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
关键词:语文 作文 兴趣 阅读
一、 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文章缺少个性,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学生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样说来,从有所积蓄而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离不开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把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二、模仿求新,培养文风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自己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置于矛盾之中,通过描写其语言行动和一些细节来显示人物个性特征。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同是亡秦战争中的风云人物,司马迁写他们在起兵前,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人的独白,突出了他们不同的出身与性格:陈涉出身佣耕,他的话表现了他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强烈愿望;项羽出身贵族,加以才气过人,对秦始皇就敢蔑视;刘邦是个无赖,贪图享受,看到秦始皇的豪华生活便不自觉垂涎欲滴。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三、展现个性,鼓励想象
个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新大纲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高尔基也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如一个学生构思了一篇关于“环保”的话题作文。借用猪八戒的形象,好吃懒做,贪心物欲,西天取经后,开了一建材厂,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终酿成苦果,自己尝尽,最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的作文有了想象的彩翼,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性,也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这也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四、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要“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关键词:语文 作文 兴趣 阅读
一、 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文章缺少个性,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学生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样说来,从有所积蓄而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离不开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把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二、模仿求新,培养文风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自己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置于矛盾之中,通过描写其语言行动和一些细节来显示人物个性特征。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同是亡秦战争中的风云人物,司马迁写他们在起兵前,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人的独白,突出了他们不同的出身与性格:陈涉出身佣耕,他的话表现了他改变自己和社会的强烈愿望;项羽出身贵族,加以才气过人,对秦始皇就敢蔑视;刘邦是个无赖,贪图享受,看到秦始皇的豪华生活便不自觉垂涎欲滴。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
三、展现个性,鼓励想象
个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以一致的标准和答案强求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作灵活的要求。鼓励学生自我选择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在其独特的潜能领域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我们的作文要求也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心灵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及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
新大纲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高尔基也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习作中蕴含的想象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如一个学生构思了一篇关于“环保”的话题作文。借用猪八戒的形象,好吃懒做,贪心物欲,西天取经后,开了一建材厂,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终酿成苦果,自己尝尽,最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的作文有了想象的彩翼,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性,也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这也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四、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要“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