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城的新房子装修搬迁后,我和妻子商量,决定接年迈的父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让辛苦一辈子的父母享享清福,还可以相互有个照应。可好说歹说,父亲就是不肯,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可好啦,村里已经安装太阳能路灯,公路已硬化到家门口,实施了“五分钱”工程,用水、用电都很方便,要去县城,乘坐农村客运车辆三十分钟就到了……他一再和我们说,家乡的空气新鲜,家乡的水更甜。其实我知道,父亲是舍不得离开那片生育养育他的地方;那份情,已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里,我和妻儿尊重两老的选择。
父母老了,生活在乡下,我时常回到家乡席草塘村看望他们。去年春节回家,驾驶着小轿车在平整的预制块体弹石路上行驶,听着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声音,和着车内的轻音乐,心里惬意极了,我的思绪又飞到三十年前……
儿时的记忆是甜蜜而充满期待的。小时候,父亲每次从县城回来,都会带回许多触动味蕾的糖果,好玩的玩具,还有很多新奇的故事。“哪一天,我也能跟随父亲到县城游逛一圈,看看山那边的世界。”我在内心默默地想,这个想法变成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成了我心中难以抹去的挂念,甚至在梦中多次出现到县城游逛的情形。我很听父母的话,帮他们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打柴、放牛……凡此种种,我更多的是想得到父亲的肯定,早日实现心中的愿望,可我每次刚一提起,总被父亲一次次无情地否决。他的道理很简单,去县城的路这么远,我才这么大,还不可能徒步走到县城,等长大点才能带我去。从那以后,我总盼望着自己快点长大,盼望着哪一天能到山那边的县城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父亲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他要带我到县城去赶集,我欢呼雀跃,多年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当我第一次踏上那条通往县城的路时,我终于体会到了山路的遥远和曲折。从席草塘村到县城要经过许多村寨,翻越多道山坡和垭口,而大箐门是最让人望而生畏的一座大山,它横插在家乡席草塘与法戛之间,翻过大箐门垭口直下就到法戛村。法戛村是一个有着一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寨,村里有一所小学,是相邻几个村寨孩子们上学的地方,由于大箐门坡陡沟深,上学的小孩在这段路上摔伤是常有的事。
我的小学就是在法戛小学上的,在五年的小学时光里,我每天需要翻越大箐门垭口。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异常难走,但却培养了我永不退缩的毅力,成了我学习的动力,我后来小学毕业后成绩优异,有幸被县一中录取,实现了我能到县城读书的愿望。
过了法戛村需要攀越一个叫岩头坡的悬崖,需攀岩附壁才能上下,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悬崖,摔得粉身碎骨。记得第一次过这个悬崖,我提心吊胆,父亲不断鼓励我、提醒我,我便小心翼翼地按照父亲教给的方法向前爬行,走得胆战心惊,全身冒汗,气喘吁吁,真想停下来歇一歇。父亲告诫我不能停歇,鼓励我说坚持一下就好;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顺利地爬过悬崖,很庆幸自己又渡过一个难关。
翻过岩头坡,路道相对平坦许多,沿途看到几个村寨,村中分布着低矮的土木结构的瓦房,偶尔也能见到零星的茅草房,隔着村寨之间是大山和沟壑,连接村寨之间的就是这条通往县城的羊肠小道。来到脚魁村,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宽阔的公路和奔驰的汽车,再走5公里就到了县城。第一次到县城,我看到了许多在农村没见到的东西,由衷地感到县城真好,只是觉得来一趟县城实在太难了。
到县城一中读书后,我经常一个人走这条路。确实,在家乡席草塘的故事中,有一组组令人心酸而凄楚的镜头:出山爬坡,进山攀岭;乡亲们肩挑货担,满脸疲惫,神情憔悴,两脚迟缓而艰难地在山道上跋涉;下雨结冰,常有村民连人带担从崎岖的小道上滑下几十米深的山沟,而成为路下冤魂……常听说邻村的大叔在这条路上摔伤了腿,家乡的八叔家请了七八个人帮忙才把喂养了两三年的大肥猪抬到县城卖了,隔壁家的人生了病在送往县城医院的路途中不幸离世啦……很多不幸的消息从家乡传出,让人听了心情沉重,从大家呆滞的目光和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太多的感慨和内心的无奈,感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期盼着有朝一日交通状况能得到改善。家乡的父老乡亲,曾经就是这样脸朝大山背朝天,为了生存,在这条弯弯曲曲既陡又险的山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路的梦想也被滚滚的泥尘无情地淹没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肯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和润的春风再一次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憨厚朴实的家乡人知道:没有路,哪能富;没有路,肩挑背扛山民苦。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席草塘、法戛等村的村长到县乡两级反映要主动修路的情况,没过多久从县城传来好消息,县人民政府将支持雷管、炸药帮助群众修公路,县工交局派技术人员指导勘测线路,乡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将路段按人口分配到各村各户。家乡的群众如久旱逢甘露,节衣缩食纷纷为修路捐资捐物,全部以义务工投入公路建设,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十多岁的娃娃,男女老少齐上阵。我清楚地记得修路是从1991年的春季开始的,那时我在县城念初中,听父亲说我家分到了十一米的修路任务。
大山深处修公路,烈日暴雨,逢山开路,遇水搭橋,修路是异常艰辛的。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条件下,村民们依靠双手用风钻机、炸药、铁锤和锄头在山梁和沟壑之中凿出了一段段简易公路,从家乡席草塘到县城的这条路,沿线的村民分三个阶段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才修通。之后这条路相继改造成了沙石路、弹石路,现如今已经建成了整齐预制块体弹石路,设置了安全防护栏,路面越来越平整、宽畅。
深秋的晨雾尚未散去,昔日家乡席草塘村静悄悄的出山路口,如今已热闹起来。村民们有计划地间伐木材、竹子,盖房子用的梁条、椽子,被农用卡车一车车运走,剩下的是山民们数钱“咔咔”作响的声音和笑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秋冬以后就没事干习惯在火塘“猫冬”的家乡人,如今也跟着外面的节奏忙碌起来;山里一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儿童、老人换上新衣服,一大早就搭上农村客运车辆进县城逛街去了。
路,已把山里与山外的精彩世界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乡亲们肩挑背扛的那幅艰难吃力的画面已成为历史,他们被压弯的脊梁挺起来了。那一条仅有四点五米宽,十八公里长,通向山外世界的村级公路 ,如今已成为有丰富内容的故事, 它使乡亲们凝结了多年的梦想终成现实。山里人告别了世世代代肩挑背扛的历史,现如今各式各样的轿车、客运车和货运车在山里山外往返穿行,公路两旁的村寨,低矮的房屋已然变成砖房和乡村别墅。
家乡席草塘村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它的美应该是无可厚非的。老辈的人常说“落叶归根”,要说的是人不能忘本,每一片落叶都不忘记自己的本来之处。落叶犹且如此,树上的新芽当然更不应该忘记了。
父母老了,生活在乡下,我时常回到家乡席草塘村看望他们。去年春节回家,驾驶着小轿车在平整的预制块体弹石路上行驶,听着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声音,和着车内的轻音乐,心里惬意极了,我的思绪又飞到三十年前……
儿时的记忆是甜蜜而充满期待的。小时候,父亲每次从县城回来,都会带回许多触动味蕾的糖果,好玩的玩具,还有很多新奇的故事。“哪一天,我也能跟随父亲到县城游逛一圈,看看山那边的世界。”我在内心默默地想,这个想法变成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成了我心中难以抹去的挂念,甚至在梦中多次出现到县城游逛的情形。我很听父母的话,帮他们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打柴、放牛……凡此种种,我更多的是想得到父亲的肯定,早日实现心中的愿望,可我每次刚一提起,总被父亲一次次无情地否决。他的道理很简单,去县城的路这么远,我才这么大,还不可能徒步走到县城,等长大点才能带我去。从那以后,我总盼望着自己快点长大,盼望着哪一天能到山那边的县城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父亲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他要带我到县城去赶集,我欢呼雀跃,多年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当我第一次踏上那条通往县城的路时,我终于体会到了山路的遥远和曲折。从席草塘村到县城要经过许多村寨,翻越多道山坡和垭口,而大箐门是最让人望而生畏的一座大山,它横插在家乡席草塘与法戛之间,翻过大箐门垭口直下就到法戛村。法戛村是一个有着一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寨,村里有一所小学,是相邻几个村寨孩子们上学的地方,由于大箐门坡陡沟深,上学的小孩在这段路上摔伤是常有的事。
我的小学就是在法戛小学上的,在五年的小学时光里,我每天需要翻越大箐门垭口。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异常难走,但却培养了我永不退缩的毅力,成了我学习的动力,我后来小学毕业后成绩优异,有幸被县一中录取,实现了我能到县城读书的愿望。
过了法戛村需要攀越一个叫岩头坡的悬崖,需攀岩附壁才能上下,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悬崖,摔得粉身碎骨。记得第一次过这个悬崖,我提心吊胆,父亲不断鼓励我、提醒我,我便小心翼翼地按照父亲教给的方法向前爬行,走得胆战心惊,全身冒汗,气喘吁吁,真想停下来歇一歇。父亲告诫我不能停歇,鼓励我说坚持一下就好;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顺利地爬过悬崖,很庆幸自己又渡过一个难关。
翻过岩头坡,路道相对平坦许多,沿途看到几个村寨,村中分布着低矮的土木结构的瓦房,偶尔也能见到零星的茅草房,隔着村寨之间是大山和沟壑,连接村寨之间的就是这条通往县城的羊肠小道。来到脚魁村,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宽阔的公路和奔驰的汽车,再走5公里就到了县城。第一次到县城,我看到了许多在农村没见到的东西,由衷地感到县城真好,只是觉得来一趟县城实在太难了。
到县城一中读书后,我经常一个人走这条路。确实,在家乡席草塘的故事中,有一组组令人心酸而凄楚的镜头:出山爬坡,进山攀岭;乡亲们肩挑货担,满脸疲惫,神情憔悴,两脚迟缓而艰难地在山道上跋涉;下雨结冰,常有村民连人带担从崎岖的小道上滑下几十米深的山沟,而成为路下冤魂……常听说邻村的大叔在这条路上摔伤了腿,家乡的八叔家请了七八个人帮忙才把喂养了两三年的大肥猪抬到县城卖了,隔壁家的人生了病在送往县城医院的路途中不幸离世啦……很多不幸的消息从家乡传出,让人听了心情沉重,从大家呆滞的目光和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太多的感慨和内心的无奈,感叹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期盼着有朝一日交通状况能得到改善。家乡的父老乡亲,曾经就是这样脸朝大山背朝天,为了生存,在这条弯弯曲曲既陡又险的山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路的梦想也被滚滚的泥尘无情地淹没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肯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和润的春风再一次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憨厚朴实的家乡人知道:没有路,哪能富;没有路,肩挑背扛山民苦。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席草塘、法戛等村的村长到县乡两级反映要主动修路的情况,没过多久从县城传来好消息,县人民政府将支持雷管、炸药帮助群众修公路,县工交局派技术人员指导勘测线路,乡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将路段按人口分配到各村各户。家乡的群众如久旱逢甘露,节衣缩食纷纷为修路捐资捐物,全部以义务工投入公路建设,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十多岁的娃娃,男女老少齐上阵。我清楚地记得修路是从1991年的春季开始的,那时我在县城念初中,听父亲说我家分到了十一米的修路任务。
大山深处修公路,烈日暴雨,逢山开路,遇水搭橋,修路是异常艰辛的。在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条件下,村民们依靠双手用风钻机、炸药、铁锤和锄头在山梁和沟壑之中凿出了一段段简易公路,从家乡席草塘到县城的这条路,沿线的村民分三个阶段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才修通。之后这条路相继改造成了沙石路、弹石路,现如今已经建成了整齐预制块体弹石路,设置了安全防护栏,路面越来越平整、宽畅。
深秋的晨雾尚未散去,昔日家乡席草塘村静悄悄的出山路口,如今已热闹起来。村民们有计划地间伐木材、竹子,盖房子用的梁条、椽子,被农用卡车一车车运走,剩下的是山民们数钱“咔咔”作响的声音和笑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秋冬以后就没事干习惯在火塘“猫冬”的家乡人,如今也跟着外面的节奏忙碌起来;山里一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儿童、老人换上新衣服,一大早就搭上农村客运车辆进县城逛街去了。
路,已把山里与山外的精彩世界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乡亲们肩挑背扛的那幅艰难吃力的画面已成为历史,他们被压弯的脊梁挺起来了。那一条仅有四点五米宽,十八公里长,通向山外世界的村级公路 ,如今已成为有丰富内容的故事, 它使乡亲们凝结了多年的梦想终成现实。山里人告别了世世代代肩挑背扛的历史,现如今各式各样的轿车、客运车和货运车在山里山外往返穿行,公路两旁的村寨,低矮的房屋已然变成砖房和乡村别墅。
家乡席草塘村森林覆盖率高,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它的美应该是无可厚非的。老辈的人常说“落叶归根”,要说的是人不能忘本,每一片落叶都不忘记自己的本来之处。落叶犹且如此,树上的新芽当然更不应该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