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落实到学校,就是要以师生为中心,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价值观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高校教学的各个层面。所谓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校中的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教育理念。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价值观念和校园风尚;(二)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三)有利于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四)有利于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发展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师生智慧的结晶。建设好校园文化,根本在于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校园文化内涵之中。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个方面构成。
1、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要重视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建设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对师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绿化良好、空气清新、和谐恬静,可为学生提供优雅、愉悦、恬美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多种植树木,多养花草,装一个喷泉,做一套石桌石凳等,既可陶冶师生的情操,又可美化校园的环境。学校还可以在走廊摆放花草,悬挂标语、书画、名人简介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同时,学校要号召师生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校园环境,不乱丢一片垃圾,让校园变得更干净;不随地吐痰,让校园变得更卫生;不说一句脏话,让校园变得更文明;不伤害一棵花草,让校园变得更美丽!
2、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共同守信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地形成,也能在教育难以直接到达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因此,积极探究、建设、发展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保障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突出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等作用,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做到张驰有度、刚柔相济。一方面要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度要涉及师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事事有章可循,细到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另一方面,要依据现代教育的管理理念,倡导人文情怀,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以民主、情感、制度为基础的人本化管理模式。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使师生在互动的管理环境中得到共同发展。
(2)创建优秀的教师文化
学校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营造一个"讲真话,办实事,求真理,求实效"的文化氛围,把教师培养成为重精神、不计名利、乐于助人、勤奋好学、有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形象,促使每位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3)重视学生文化建设
学校可精心策划德育活动,努力增加优秀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含量,用优秀的文化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以形成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和追求卓越的个性。如学校可办校园报刊、文学社、艺术节、文化讲座、辩论赛、运动会等,把陶冶其性情、娱乐其身心、潜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二)以教师为本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以教师为本,点燃教师的激情,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1、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生活环境是指满足教师的物质生活需要。如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保证各种福利的落实,搞好医疗保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以保证教师身心健康、工作愉快,这样才能稳定人心,提高积极性。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指给教师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具体表现在提供完备的设施、工具、场所等,如教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娱乐活动室等,方便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2、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人不学习就会落后。作为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那又怎么能够完成教师的教育重任呢!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等。
3、对教师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好人,才能把工作做好。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呢?首先学校要对教师长期观察、考核,掌握每个教师的思想、性格、学识、能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然后着眼于教师的特长,不拘一格,安排其从事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使之能够最佳发挥自身特长,以尽其才。其次要扬其长,避其短。对待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审视其缺点,教师间相互补差、合理搭配,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第三要不认亲疏,惟才是举。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应本着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培养与提拨,不能凭借人际关系的亲疏用人,不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来评价人,更不可嫉贤妒能。
(三)以学生为本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关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对学生有了满腔的爱,才会去尊重他们,去关心他们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有过错的学生,不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个性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等,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或许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其次,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积极的、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去塑造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第三,学校要应该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3、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如能力差异、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凭借智慧和经验,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識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事物,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问,多问"为什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些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方案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允许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犯错误,让学生大胆的试、大胆的闯,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5、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即实践能力。学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确保师资的健全、充分的时间和经费的专项等,逐步建立一批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设计与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室或教室以外的空间里都能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等,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在高校教育理念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师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以为师生的发展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方第.高等学校以人为本理念的再认识[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2]何永胜.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1).
[3]陈文斌.谨防步入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几个误区[J].基础教育研究,2008,(7).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价值观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高校教学的各个层面。所谓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校中的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教育理念。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价值观念和校园风尚;(二)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三)有利于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战斗力;(四)有利于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发展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师生智慧的结晶。建设好校园文化,根本在于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校园文化内涵之中。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个方面构成。
1、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要重视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建设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对师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绿化良好、空气清新、和谐恬静,可为学生提供优雅、愉悦、恬美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多种植树木,多养花草,装一个喷泉,做一套石桌石凳等,既可陶冶师生的情操,又可美化校园的环境。学校还可以在走廊摆放花草,悬挂标语、书画、名人简介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同时,学校要号召师生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校园环境,不乱丢一片垃圾,让校园变得更干净;不随地吐痰,让校园变得更卫生;不说一句脏话,让校园变得更文明;不伤害一棵花草,让校园变得更美丽!
2、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共同守信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地形成,也能在教育难以直接到达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因此,积极探究、建设、发展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保障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突出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等作用,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做到张驰有度、刚柔相济。一方面要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度要涉及师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事事有章可循,细到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另一方面,要依据现代教育的管理理念,倡导人文情怀,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以民主、情感、制度为基础的人本化管理模式。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使师生在互动的管理环境中得到共同发展。
(2)创建优秀的教师文化
学校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营造一个"讲真话,办实事,求真理,求实效"的文化氛围,把教师培养成为重精神、不计名利、乐于助人、勤奋好学、有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形象,促使每位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3)重视学生文化建设
学校可精心策划德育活动,努力增加优秀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含量,用优秀的文化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以形成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和追求卓越的个性。如学校可办校园报刊、文学社、艺术节、文化讲座、辩论赛、运动会等,把陶冶其性情、娱乐其身心、潜移其品性、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二)以教师为本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以教师为本,点燃教师的激情,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1、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生活环境是指满足教师的物质生活需要。如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保证各种福利的落实,搞好医疗保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以保证教师身心健康、工作愉快,这样才能稳定人心,提高积极性。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指给教师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具体表现在提供完备的设施、工具、场所等,如教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娱乐活动室等,方便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2、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人不学习就会落后。作为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那又怎么能够完成教师的教育重任呢!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等。
3、对教师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好人,才能把工作做好。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呢?首先学校要对教师长期观察、考核,掌握每个教师的思想、性格、学识、能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然后着眼于教师的特长,不拘一格,安排其从事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使之能够最佳发挥自身特长,以尽其才。其次要扬其长,避其短。对待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审视其缺点,教师间相互补差、合理搭配,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第三要不认亲疏,惟才是举。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应本着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培养与提拨,不能凭借人际关系的亲疏用人,不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来评价人,更不可嫉贤妒能。
(三)以学生为本
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关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对学生有了满腔的爱,才会去尊重他们,去关心他们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有过错的学生,不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个性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等,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或许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其次,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积极的、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去塑造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第三,学校要应该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3、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如能力差异、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凭借智慧和经验,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識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事物,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问,多问"为什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些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方案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允许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犯错误,让学生大胆的试、大胆的闯,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5、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即实践能力。学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确保师资的健全、充分的时间和经费的专项等,逐步建立一批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设计与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室或教室以外的空间里都能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等,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在高校教育理念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师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以为师生的发展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方第.高等学校以人为本理念的再认识[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2]何永胜.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1).
[3]陈文斌.谨防步入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几个误区[J].基础教育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