出“拥有 400 万,你的知识储备才能勉强达到‘小康',要想成为知识的‘富翁',你还得不断扩大阅读量”。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我大胆给学生松绑,不是布置可做可不做的作业捆绑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刺激学生大量接收信息,促使他们与文本及作者形成对话,逐步增强阅读兴趣,并特别提倡在老师的引导下多读名著,达到并超过 400 万的目标。
二、让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名著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当然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学生一进入名著这个广阔天地,固然会有仰望文学大厦的望而却步,但引导有方却会使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贴心的亲切、细腻的抚摸、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几乎每教一篇课文我都会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在每一次单元作文时,都会再次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以供参考。例如“名人”单元推荐《名人传》《渴望生活——凡高传》《童年》等,“动物”单元推荐《聊斋志异》《昆虫记》《自然史》等,“旅游”单元推荐《格列佛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千年一叹》等,“凡人”单元推荐《平凡的世界》《凤凰琴》《边城》《白洋淀纪事》及《围城》《唐吉诃德》等……这样,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在四周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