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减”政策的推行,促使教育界逐步强化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观念。在高质量教育建设的背景下,项目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改革突破口。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进行项目式教学呢?下面,笔者以图形化编程为例,探讨项目式教学的方法。
  ● 项目式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追求
  1.拒绝机械性训练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大幅降低短视化、应试化、功利性的教育投入,而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可以把学生从简单机械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开展更高级的学习活动,提高综合能力,锻炼系统思维,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项目式教学十分契合“双减”政策的精神和号召。项目式教学倡导以真实情境为基础,以现实问题和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合作探究,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培养的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多元化的评价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在完善学习过程评价的部分强调,“鼓励实践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评述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这也是项目式教学多元评价方式的体现。项目式教学注重聚焦多维学习目标的驱动真实性评价,注重真实活动过程的表现性评价,学生经常性的交流、作品展示能带动语言产出,增强思维品质,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 项目式教学在图形化编程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预设问题
  在项目式教学中,好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小猫出题》一课中,由于学生对“变量”的概念很陌生,所以笔者设计了“数学老师想要检测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一个能自动出题和批改的出题器”这一情境,让学生观察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是如何出题的,同时思考:传统的出题方式有哪些優势和不足?可以怎么改进?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比较出几种出题方式的优劣,从而理解“变量”的重要作用并应用到实际的脚本编写中。
  在图形化编程的起始课中,教材将“角色”与“舞台”作为同一课的认知内容,学生需要理解这两个基础概念并分辨两者的共性与区别。常见的教学设计一般为教师直接演示新增角色和设置舞台背景的方法,学生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枯燥无味还会导致学生无法分辨两者在后续编写脚本中的区别从而出现认知混乱。于是,笔者设计了校园“六一”嘉年华节目策划案的情境,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相关的前概念,笔者接着抛出问题:如何安排不同的节目内容?在演出过程中如何给不同的角色搭配不同的背景?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初步感知舞台背景和角色的区别与关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异质分组,合理分工
  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分析讨论、思维碰撞、设想可能性等过程,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求,同时结合组员特长,借助表格分工解决问题。笔者在课后服务课程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益智游戏。设计的过程涉及项目主题的确定、流程图的绘制、脚本的编写、程序的调试等环节,学生自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于是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分组,并让学生推选出组长,合作完成设计。
  3.生主师导,协作交流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指导者,除了要在项目初期提供学习支架,还要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其探寻问题解决思路。在《小猫出题》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出题过程绘制出简单的流程图,并将主线问题划分成出题、答题、判断三个模块,经过这样的分解学生很快就探讨出了如何实现这三个步骤的方案,并延伸到如何结合控件来完成。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挖掘问题本质的思维方式。
  4.自主探究,迭代设计
  项目式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试验、修补和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动物表演》一课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如何编排节目使其能按照预设顺序在舞台上一一出现?笔者要求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体系尝试控制节目表演的顺序,但验证后发现这种方法不但需要记住每个角色在舞台上的固定位置,而且角色位置还不能重叠,既麻烦又容易出错。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允许失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错误答案,让其他学生讨论并提出有根据的猜测,从而在已有作品基础上尝试新想法,不断优化作品。
  5.成果展示,评价反思
  当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设计出作品后,教师要及时提供展示的“舞台”,并寻找合适的观众。适当的仪式感和自我实现的信念可促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对自己、对他人学习效果的评价。首先小组成员需要自评,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对项目的感兴趣程度、了解程度、完成的自信程度。在项目完成之后,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开展组内自评,小组长应当实事求是地填写组内自评表。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各小组之间通过小组互评表来对其他小组的项目作品打分,并对作品给出建议。展示、交流、提出问题、给出建议的过程,也是各组评价、反思的过程。
  ● 思考
  项目式教学正在重构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本源。项目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驱动性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第二,以解决具体问题、知识融合为特征的学习内容;第三,以团队或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组织形式;第四,以学生为独立的思考者与学习者,以教师为支撑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第五,以过程性评价与即时性诊断为评价量规的评估与反思。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以问题为驱动、以过程为经历、以评价为纽带、以素养为追求,才能够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其他文献
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發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本轮课程改革提倡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从而改变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跨学科”教学内容设计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用校本课程灵活多样性的特点,不拘泥系统知识的束缚,根据学生特点和育人目标,选择综合性项目进行跨学科课程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跨学科方式解决问题
期刊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指出,课程实施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使用多元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和情境。教师应当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潜在误解可能是什么,从而决定“教什么”;思考儿童与成人学习特征的差异,决定“如何教”。下面,笔者以《生活中的算法》一课为例,尝试从儿童的立场挖掘教学目标,以结果为导向展开教学,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案例解析 
期刊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网络侵权、社交媒体成瘾等。这些问题的共同之处在于,对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误用、滥用或错用,给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数字世界这一虚拟空间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急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安全地使用信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少儿的认知特点进行编程教学策略探究,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少儿编程“六步”教学法。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编程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科学化推理以及高效处理实际问题。  关键词:少儿编程;“六步”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2-0040-03  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
王冬冬是邯郸市复兴区先锋学校小学的英语教师,是复兴区微课程教学法任红燕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的成员,《微课程教学法与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一文为她初次实验微课程教学法之后所撰。  王冬冬的实验与《新体系》何干?《新体系》全称《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是笔者所著的系统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新作,202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列入《教师暑假生活阅
期刊
摘要:本文以“做出判断的分支”教学为例,探讨追问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运用,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归纳等教学策略,发展学生计算思维。  关键词:计算思维;追问式教学;做出判断的分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2-0026-03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上沟通和交流的有效途径,而追问则是在预设问题上根据学生的回答而展开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都是采用单一的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知识点演示操作步骤,接着让学生模仿操作。但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创客教育大潮正涌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改革的出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只有在每天的课堂内外,抓住一切契机,激发学生“手脑联盟”式思考、实践和创新,才能够让创客教学落地生根,欣欣向荣。  ● “手脑联盟”实现课堂内创客教育  1.课
期刊
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与一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突出体现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为抓手,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打造培养高阶思维的小学信息技
期刊
在中国的教育治理架构中,底层逻辑是建制化的,这决定了中国的教育结构底层逻辑是中长期和稳定结构的。但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治理结构,多年来在顶层设计上都忽视了这个最基础的架构,从而造成教育信息化的孤岛和不断推翻重来。  这种结构举一个例子就是各种考核和评估:一所门类齐全的大学,面对各种各样的考核和评估,每年要组织至少几十个学院部门300多人的队伍应对。这种模式虽然被不断诟病,却是一种有效的稳定的治理模式,
期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如何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何深入开展探索、交流?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下面笔者以《小数点搬家》一课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课 例 呈 现  ● 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