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先生王书太智斗日寇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cqjy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王书太,1882年5月19日生于山西省定襄县王进村一个富裕的大户人家。我的爷爷,是清朝的贡生。父亲幼年读私塾,后因应试不第,归村自立塾书馆名“书房院”,招学徒数十名,孜孜教诲。县劝学所闻其名,延请至黄嘴、北西力、崔家庄等村执教数年。
  辛亥革命时期,父亲受孙中山军事救国思想影响,弃文修武,投考太原陆军将校研究所。毕业后供职平阳府(今山西临汾),任陆军混成旅第八营排长,后调河东(今山西运城)盐运使署防守盐池,任缉私督察连连长等职。
  在这期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果实,被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独裁者窃取,新老军阀连年混战,到处是“人民涂炭、流血千里”的悲景。父亲透过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认识到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担负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重担,不可能团结起广大的劳苦大众共同战斗,也不可能取得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胜利。
  特别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爱国青年和共产党人遭杀戮,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父亲义愤填膺、悔恨交加。但空有爱国之志,无有救国之力,徒唤奈何!遂父亲以养病为由,解甲归乡。
  归乡办小学
  回家后,父亲重新办起了乡村小学并任校长,全身心投入到“少年强,中国强”的小学教育事业当中。 村子不大,人们对学习文化不重视。有的人家家境贫寒,需要孩子帮助干活,诸如捡柴草、挖野菜、养鸡、放羊、喂猪、拾粪等,不让孩子上学;有的人家虽然不是很穷,但大人认为读书用处不大;也有的孩子不爱学习、不想上学甚至逃学。因此,学校里的学生廖廖无几。
  于是,父亲挨家挨户做村里人的工作,给乡亲们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和“文化改变生活”的道理。对于爱学习的孩子,如果家里交不起学费,父亲就减免其学费,用自己的钱为学生购买课本等学习用品,以鼓励学生求学上进。逐渐地,学校里学生多了,有些邻村的孩子闻讯也赶来上学,教学正常起来了。
  父亲既教书又育人,他利用课堂这个阵地,给学生们介绍文天祥、岳飞、秋瑾等民族英雄和革命志士的事迹,启发教育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父亲的学生,后来大都参加了八路军和定襄基干抗日游击队。
  收养“福豹子”
  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父亲准备到县城给即将开学的学生购买课本,刚走到村口,就听到了一阵婴儿的啼哭,父亲停下脚步,仔细查看四周,在一截废弃的墙根下发现了一个包裹,原来包裹是用一块破布裹着一个男婴。
  孩子的哭声带着沙哑和虚弱,那个年代,很多穷人吃不饱饭,无奈之下只好将养不起或有残疾的孩子丢弃。父亲看到这个孩子冷得瑟瑟发颤皮肤青紫,赶忙将他抱送到邻村里的郎中家,喂他吃东西,并让郎中检查孩子有没有冻伤或生病。郎中告诉父亲,这个孩子可能是个先天性的哑巴。
  父亲对这个孩子动了恻隐之心,遂将他抱回家里,收养了他,给他起名叫福报,希望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父亲对其加以疏导教育和悉心关照。
  福报长到六七岁,父亲开始教他读书,但福报不能说话,对父亲教的知识领悟很慢。渐渐地,父亲开始担忧他的前程。
  王进村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四乡八里常有镖师来村里打造武器。其中一个镖师立身极正且武艺精湛,和父亲比较投缘,父亲跟他聊起这个哑巴孩子,镖师提议把孩子交给他,他愿尝试教福报学习武艺,以后也好让孩子在这个乱世中安身立命。
  父亲让福报拜镖师为师。福报学文不成,练武却是一把好手。几年后,福报练成了一身本领,尤其擅长飞镖,远近乡里都喊他“福豹子”。


王书太

  在后来那段艰苦的斗争中,福豹子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走上革命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几十万军队,不战而退出东三省,大片国土沦丧,七千万同胞成了亡国奴。阎锡山为了巩固其在山西的统治,置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不顾,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拼命阻挠红军北上抗日,镇压和破坏抗日救亡运动。父亲痛断肝肠、寝食不安,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这时,恰逢我大哥王伯唐(父亲的亲侄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任中共山西省工作委员会书记。1935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捕后被关押在国民党太原陆军监狱,受尽酷刑、宁死不屈。1935年11月10日,遭反动派杀害,时年34岁),受党中央派遣回到山西。大哥以山西省政府经济统治处职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工作,恢复中共山西党的组织。大哥为了筹集革命经费,经常往返于太原与定襄之间。
  受到我大哥和大姐王全根(王伯唐的同胞妹妹,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定襄二区妇联主任,1943年病故)的帮助引导,父亲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人言》《初阳》《中外论坛》等书刊,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父亲积极协助、支持大哥和大姐开展革命工作。因而,我们家常有红军伤病员和共产党地下交通员出入,成为当地的“红色之家”。
  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父亲走上了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光明道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山西成了日本侵略者首先要夺取的战略要地。
  1938年3月,日本鬼子进了定襄城后,县城附近和忻河铁路沿线村庄的老百姓被日本鬼子糟害惨了。
  1938年5月6日这天,盘距在县城的日本鬼子来到了王进村,王进村遭到了疯狂野蛮的大扫荡。日本鬼子见人就杀、见粮食牲畜就抢、见房屋就烧。整个村庄一片火海、千余房屋化为灰烬,到处是被残杀村民的尸骨和血迹。老铁匠王双全栋听到敌人急促的砸门,猛地拉出门栓,把鬼子闪入院内,王双全栋一拳击倒领头的鬼子,并与鬼子展开肉搏,不幸被另一鬼子用刺刀挑死。还有两户人家共七人,躲藏在地窖内,被鬼子发现后,点燃柴禾推入地窖内,两家七人全被火烤烟熏窒息而死。   破坏铁路线
  为了抗击日寇法西斯暴行、粉碎敌人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父亲与村抗日民主政府的干部们一起,担负起了发动和组织群众抗击日寇的工作,并舍生忘死做出表率。
  父亲以自己的学生为主体组织起了儿童团,并自任儿童团团长。他们站岗放哨、为抗日武装传送情报、阻击敌人运输车辆、破坏鬼子铁路交通通信、割断鬼子的电线、处决汉奸特务、宣传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筹集保护粮食支援前线,成为协助党领导组织群众抗日的生力军。
  1938年秋,到了收成的季节,忻河铁路上经常往返着日本人押运的火车,上面装的是抢来的粮食、给养物资,还有枪支弹药。
  一天,村里得到消息,夜间将有火车开往县城。父亲和村干部决定,设埋伏扒铁路对日寇的火车运输予以袭击。
  是夜,繁星透过雾气,闪射着暗淡的光芒。父亲带着民兵和儿童团员来到铁路边,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扳手、撬棍和榔头,先用扳手拧下螺母,有的螺母锈死了,拧不下来,就用榔头砍,再用撬棍把道轨撬起来,好一会儿,才把几截铁轨弄得高低不平、歪歪扭扭。
  父亲安排儿童团员们隐蔽在铁路附近的树林子里,拿出准备好的几个铁桶和好多串鞭炮,给儿童团员们讲解如何操作。
  一切都准备就绪后,父亲和民兵们埋伏在铁道旁的庄稼地里,静等鬼子的火车。
  远处传来了“轰隆、轰隆”的声音,敌人的火车过来了。当火车开到高低不平、歪歪扭扭的铁轨上时,剧烈地震动起来,差一点翻倒。火车司机大吃一惊,赶紧把火车停了下来。
  火车上下来了一个鬼子,探头探脑地趴在铁轨上找寻问题,父亲给福豹子一个暗示,福豹子心领神会一飞镖过去,鬼子哼都没哼就被结果了性命。火车上的鬼子等不回同伴,五六个鬼子就一起下车观察情况。
  “打!”父亲和民兵们对准几个鬼子的黑影就是一阵射击,打倒了几个敌人。
  与此同时,隐蔽在树林子里的儿童团员们,在几个铁桶里燃放起鞭炮,声音和多挺机关枪扫射一样,在寂静的夜里,非常清脆和响亮。鬼子被弄得头昏脑胀,还以为遭到八路军大部队的伏击,害怕得又都退缩到车厢里,朝着车厢窗口外胡乱地开枪。父亲和民兵们从怀里掏出手榴弹,照着车厢上开着的窗口扔去,手榴弹投进车厢后爆炸了,炸得敌人鬼哭狼嚎。
  等到附近炮楼和县城的日本鬼子听到动静赶来增援时,父亲和民兵们、儿童团员们早已撤到山林里的安全地带了。
  自此,日本鬼子在这一段的铁路运输被迫中断好些日子。
  处决“疤脸子”
  邻村有一个叫奶小子的后生,二十几岁,长得五大三粗、肥头大耳、膀大腰圆,可就是整天游手好闲、寻花问柳、坑蒙拐骗、不务正业。
  这个奶小子从小好吃懒做、偷鸡摸狗、惹事生非,在一次与人打架斗殴中被人用刀子把左眼下方砍了个口子,伤好后落下个挺大的疤痕,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疤脸子”。
  因为“疤脸子”名声不好,到了二十来岁了,也娶不下个媳妇,“疤脸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索性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下去了。
  日本鬼子来了后,采取“以华制华”政策,收买了一批地痞、流氓、烟鬼、赌徒、恶棍等,这些家伙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了可耻的汉奸、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帮凶。“疤脸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无赖,他充当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耳目和鹰犬。


王伯唐

  “疤脸子”整天从这个村出来、那个村进去,探听共产党八路军的消息、到处搜集抗日民主政权的情报,除了到其主子跟前邀功请赏、摇尾乞怜之外,还要敲诈勒索老百姓。
  抗日民主政府虽然对“疤脸子”进行了多次教育、警告和挽救,希望其悔过自新、痛改前非,但“疤脸子”不仅恶性不改、本性难移,反而变本加厉、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当时,这一带十里八村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大灰鬼,“疤脸子”,
  日本强盗狗腿子,
  丧尽天良干坏事,
  迟早要吃枪子子。
  “疤脸子”倚仗日本豺狼的势力,横行乡里、欺男霸女、领着鬼子抢夺粮食、抓捕抗日干部和群众,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无恶不作。
  抗日民主政府决定铲除这个认贼作父、为非作歹的害群之马。
  机会来了,这天午后,父亲和村干部得到儿童团员报告,“疤脸子”一来到王进村,就钻进了他老相好(姘头)的家里了。
  如何既抓住进而处决汉奸“疤脸子”,又避免打草惊蛇、避免“疤脸子”狗急跳墙,祸及百姓? 父亲和村干部立即作了研究部署。
  大家认为,“疤脸子”到王进村向来不干好事,他与村里百姓积怨极深、民愤很大。故而,父亲和村干部决定,抓住其不敢白天在众人面前露面的心理,采取稳住、堵截 “疤脸子”的对策。
  那天,在“疤脸子”姘头家院子门口的侧对面,有一户村民正在办丧事。当地村里办丧事有筛炉灰的习俗,凡送葬和途经灵柩者,都要带一些炉灰回去,撒放在自家的大院门口,意在拦阻斜气鬼怪侵入家中。父亲和村干部就安排儿童团员和群众帮助办丧事村民家筛炉灰。
  筛炉灰聚集了很多过往群众、儿童团员和帮忙的村民。人们南来北往、出出进进、熙熙攘攘。
  日头快落山了,“疤脸子”把脑袋伸出门缝看了一看,觉得人多眼杂,生怕遇到仇家跟他算账,只好龟缩回去,等待着天黑后再走。
  夜幕刚刚降临,父亲带着福豹子和两个民兵爬上院墙,跳进院子,找到一根椽子,几个人抬上椽子对准“疤脸子”与姘头厮混的房门,用力撞去,房门大开。
  “疤脸子”先是一惊,随即摸出手枪,企图负隅顽抗。福豹子急中生智手起一镖,打掉了“疤脸子”手中的枪。父亲果断地带着福豹子和两个民兵冲上去,将“疤脸子”五花大绑起来,送交抗日民主政府,连夜处决了“疤脸子”。
  这个恶贯满盈的败类,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为革命献身
  1940年3月的一个深夜,父亲和村长、村农救会、青救会主任等正聚在一起开会,策划下一步如何袭击日军。突然,几道手电光射到了窗户的纸上,接着听到日本鬼子“哇啦哇啦”的叫唤声,敌人已经将他们包围了。
  原来,潜伏在村里的汉奸,探听到父亲开会后,立即向附近的鬼子告了密。200多个日军和伪军,摸黑向王进村包抄过来。
  这时,听到院里伪军的喊声:“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只要投降了皇军,皇军大大得有赏!”
  “如果不出来投降,你们一个也活不了。”
  村干部们决定突围出去。
  “哗啦”一声,父亲拉开门子,村干部们边对准敌群扔手榴弹,边趁爆炸的烟雾往外冲。
  然而,由于力量悬殊,突围失败,父亲和村干部都被敌人抓获,并连夜押送到忻州监狱。
  在狱中,日本军采取了威逼利诱多种手段,企图迫使父亲就范。
  日军审讯逼问父亲:“你的侄女是共产党,你教的学生全是小八路,他们藏在什么地方?”遭到非人折磨和严刑拷打的父亲,牙根紧紧地咬在一起,用低沉而又坚定的声音冷冷地说:“你们休想从我嘴里得到任何东西!”
  3月27日临刑,弥漫长空的乌云遮住青天。父亲将刑场当战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痛斥日本法西斯“践踏我国土、屠戮我人民”的滔天罪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恼羞成怒的日本军暴跳如雷、气急败坏,端起刺刀对准父亲连捅数刀,还不解恨,又将父亲的遗体扔进了忻县北郊的枯井内,并扬言不准家人拉回入殓掩埋。
  与父亲同时遇难的还有王进村村长郭根保、农救会主任王彦山等。
  虽然他们走了,尸骨无还。但他们追求革命、追求真理、追求自由的英勇无畏精神,却似一座座高耸入云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了人民心里。
其他文献
古语有云:“贤臣起于州县,良将发于行伍”。自古以来,县治一职都是历练国家贤才、选择政治栋梁的不二人选。宋代的宰相文彦博,从翼城知县起步,历仁、英、神、哲四朝,仁宗朝两度拜相,英宗、神宗朝为枢相9年,哲宗朝除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出将入相50多年,在政事、军事、民事、文学、书法方面均成就不凡,堪称千古贤相。而其之所以能够出将入相,与其早年的基层执政经历息息相关。  崇文兴儒 打击奸猾  文彦博(100
期刊
明朝中叶,开中制废弛之后,晋商被迫携巨资南下江淮,由单纯的“盐粮商”转化为多种经营的“百货商”。他们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利用北方熟悉的外贸渠道,开通了纵横万里的条条商路。他们从全国各地大量收购茶叶、丝绸、棉布、烟草、瓷器、铜器、铁器等货物,时称“集二十二省之奇货”,远销蒙古、俄国等地。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他们逐步意识到商品质量的重要性,经营“奇货”既可节省运费又能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从那时起,晋商渐渐
期刊
接受挑战  山西省水资源奇缺,已经出现水资源危机,而且这个危机逐渐走向严重化。解决这个危机,除了向黄河调水,别无选择。我们不能指望老天爷大气环流的变化,也不能指望从其它地方调水,但是黄河年年断流,有变成内陆河的可能性,没有多少水可调。引黄济晋不搞不行,如果不搞,煤不能挖,挖了煤不能种田,种了田老百姓没有水吃,人畜饮水遇到困难。没有水,太原市将来得搬家,山西更不敢发展大城市。省领导做出决策引黄济晋是
期刊
一个普通的晚清文人,在国内可以说是“名不出乡里”,但在沈艾娣所著《梦醒子》一书中却被称为“第一奇绅士”,《梦醒子》一书也是哈佛、剑桥中国近代史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教材。一个农村绅士,何以被冠以“第一奇绅士”的美誉,刘大鹏究竟奇在何处?  何谓奇呢?奇就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奇就是一般人想不到他想到了,一般人做不到他做到了,一般人不该遭遇的他遭遇了,故谓之奇。  奇绅刘大鹏,经历了清末、民初、抗战三个
期刊
九、从全面“清队”到局部“平反”  1968年夏天,根据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全国上下开始“清理阶级队伍”,从而把文化大革命运动再次推向高潮。我父亲是统战人员,不在清理范围之内,所以没有受到太大冲击,但是母亲却在这场运动中吃尽了苦头。  “文革”开始后,母亲也受到冲击,但总的来说问题不大。比如有人批判她嫁给一个高级官僚,她立刻反驳说:“我出嫁的时候,他还是个学生!”后来学校里停课闹革命,成立造反派组织
期刊
1981年,德高望重的平陆县文化局老局长王安溟,当选为政协平陆县委员会副主席,连任三届(第一至第三届)。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但很少有人称呼他“王主席”;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大家都还习惯以他在文化馆的职务“王馆长”相称。他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大家也觉得这样称呼显得随和亲近。  我在1972年从运城师范到地区从事文化工作,就和王安溟熟悉。1984年起又从事
期刊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原名郭峪中道庄。是清代名相、《康熙字典》的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因为康熙皇帝曾两次驾临而改称皇城村。村落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集古代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牌坊花园和防御工事等为一体。同时,村内文物荟萃,有皇帝御笔亲书的碑刻等古文物,保存丰富完好,文物价值较高。皇城村全貌  明清两代,皇城
期刊
湘峪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原名相谷村,明代名宦孙氏三都堂建于堡内而以“三都古城”闻名。相传明清时期一山西巡抚认为孙家兄弟均科举有成,身居高位,且此地有山有水,风水极佳,遂在“相谷”二字上分别加上“氵”和“山”字旁,改村名为“湘峪”。湘峪村远眺  村中历史建筑区域呈倒梯形,东西长约280米,北宽约150米,南宽约100米,总占地面积约3.25公顷,总建筑面积达26800平方米。村内建筑格
期刊
军中英才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军事家。1999年国庆节前夕,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被隆重评为“双百”人物之一。他戎马一生,威震中外,为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惧威胁,宁死不屈,始终保持忠诚卫士的浩然正气。叶挺的铁骨铮铮是怎样练就的?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军
期刊
山不在高,有诗则名。  位于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的六盘山海拔2900多米,因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六盘山。虽然它海拔不高,但1935年10月,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从此,六盘山名扬天下,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清明假期,我和爱人来到了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六盘山全貌  沿红军小道登上六盘山  到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