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时时探索,常常反思。对于中职生来说,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在加强识字辩词训练的基础上,重视积累。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激发兴趣必须贯穿始终。
【关键词】中职;兴趣;识字辨词;积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中专学校的语文老师,既是众多语文老师中普通的一员,但又不同于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相信在兄弟学校的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
说普通,我们教授的内容同属语言文学专业,说不同,我们教授的对象是马上要就业的学生,基础差而需要就业技能。所以在授课目标和内容、方法上都各有不同。郭开平老师强调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认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是枉费。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总目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适应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一定的幼儿文学改编、创作能力。”就是说在语文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掌握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中职生基础差,学习兴 趣低落,所以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低 就”——从基础抓起,从基础做起,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如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中职院校的语文教材比较陈旧,虽然都是经典篇目,但体现不出时代特征,距离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在授课时要抓住与现实相契合的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例如《风景谈》一文,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又用了非常隐晦的表达手法,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不明就里。学生无法想象在特殊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所以我选择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打比方。例如学校的环境差,热水有限,宿舍冰冷,教室破旧,周围环境闭塞,大部分同学精神萎靡,不思进取,但同时也有脚踏实地,刻苦练功的同学。请大家列举出身边的精神榜样,说说他们的精神和文中的哪些描述相似,以此为出发点,谈谈在生活中,以后的工作中应该以怎样的状态去生活、工作。这样启发要比列举伟人、名人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这样,有助于加强识字辨词训练。学习语文从识字开始,汉字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所以识字训练是语文学习必备的基础训练。学生虽然进入中专,但错别字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为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配备一本字典,以便随时查阅,另外要求学生做作业或作文时,必须仔细检查有没有错别字,坚決杜绝错别字。在兴趣的前提下,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布置抄写和造句练习。
中职语文教学同样要重视抓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它的精髓就是一个字“背”。在教学实际中,我强调学生的“背”,这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合格的母语教育者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里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语文学习中“背”的重要性。一个是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例子,李岚清同志曾经是主管教育的副总理,虽然他主修的专业是英语,但中国古典诗词的修养也是很深厚的,我记得他在接见一位首次访问中国的外宾时说的一句欢迎辞就是:“乐莫乐兮新相知”,以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使本来单调的接待会变得轻松而诗意;一个是身边的语文老师,授课语言丰富生动,情绪饱满,而且常常联想到古文诗词,这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学生也积极学习古文诗词。我想,如果不是古典诗词的功底好,或者说他那么喜欢诵读古典诗词和注重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他是决不能达到这种忘我境界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激励,我们教研组不分年级、班级,所有老师都参与到检查背诵的任务中,随时可背,处处可背,学生背诵的篇目占平均达到教材要求的98%,成效可观。
在写作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发现的成就感。就议论类文章的写作而论,虽然学生觉得不直接给出题目的作文不好写,但这恰恰给了他们思考的空间,尤其是那些可以两边对驳的题目。让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正反面思考,力求清楚明白表达观点,并且能展示思想的独特性。当然,在写作之前还要回忆、巩固议论文写作基础知识。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其关键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增强对事物的细节描写。我们知道,学生要写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但学生觉得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并没有多少闪光点,觉得写进文章的事必定是不同平常的“大事”,文章要么死板生硬,要么全篇照抄。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是没有被老师发现,也没有被自己发现。所以在写作时可以从学生的现有生活入手,列举身边同学的独特想法,让他们发现喜欢的明星被大家认可,小小的想法原来可以被老师认可,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激发表现欲,大胆表现自己具有个性特征的思想。
翻阅过很多教育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也请教过许多老教师的有效经验,但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亲自实践和总结后才知道哪些是适合眼前学情的。就像小马过河,我仍需要听取更多前人的劝诫并亲自“试水”,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中职;兴趣;识字辨词;积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中专学校的语文老师,既是众多语文老师中普通的一员,但又不同于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相信在兄弟学校的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
说普通,我们教授的内容同属语言文学专业,说不同,我们教授的对象是马上要就业的学生,基础差而需要就业技能。所以在授课目标和内容、方法上都各有不同。郭开平老师强调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认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再好的教学手段也是枉费。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总目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适应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一定的幼儿文学改编、创作能力。”就是说在语文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掌握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中职生基础差,学习兴 趣低落,所以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低 就”——从基础抓起,从基础做起,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如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中职院校的语文教材比较陈旧,虽然都是经典篇目,但体现不出时代特征,距离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在授课时要抓住与现实相契合的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例如《风景谈》一文,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又用了非常隐晦的表达手法,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不明就里。学生无法想象在特殊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所以我选择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打比方。例如学校的环境差,热水有限,宿舍冰冷,教室破旧,周围环境闭塞,大部分同学精神萎靡,不思进取,但同时也有脚踏实地,刻苦练功的同学。请大家列举出身边的精神榜样,说说他们的精神和文中的哪些描述相似,以此为出发点,谈谈在生活中,以后的工作中应该以怎样的状态去生活、工作。这样启发要比列举伟人、名人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这样,有助于加强识字辨词训练。学习语文从识字开始,汉字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所以识字训练是语文学习必备的基础训练。学生虽然进入中专,但错别字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更为严重。为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配备一本字典,以便随时查阅,另外要求学生做作业或作文时,必须仔细检查有没有错别字,坚決杜绝错别字。在兴趣的前提下,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布置抄写和造句练习。
中职语文教学同样要重视抓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它的精髓就是一个字“背”。在教学实际中,我强调学生的“背”,这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合格的母语教育者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里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语文学习中“背”的重要性。一个是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例子,李岚清同志曾经是主管教育的副总理,虽然他主修的专业是英语,但中国古典诗词的修养也是很深厚的,我记得他在接见一位首次访问中国的外宾时说的一句欢迎辞就是:“乐莫乐兮新相知”,以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使本来单调的接待会变得轻松而诗意;一个是身边的语文老师,授课语言丰富生动,情绪饱满,而且常常联想到古文诗词,这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学生也积极学习古文诗词。我想,如果不是古典诗词的功底好,或者说他那么喜欢诵读古典诗词和注重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他是决不能达到这种忘我境界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激励,我们教研组不分年级、班级,所有老师都参与到检查背诵的任务中,随时可背,处处可背,学生背诵的篇目占平均达到教材要求的98%,成效可观。
在写作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发现的成就感。就议论类文章的写作而论,虽然学生觉得不直接给出题目的作文不好写,但这恰恰给了他们思考的空间,尤其是那些可以两边对驳的题目。让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正反面思考,力求清楚明白表达观点,并且能展示思想的独特性。当然,在写作之前还要回忆、巩固议论文写作基础知识。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其关键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增强对事物的细节描写。我们知道,学生要写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但学生觉得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并没有多少闪光点,觉得写进文章的事必定是不同平常的“大事”,文章要么死板生硬,要么全篇照抄。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是没有被老师发现,也没有被自己发现。所以在写作时可以从学生的现有生活入手,列举身边同学的独特想法,让他们发现喜欢的明星被大家认可,小小的想法原来可以被老师认可,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激发表现欲,大胆表现自己具有个性特征的思想。
翻阅过很多教育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也请教过许多老教师的有效经验,但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亲自实践和总结后才知道哪些是适合眼前学情的。就像小马过河,我仍需要听取更多前人的劝诫并亲自“试水”,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