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的许多古村落往往具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传统民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值得中职旅游专业的师生们去学习、探索和鉴赏。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融入中国乡土文化,通过对古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的鉴赏和研究,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乡土文化;鉴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似乎淡了不少,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古村落,古老的建筑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它们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一些古村落和古建筑已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而旅游景点的简介,以及相关的导游词往往比较全面,甚至文学性比较强。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古村落、古建筑的传统文化意蕴,提高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和语文水平。
一、传达天人合一的乡土文化理念
中国的许多传统古村落往往具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传统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更令人着迷。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传达中国古村落规划建设的天人合一理念。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用”,因此在古村落和古建筑的设计中,首先体现了实用性的特点。而实用性又要与人居环境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就产生了古村落和古建筑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建筑对人们生活的实际功用和价值,往往决定了建筑的结构和外观,其审美意义依赖于实用意义。
笔者的老家袁如岗湾,以及对面同宗祖的学舍村,隶属于鄱阳湖畔都昌县的苏山乡,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两个古村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及民国时期建造的数百栋古朴的徽派民居建筑。这些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虽然经受了雨雪风霜和岁月的侵蚀,但数百年来依然耸立。這两个古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省级历史文物名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青龙、右白虎”是古村规划设计的主要特征,村内建筑多呈“坐北向南、坐西向东”的特点,冬暖夏凉,便于通风采光。或许有人会肤浅地认为这是“风水先生”的封建迷信之说,其实这里面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
袁如岗湾,村庄依山傍溪,房屋因山势而建,前面是一个大的开阔地,规划布局十分讲究,整体坐北朝南,分湾东、湾西两大部分,中间由龙筋(山)埂自然隔开,村前是公路,村后背靠东西走向的灯山山脚。村庄“左青龙,右白虎”特征很明显,总体呈“丁”字形。总祖厅建在龙筋埂右边的山凹里,前面是龙筋埂右转而成的弧形的长800余米的青龙嘴,由花岗石砌垒,有如城墙的形态,坚固而气派。青龙嘴上绿草如茵、绿树成荫。村前广场正前方是一个露天戏台(祖厅旁边还建有室内戏台),周边可容纳万人看戏。祖厅正门前方的两边是官家(或大户人家)标志的旗杆石和上(下)马石,再往前,是纵向排列的三口人造圆形活水池塘:上塘规定只能用于洗菜,中塘的水只能用于喝,下塘专供净物。祖厅左边(“左青龙”),是龙筋埂以东的整齐的一字形纵向排开的20余栋房屋,一律坐西(背靠龙筋埂)向东,湾东分部祖厅与总祖厅结构相同,只是房屋门前三口池塘一律为方形。总祖厅大门的右边(“右白虎”,所有房屋前沿线与祖厅大门前沿线平行),是整齐的一字形横向排开的20余栋房屋,一律坐北(背靠灯山)向南。总祖厅左边(湾东)和右边(湾西)各辟有三条深巷,经左转右拐,或右转左拐直通到村庄主行道。村里所有道路均由规则的花岗岩石铺砌,雨天不用打伞,穿上胶底布鞋也能从这家走到那家,从村东跑到村西,不湿衣鞋。整个村庄弄接着弄,巷通着巷,家连着家。平常将连通门一关,独成一家一户,遇有婚丧喜庆,连通门户都敞开,全村成为一个大家庭,帮忙理事方便极了。特别是一茬又一茬的“儿童团”,更是生龙活虎,在这曲折多变、类似迷宫布局的村庄里,上演了无数场“童子军迷藏战”。
学舍村的“左青龙、右白虎”布局与袁如岗湾大同小异,但又有着自己的特色。村庄总体规划为规则的曲尺形,村庄坐东向西,祖厅的左边(“左青龙”),是伸长的整齐的一字形纵向排开的10余栋房屋,一律侧门向北,大门向西,并且屋前有院子或巷道,房屋的北边墙线整齐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左边房屋的外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溪流,溪流的对面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南山。祖厅大门的右边(“右白虎”),是整齐的一字形横向排开的10余栋房屋,一律坐东向西,面对远方的苏山山脉。
曲尺形建筑群前面是一规则的矩形池塘,池塘周围至房屋门前全用规则的花岗岩石块铺砌,靠房屋的塘岸边建有不少洗衣小码头。建筑群中的几十栋房屋也是栋栋相连,户户相接,路路相通,体现了门当户对、首尾呼应、里应外合的特点。村中所有道路也都由花岗岩石铺成。当年数栋房屋同一天开工,同一天上梁,同一天竣工,造就了建筑群整齐划一、有机相连的特点。
这两个古村东连瓷都景德镇,南接鄱阳湖波澜,西望匡庐秀色,北通湖口九江,村人生生不息,代代血脉传承,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村庄,其历史积淀和底蕴孕育了村民的智慧与秉性,同时也造就了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开村之初,吃苦耐劳的先辈在周边开荒种地,精明能干的到外地做生意赚钱,尤其是到景德镇经营瓷器生意,到婺源经营茶叶生意。景德镇与婺源(中国最美乡村)临近,村民赚足钱之后,仿照徽派建筑风格,回到村里大兴土木,建造与婺源如出一辙的徽派建筑,令古村享有“小婺源”之美称。
二、感受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我国传统古民居建筑不仅讲究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追求建筑的装饰美,传统徽派建筑中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赋予了建筑更高的审美价值,它们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更是人类文明的珍品。这些雕刻将艺术装饰效果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既考虑到美观,给人以艺术熏陶,陶冶人们情操,又考虑到实用,有利于建筑的坚实耐用。建筑师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构图制作时,都立足于装饰角度来思考建筑的表现手法。
袁如岗湾、学舍村古建筑屋檐下方的木雕或为狮子踩球,或为双龙戏珠,或为双凤朝阳,栩栩如生;天井两旁的窗花雕刻,巧夺天工,或是四季名花图案,或是人物故事如天仙配、八仙过海等,这些雕刻无不透出幽远古朴的气息。村内古建筑的青砖有“369”(即长9寸、宽6寸、厚3寸)、“248”(即长8寸、宽4寸、厚2寸)、“157”(即长7寸、宽5寸、厚1寸)三种规格。
古村有大三进、小三进,大八间、小八间等数十栋棋盘老屋(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但又各有特色:“天花”“藻井”多姿多彩;飞檐斗拱形神各异。房屋用天井采光,屋上雨水从天井下落(即四水归堂),进入地下暗管道流入池塘(又称四水归塘),象征财不外流。整栋屋不向外开窗,除了安全保障外,还象征着财不外露。
远远望去,古村落成群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白檐、转角、马头墙,风格独特,古色古香。村内巷道纵横交错,村前池塘明清如镜,村外群山环抱连绵,吸引了《聊斋》《牡丹亭》《铁血共和》《风雨下钟山》等影片剧组到现场取景。那些在村子长大,后来离开了村子的人,总免不了思念古村,时常梦回古村;有的经常回归乡里,重温旧时记忆和故乡温情;更有慕名前来的文人墨客和游客们驻足古村采风、摄影……
两个古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建筑整体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了“坐北向南、坐西向东”“左青龙、右白虎”的建筑规划,实用性与审美性做到了完美结合,具有优越的宜居环境,是“天人合一”理念实施的成功范例,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值得中职旅游专业的师生们去学习、探索和鉴赏。
责任编辑 万永勇
[关键词]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乡土文化;鉴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似乎淡了不少,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古村落,古老的建筑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它们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一些古村落和古建筑已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而旅游景点的简介,以及相关的导游词往往比较全面,甚至文学性比较强。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古村落、古建筑的传统文化意蕴,提高他们的文化鉴赏能力和语文水平。
一、传达天人合一的乡土文化理念
中国的许多传统古村落往往具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传统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更令人着迷。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传达中国古村落规划建设的天人合一理念。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用”,因此在古村落和古建筑的设计中,首先体现了实用性的特点。而实用性又要与人居环境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就产生了古村落和古建筑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建筑对人们生活的实际功用和价值,往往决定了建筑的结构和外观,其审美意义依赖于实用意义。
笔者的老家袁如岗湾,以及对面同宗祖的学舍村,隶属于鄱阳湖畔都昌县的苏山乡,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两个古村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及民国时期建造的数百栋古朴的徽派民居建筑。这些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虽然经受了雨雪风霜和岁月的侵蚀,但数百年来依然耸立。這两个古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省级历史文物名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青龙、右白虎”是古村规划设计的主要特征,村内建筑多呈“坐北向南、坐西向东”的特点,冬暖夏凉,便于通风采光。或许有人会肤浅地认为这是“风水先生”的封建迷信之说,其实这里面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
袁如岗湾,村庄依山傍溪,房屋因山势而建,前面是一个大的开阔地,规划布局十分讲究,整体坐北朝南,分湾东、湾西两大部分,中间由龙筋(山)埂自然隔开,村前是公路,村后背靠东西走向的灯山山脚。村庄“左青龙,右白虎”特征很明显,总体呈“丁”字形。总祖厅建在龙筋埂右边的山凹里,前面是龙筋埂右转而成的弧形的长800余米的青龙嘴,由花岗石砌垒,有如城墙的形态,坚固而气派。青龙嘴上绿草如茵、绿树成荫。村前广场正前方是一个露天戏台(祖厅旁边还建有室内戏台),周边可容纳万人看戏。祖厅正门前方的两边是官家(或大户人家)标志的旗杆石和上(下)马石,再往前,是纵向排列的三口人造圆形活水池塘:上塘规定只能用于洗菜,中塘的水只能用于喝,下塘专供净物。祖厅左边(“左青龙”),是龙筋埂以东的整齐的一字形纵向排开的20余栋房屋,一律坐西(背靠龙筋埂)向东,湾东分部祖厅与总祖厅结构相同,只是房屋门前三口池塘一律为方形。总祖厅大门的右边(“右白虎”,所有房屋前沿线与祖厅大门前沿线平行),是整齐的一字形横向排开的20余栋房屋,一律坐北(背靠灯山)向南。总祖厅左边(湾东)和右边(湾西)各辟有三条深巷,经左转右拐,或右转左拐直通到村庄主行道。村里所有道路均由规则的花岗岩石铺砌,雨天不用打伞,穿上胶底布鞋也能从这家走到那家,从村东跑到村西,不湿衣鞋。整个村庄弄接着弄,巷通着巷,家连着家。平常将连通门一关,独成一家一户,遇有婚丧喜庆,连通门户都敞开,全村成为一个大家庭,帮忙理事方便极了。特别是一茬又一茬的“儿童团”,更是生龙活虎,在这曲折多变、类似迷宫布局的村庄里,上演了无数场“童子军迷藏战”。
学舍村的“左青龙、右白虎”布局与袁如岗湾大同小异,但又有着自己的特色。村庄总体规划为规则的曲尺形,村庄坐东向西,祖厅的左边(“左青龙”),是伸长的整齐的一字形纵向排开的10余栋房屋,一律侧门向北,大门向西,并且屋前有院子或巷道,房屋的北边墙线整齐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左边房屋的外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溪流,溪流的对面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南山。祖厅大门的右边(“右白虎”),是整齐的一字形横向排开的10余栋房屋,一律坐东向西,面对远方的苏山山脉。
曲尺形建筑群前面是一规则的矩形池塘,池塘周围至房屋门前全用规则的花岗岩石块铺砌,靠房屋的塘岸边建有不少洗衣小码头。建筑群中的几十栋房屋也是栋栋相连,户户相接,路路相通,体现了门当户对、首尾呼应、里应外合的特点。村中所有道路也都由花岗岩石铺成。当年数栋房屋同一天开工,同一天上梁,同一天竣工,造就了建筑群整齐划一、有机相连的特点。
这两个古村东连瓷都景德镇,南接鄱阳湖波澜,西望匡庐秀色,北通湖口九江,村人生生不息,代代血脉传承,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村庄,其历史积淀和底蕴孕育了村民的智慧与秉性,同时也造就了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开村之初,吃苦耐劳的先辈在周边开荒种地,精明能干的到外地做生意赚钱,尤其是到景德镇经营瓷器生意,到婺源经营茶叶生意。景德镇与婺源(中国最美乡村)临近,村民赚足钱之后,仿照徽派建筑风格,回到村里大兴土木,建造与婺源如出一辙的徽派建筑,令古村享有“小婺源”之美称。
二、感受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我国传统古民居建筑不仅讲究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追求建筑的装饰美,传统徽派建筑中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赋予了建筑更高的审美价值,它们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更是人类文明的珍品。这些雕刻将艺术装饰效果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既考虑到美观,给人以艺术熏陶,陶冶人们情操,又考虑到实用,有利于建筑的坚实耐用。建筑师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构图制作时,都立足于装饰角度来思考建筑的表现手法。
袁如岗湾、学舍村古建筑屋檐下方的木雕或为狮子踩球,或为双龙戏珠,或为双凤朝阳,栩栩如生;天井两旁的窗花雕刻,巧夺天工,或是四季名花图案,或是人物故事如天仙配、八仙过海等,这些雕刻无不透出幽远古朴的气息。村内古建筑的青砖有“369”(即长9寸、宽6寸、厚3寸)、“248”(即长8寸、宽4寸、厚2寸)、“157”(即长7寸、宽5寸、厚1寸)三种规格。
古村有大三进、小三进,大八间、小八间等数十栋棋盘老屋(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但又各有特色:“天花”“藻井”多姿多彩;飞檐斗拱形神各异。房屋用天井采光,屋上雨水从天井下落(即四水归堂),进入地下暗管道流入池塘(又称四水归塘),象征财不外流。整栋屋不向外开窗,除了安全保障外,还象征着财不外露。
远远望去,古村落成群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白檐、转角、马头墙,风格独特,古色古香。村内巷道纵横交错,村前池塘明清如镜,村外群山环抱连绵,吸引了《聊斋》《牡丹亭》《铁血共和》《风雨下钟山》等影片剧组到现场取景。那些在村子长大,后来离开了村子的人,总免不了思念古村,时常梦回古村;有的经常回归乡里,重温旧时记忆和故乡温情;更有慕名前来的文人墨客和游客们驻足古村采风、摄影……
两个古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建筑整体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了“坐北向南、坐西向东”“左青龙、右白虎”的建筑规划,实用性与审美性做到了完美结合,具有优越的宜居环境,是“天人合一”理念实施的成功范例,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值得中职旅游专业的师生们去学习、探索和鉴赏。
责任编辑 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