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体自由与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ovenor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由是现代法制文明之趋势。在婚姻家庭法中,个体自由理念愈来愈占据重要地位,与传统的“家”之理念冲突并磨合。在历时性视角中,家是对自由的扬弃,是对自由的包容;在现时性的视角中,家是对自由的限制,自由是对家的冲击。在对“家”与“自由”的价值选择中,《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诸多条文,体现了保护婚姻家庭中个人利益的倾向。
  关键词:婚姻家庭;个体自由;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辩证关系
  一、个体自由与婚姻家庭的辩证关系
  家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个人的自由受家的制约。中西观念殊途,侧重不一,自由与家孰是孰非并非可以简单地一言蔽之,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一直以来所误解的那样相互排斥,而是一种辩证性的关联。
  (一)婚姻家庭对个体自由之扬弃
  哈贝马斯的主体间哲学认为,主体理性是存在一个成长过程的,成年时方时理性成熟的阶段。譬如在私法自治领域,每个公民生而拥有民事权利能力,而民事行为能力却要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才享有。而从家的角度出发,在幼年和老年这些人生阶段,个体需要抚养、赡养、监护、照顾,每个个体在行为能力上无不受到限制,若在此时宣扬自由无疑是对个体的伤害和遗弃。“家”在此意义上作为个体存在的完整形态而包含了自由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更像是自由和依存的一种对立,但实质上,家并非对自由价值的反动,而是自由的坚强后盾,是自由与依存的对立统一。此外,从人生的历程来看,个体总是从家而生,这是对家的第一次肯定;而后青年离家而走,这是第一次否定;最后,壮年步入新家,这是否定之否定,亦即对新的开始之肯定。从肯定到否定,到再一次肯定,亦可见,家之理念实际上是对自由理念之扬弃。
  (二)婚姻家庭对个体自由之限制
  婚姻就像是一道围城,城外的人憧憬城里的景色,城里的人却想着冲破这层禁制。婚姻家庭对个人自由的限制无疑是多方面的。诸如一夫一妻制度、计划生育制度、保护老人妇女儿童制度等婚姻法中原则性的制度规定。而其中缘由,最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共同利益与共同责任之目的
  家是一个共同体,婚姻和血缘是这一共同体坚实的结构基础。婚姻家庭的共同利益,包括人身利益,财产利益等;而婚姻家庭中的共同责任,则包括赡养抚养义务、忠实义务等。对于夫妻共同努力换取的收入,一方不得未经另一方的同意,擅自处分。此时,个体的财产处分权便受到来了限制,这是出于对家庭生活中为共同利益付出成本难以计算的考虑,通过一定的自由权限制,以达到权利的平衡和结果的公平,维护家庭的共同利益。此外,就共同义务而言,赡养是一个家庭应共同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不因个体主观上没有担负的意愿而消灭,个体在赡养义务面前没有选择的自由。
  2.为家庭成员之利益所作牺牲
  在黑格尔的婚姻家庭观中,爱是维系婚姻家庭的纽带,它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个体幸福感和成就感伴随着家庭成员追求的实现而达成,简单来说,这种爱的纽带使家庭成员的利益,被视为比个体自身利益更为重要,正所谓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在婚姻家庭关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牺牲一方较小的利益,促成另一方较大的利益,从而提升家庭的整体利益,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作出牺牲的一方也会因为家庭整体利益的增加而获益。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很多妇女选择放弃工作,在家里照顾丈夫孩子的起居生活,使丈夫能够在事业上大展拳脚而无后顾之忧,使孩子能够在家长的陪伴和监督下专注学业。这种牺牲自身工作自由,投身家庭的选择,便是家庭牵绊个人自由的现实例证。
  3.为社会秩序安定之考量
  在婚姻中,责任不仅仅是夫妻相互间的责任,还是夫妻作为一个整体对国家、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家庭作为社会生活最小的也是最普遍的一个组成单位,就如同社会的细胞,关系者社会秩序的有序和稳定。为保障各个家庭能够在社会中能够得以建立、生活、发展,法律就必须对家的秩序作出规范,对组成家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限制。如法律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对婚姻对象的唯一性作出了要求,禁止重婚现象的存在,这是社会秩序稳定之必然要求;现行法亦规定了夫妻的忠实义务,要求夫妻双方必须忠实,限制了在婚姻中的个人一定程度的性自由,这是维持婚姻关系稳定之条件;对于夫妻的共同债权债务,夫妻之间承担连带责任,这是对交易中善意第三人的保护,亦是出于对婚姻共同意志性的考量。
  (三)个体自由理念对婚姻家庭之冲击
  家是诸多个体集合的统一体,为了家的共同利益,必然对个体的私欲进行限制。反之,自由理念在婚姻家庭中的滥觞,则将对婚姻家庭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冲击体现在婚姻家庭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等各个方面。
  1.夫妻同一性之减损
  自古以来,夫妻多是同富贵、共患难。婚姻将两个独立的个体联结成难以分割的整体。而个体自由理念对婚姻家庭的入侵,使为家庭共同利益取代的部分个体价值再次显现,个体独立性的要求冲破家的理念的束缚,得到更多的释放。譬如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流行,作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性的利益之一的财产利益,通过契约的形式在夫妻之间予以分配,从而取代了传统的婚姻家庭财产分配方式——夫妻共同财产制。在婚内划分财产的归属,使个人的财产利益更为明晰,无疑是在夫妻同一性之上割开了一道裂痕。
  2.出婚概率的增加
  相比现代婚姻而言,古代的婚姻似乎更为持久和稳固。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在传统社会中,个体对婚姻家庭的依赖程度更高,尤其是古代的妇女,一旦脱离了家庭,在社会上便难以为生;二是古代社会出婚成本较高,夫妻离婚以“七去七出”为条件,被离弃的妇女所将承受的舆论压力和孤立境地,是一个普通个体所难以承受的。近现代社会,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经济独立的实现,使得女性对婚姻家庭得依赖程度大幅度地降低,加之社会对单身及离异现象地宽容和个体自由地尊重,越来越多的个体脱离婚姻而选择独立生活。各地离婚率的不断增加便是最好的例证。高离婚率的现象不仅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对下一代的培养亦存在巨大隐患。   3.亲权行使之懈怠
  个体自由理念的深入,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独立能力的尊重。古代社会,儿童是家庭的附属品,甚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而现代文明的发展,儿童的独立人格地位得到肯定,这无疑是人类自由与家庭制度共同的进步。然而,水满则溢,过渡地强调儿童的自由实质上亦是对儿童的一种迫害。儿童作为一个个体,其智力与判断力仍处于成长的阶段是不完全的。父母亲权的行使,是一种对儿童自由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实质上是对儿童自制能力不足这一缺陷的弥补,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过分强调儿童自由权利,而忽视父母亲权的行使,容易导致儿童误入歧途的危险。
  二、如何看待《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个人利益之保护
  由上文论述可知,婚姻家庭与个体自由之间是一种既存在联系又有矛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婚姻家庭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关系,推进整个婚姻制度不断走向科学合理的道路?细究1950年、1980年、2001年三部《婚姻法》,以及2001年《婚姻法》颁布以来最高院出台的三个司法解释,尤其是《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逐渐体现出对婚姻家庭中的个体利益之保护。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家产制度到个人财产制度
  从法律条文上来看,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中使用的是“家庭财产”的概念,其第10条规定:“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理权。”1980年《婚姻法》提出了“夫妻共同财产”的概念,其第13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两部法律规定的表述虽不同,但共同表达的理念都在于确定家庭共同财产制,维护婚姻家庭统一性和伦理性。而后的2001年婚姻法,在保留“夫妻共同财产”这一条文表述的同时,对“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采取了列举的方式予以规定。而婚姻法解释二和婚姻法解释三均针对2001年《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的兜底条款“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和“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进行填充。如果说婚姻法解释二是将个人主义贯彻到家庭之外的企业,那么婚姻法解释三便是将其贯彻到家庭内部最大宗的财产——房产之上。
  譬如根据《婚姻法解释(三)》第6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婚前或者婚姻存续期间约定将一方所有的财产赠与另一方,则该赠与在房产变更登记之前可撤销。这一规定使得婚姻关系中个人财产的界限更为明晰,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赠与与商业社会中的赠与接轨,二者有趋同之倾向,可见,此时婚姻家庭“家”之理念的意义有所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财产之保护。
  (二)从重视家庭到保护市场
  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第7条可以看出,在条文中提及的情况下,登记情况是婚姻家庭财产归属确定的最终标准。之前的婚姻法解释二认为,婚前婚后的区别是重要的,父母为子女购置房产,在子女结婚前是对他或她个人的赠与,在婚后则是对“他们”的赠与。而到了婚姻法解释三,则确定产权登记的效力是最高的,它不随子女是否结婚而改变,房子登记在谁的名下就是谁的。
  确定房产登记最高效力的规定之作用,归根结底还在于保护市场交易秩序的需要。这一点,可以从婚姻法解释三第11条看出,“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购买、支付合理对价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另一方主张追回该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见,这些条文所要照顾的最大利益,既不是男方及其父母,也不是女方及其父母,而是那个人格化为“善意第三人”的市场。采取严格的登记主义,“谁名下的就是谁的”,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交易安全,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的效率,从而实现物的价值。而此时,被牺牲的无疑便是存在于此类房产之上的“家”之伦理价值了。
  (三)从家庭伦理性到个体理性
  个人主义在婚姻家庭法中的崛起,归源于2001年的《婚姻法》。世界上每一部婚姻法中,均有关于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规定。我国历年来的几部婚姻法也不例外,以1980年《婚姻法》为例,其第14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抚养的义务”,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任何义务都有其基础和来源,那么这些赡养抚养义务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这些义务之来源是家庭伦理性的必然要求,并且以共同家产制为基础。“夫妻共同财产”不能只用于夫妻两个人的消费,也要用于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这样的法律义务。家之论理性与统一性是需要以家庭的共同财产为支撑的。而如上文所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立法理念,逐渐表现出向保护个人财产制倾斜的趋势。个体的自由和理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相应的“家”的论理性价值便不断退守。法在揣测父母为子女购房意图时,实际上是将无数中国父母含辛茹苦,为下一代筑巢安家的伦理实践,规范为一次次冷静理性的投资活动。
  三、结语
  个体自由是现代文明的必然的趋势。在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由于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家”的理念与个体自由理念之间存在着某些冲突。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婚姻家庭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婚姻家庭主要机能的前提下,使个体自由最大化的实现,需要倚仗于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体现出了倾向个体利益保护的价值取向,而从我国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来看,个体自由在婚姻家庭制度中的滥觞并非一种可取的现象。在婚姻家庭制度中,为个体自由规范活动范围,重新关注“家”之理念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基础性作用,是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黎思复,黎廷弼译,霍布斯著.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杨晓.黑格尔超越幸福的个体自由论探微[J].社会科学家,2011,(4):121.
  [3]贺麟,王玖兴译.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79.
  [4]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赵晓力.中国家庭资本主义化的号角[J].文化纵横,2011,(02):31-34.
  作者简介:
  孙雅琳(1990.6~),女,福建省泉州市人,现就读于厦门大学法学院,专业为民商法学硕士。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不断地深入经济交往、金融和办公自动化中,各种犯罪也向科学化、智能化发展。文件检验工作的新问题、新要求不断出现,需进行笔迹鉴定的案件越来越多。就目前笔迹鉴定的案源来看,绝大多数笔迹物证是由办案部门送检的。我们知道,评判物证是否同一,首先取决于鉴定主体对笔迹特征这一客体属性的认识和对笔迹特征的稳定规律、发展规律、变化规律的掌握程度。其次取决于主体的观察综合能力,即检验
期刊
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制度因其固有缺陷,导致行政诉讼陷入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瓶颈,更被诟病为“民告官为什么这么难”。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加强对行政诉讼的监督。这次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即落实了这一总体要求。新法对于检察机关监督行政诉讼被告的内容没有明显增加,而是进一步突出了检察权监督审判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行政案件受理、审理、裁判、执行等环节上,并以抗诉、
期刊
摘 要:标签理论作为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犯罪学研究领域的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和学科解释和研究犯罪现象的一种犯罪解释学的学说,它以其“叛经离道”的研究思路和视野曾在犯罪学主流理论经历了一百余年的时兴时衰的命运。然而,标签理论究竟如何了?这仍需对标签理论的概念、持论者及其精辟论断、一般性理论等略作梳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检视与评析,才能达到全方位认识之目的,析出问题所在。犯罪标签理论应
期刊
摘 要:律师的职责是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在国际私法领域的涉外合同仲裁条款的设立和应对中,律师作为受托人,所要维护的委托人的利益,就包括委托人符合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利益,但又不仅限于此,还应当包括委托人可能面对的风险。因此律师帮助委托人规避风险的作用就显得尤为明显。简单来说,可以把律师的职责归结为要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而不应当简单考虑成为委托人“省钱”。  关键词:职责;风险;规避  《律师法》中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体现了执政党对刑事诉讼活动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进一步理清了侦查、公诉和审判机关之间的关系与角色定位,试图构建一个以审判为中心的科学、合理的诉讼结构。此种诉讼模式对传统的检察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积极应对此类诉讼模式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检察机关必须重视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试图就生态检察工作如何适应这一新的诉讼模式略陈管见。
期刊
摘 要:中国成功入世,国际形势国内环境都呈现出崭新的一面,经济法理论及实践也发生巨大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张守文老师的著作《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因运而生。尽管成书较早,但是对当前阶段的经济法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针对著作的本体论重构部分进行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属;种差;二元结构  《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一书,是张守文老师针对中国成功入世后,崭新的国际形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劳动法视野下重新审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以期能对现实中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合同;劳务合同  一、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和法定年龄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明确劳动者的定义和范围,当前关于劳动者的概念散见于学者著作中。通说认为,成为劳动者须满足四个条件: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主体是公民。此乃从狭义劳动者定义中推导出来,足
期刊
恩施市人民检察院派驻龙凤镇检察室作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个基层检察室,自成立一年来,始终围绕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开展群众工作、法律监督、依法协助办案三项重点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的促进了法律监督工作向基层延伸。  一、恩施市人民检察院派驻龙凤镇检察室工作现状  恩施市人民检察院派驻龙凤镇检察室现有正式干警3名,其中检察官2名,书记员1名,院党组配备警车1辆,龙凤党委政府协调办公室一间
期刊
摘 要: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强化反腐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重要举措。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是衡量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中,云南师范大学通过采取“听、查、访、谈、测”的方式,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并围绕责任分解、纠风治乱、建章立制、阳光管理等工作环节,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落实;考核  为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
期刊
摘 要:犯罪是与文明相对立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儒家文化中也包含有与其产生时代相对应的犯罪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就属孔子和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礼”具有重要的分量,可以说是儒家思想最根本的理论基础。“礼”自西周周公出,后有所损益。所谓“礼”简而言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不仅规范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同时还具有一般性社会规范的作用。而在儒家文化中,礼可以说是儒家理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