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office lady,与白日梦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s85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一篇关于网络文学和类型化写作的研究文章中,著名的“学者粉”邵燕君曾有这样的表述:“那些需要早晨八点在图书馆研究的文学作品是给研究者看的,花钱买书的普通读者都是打算晚八点躺在沙发上读的。”
  是的,我就是邵燕君所言早八点端坐在书桌前的文学研究者,现当代文学经典、文学)报刊、理论评论……这时候,我要求自己打起精神、全神贯注地进入一个与智者对话以及理解力、思考力、审美力接受挑战的紧张状态,累并过瘾着,履职的同时收获审美或思想的满足感。
  但同时,我更是那个晚八点躺在沙发里的普通读者,这时候,我放纵自己懒懒散散地窝在松软的大沙发里,闲翻书或速刷屏或猛追剧。我可以心无旁骛地从整体上去欣赏和感受一部文艺作品,沉醉在情节人物之中恣意啼笑并代入自己“听评书落泪、为古人担忧”,而不必像为研究而阅读的时候生生要把其拆解成形象、语言、结构、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晚八点,或者说闲暇时光里,我们用来打发时光或放松身心所阅读和享用的文艺产品,通常被称作通俗小说、类型小说,以及由此改编的影视剧和其它文化产品。它们曾经是五四新文学所奋力革新和反动的目标之—,现在经由网络这种新的生产传播介质,又一次全面满血复活,这既是对本国旧体小说传统的继承延续,也是与国外发达的类型写作和畅销书文化的借鉴呼应,大概更是“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与现有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深刻矛盾”的一种解决方式。类型小说与网络文学在新媒体时代里高度合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深度交融,每天都发生着写作和传播的大众接受奇迹,
  二
  类型化文学具有显而易见的分众特征,而职场小说作为其中的一个门类,并非很主流、很成气候的一类,不似言情、仙侠等可以轻易向上追溯到中国文学小说发轫期的许多古老中国故事。职场小说的出现与流行与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以及中国社会转型中都市白领消费文化的兴起关系直接而密切。八、九十年代风靡大陆的香港女作家梁凤仪的财经系列小说,是诸如我这样出生在1980年的年轻一代读者所接触到的最早的职场文学;2007、08年中国大陆出现的《杜拉拉升职记》《浮沉》《做单》《我把一切告诉你》《潜伏在办公室》《洗牌》,到近些年大火的《心术》《产科医生》,以及这个月正在几大卫视热播的《翻译官》《女不强大天不容》等等。
  读者为什么喜欢读职场小说?不同于其它类型文学“好看”、“爽”等简单明了的主要审美趣味标准,“职场”的主题和内容,使得这类小说似乎天然地带有更多实用性、功用性的阅读期待。职场的生存法则、人际策略、升迁秘笈,曾是本世纪初早期职场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作品封面上往往都会醒目印有直接又稍嫌夸张的推荐语,诸如“千万销售和经理人竞相学习的商战胜经,写给在职场中历练、商海中浮沉,不抛弃不放弃的人们”(《浮沉》,2008年),“中国白领必读的职场修炼小说,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更值得参考”(《杜拉拉升职记》,2007年)等等。这时候的职场小说,内容上多为表现外企、国企等大型现代企业的职场生存、办公室政治和商战故事,人物设置多为外企白领、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典型的现代企业中的职业角色,在主题思想和价值观上与同时期整个社会广泛流行的“成功学”有一种直接明了的呼应和追随——这大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时期内人们对于“职场”的普遍认识和基本想象。
  而在网络文学和类型小说的世界里,好看是最大的道德,也是最核心的评价标准。职场小说在满足阅读者“职场菜鸟如何变高手”的实用指向之后,文本的戏剧张力、故事和人物的魅力也是另一个重要的阅读期待。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中,这一过程里各种历史和当下的深层政治经济矛盾,别具中国特色的职场环境和文化,办公室政治的复杂纠结,个人奋斗的曲折艰辛,商战风云的波谲云诡……这其间天然地饱含着太多的戏剧张力和故事眼。职场故事中,自然内含激烈的冲突和交锋、持续的胜出与淘汰,一种空气凝结的紧张氛围让旁观者倍感刺激和满足。热门的职场小说,往往是影视剧改编关注追逐的对象,前文中所提到的《杜拉拉升职记》 《浮沉》《产科医生》《心术》《翻译官》等等,都已经从最初的阅读文本改编成大热的影视剧。
  而更深层的接受和审美心理动因则是,网络文学和类型小说的写作是一个为读者造梦、带领众入梦的过程,其写作和阅读往往都有明显的代入感。所谓将白日梦进行到底,“YY”是网络文学、类型写作等包括大众通俗文艺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作为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所催生的都市白领文化消费的产物,除了“实战指南”的实用性,职场小说对应和满足着人们面对职业和职场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和欲望舒张。绝大部分普通人事实上都得长期重复某种单一职业角色,承受着人际关系、绩效压力、职场天花板等等的最现实的职业压力和压抑。从底层做到总裁的屌丝逆袭传奇,波诡云谲的商战风云,玻璃天花板的打烂打破……等等这些职场生涯中的传奇性、戏剧性、偶然性,距离每个人普通人的职业生活看似无限可能其实遥不可及。而在消费职场文学的过程当中,每个读者或观众都可以把自己倾情代入,廉价、安全又悄然地“历经”一段职场传奇、“兑现“那些遥不可及的职业梦想甚至妄想,舒张内心的那些不可能实现也不便诉诸于人的隐秘渴望。这是职场小说重要的心理补偿和代入作用,也是其阅读快感的主要构成部分。
  ——具体到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我来说,职场小说中可能携带和可供挖掘的“实战指导”或“升职秘笈”,对我倒不构成吸引,也不是我选择评价其品质的标准,这大概因为我所从事职业(文学研究)的个体性。好看、爽,以及心理补偿机制和代入感,才是我偏爱职场小说的主要原因。
  三
  那些当红、流行的职场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中,往往能够可以很明显地折射出当下社会普遍的职场价值观,更可以从中观察到大众意识中普泛的道德标准、性别秩序等等深层的时代文化心理,以及它们近十年中一直更迭的急剧变化。   以我自己更偏爱的女性职场小说为例。2007年出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作为当年几乎最热门和畅销的小说读物,风靡一时,登上各种图书畅销榜,短时间内再版几十次,陆续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广播剧和舞台剧等等大众文艺形式,成为一种现象级文本。我自己对职场文学的兴趣也直接来自这部小说。女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走正规路子,靠个人奋斗追求和获取现实利益与人生价值的成功。纯粹从小说文笔上讨论,《杜拉拉》在结构和文体上其实稍嫌瑕疵,故事讲得也不够曲折生动,但它在审美意义上的魅力和吸引力大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品中通篇笼罩和传递的“职场正能量”。小说着力描述的是杜拉拉就职于跨国企业人力资源岗位的个人职业成长与职场奋斗,其中有办公室政治和人际纠葛,有爱情和情感生活,但作者李可没有选择一种“甄嬛传”式的情节与人设,杜拉拉,并不刻意凸显她的“性别女”和其情感经历,而更多着墨于她的业务能力、职业品质等等更普泛化的专业性格,这种人设反倒强调出新时代职业女性的自我主体性,从身到心,自然又坦然地张扬了职场中女性意识;作者所感兴趣和凸显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黑”经验和斗争哲学,而是以一种现代企业的职业视角,将一切杜拉拉升职过程当中的一切艰难险阻都做合理解释和阐释,让人感同身受一种颇具现代性的企业文化和职业心理。这让多年就职于作家协会这种充满体制暗疾和传统文化顽疾职业环境中的我,倍感职业经验上的新鲜和职场价值观上的振奋。
  而2016年夏天正在热播的剧集《亲爱的翻译官》,改编自缪娟职场小说《翻译官》,小说讲述了法语专业女高材生乔菲,为成为一名优秀法语翻译过程当中的职业经历和其间的情感生活,但从基本的故事和人设来看,是典型的职场小说。电视剧开播后收视率一路看涨,但在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是高差评率的各种被吐槽,其中最集中的差评主要集中在女主角的人物设置和人格塑造上。同杜拉拉倔强而充满主体精神的从职业奋斗相比,《翻译官》我们看到的是近几年来已经被反复讲述的超级“玛丽苏”、“一个成功女人背后的几个男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老套故事,评者一片惊呼“为什么到头来职场剧都变成玛丽苏?”
  从《杜拉拉》到《翻译官》,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流行腔调和文化品性刚从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中挣扎出来,又轻易地跌入“玛丽苏”、将“YY”进行到底的彻底白日梦中。而类型小说这种代入感强大的白日梦创作和消费过程当中,不仅仅包含既有职场价值观的释放和贯穿,同时又在继续强化和重塑受众的职业意识和深层社会文化观念。且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是在消费和娱乐的轻松、休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着,受众在缺乏情感抵抗和认知警惕的不自觉状态中,往往会把外来的理念灌输误认为自我的内在诉求——通俗文艺倒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实现了价值观塑造的有效性,而这正是最可怕之处。类型小说作为大众通俗文艺,所谓“通”和“俗”的文本质地,就注定了这种文艺门类接地气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携带。作家作为强势的独立叙述人,是经由新文学、现代小说而普遍确立实现的;而通俗文学一般不表现为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审美感悟,其讲述的背后通常是大多数人普泛的情感倾向和认知判断。尤其当下网络平台的强交互性和强参与性,使得网络小说中携带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水平,不似纯文学所着力追求的高出公众平均水平的强思想性。换句话说,纯文学致力于挑战陈词滥调和人云亦云,而通俗文学恰在为普遍存在的既有意识和观念生动赋形。
  文章开头提到的邵燕君那段“早八点、晚八点”的论述,还有后半句, “他们(那些晚八点躺在沙发上读书的普通读者)有权利要求被满足、被打动和征服,而没有义务够着纯文学的标准,相反,文艺生产者有义务寓教于乐”。网络文学或类型小说,虽然以“文学”或“小说”之名,但很显然,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凭借新兴的技术支撑,其传播、阐释的影响力、文化与消费价值,却不仅仅局限在阅读,IP衍生品,影视、动漫、游戏等等系列下游产品链,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小说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具体到职场小说,怎样在励志与实用、“YY”之外,传达更真实和健康的职业信念与职场观念,似乎还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
  金赫楠,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批客座研究员,现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创研部。
其他文献
从尼泊尔蓝毗尼出来,我们又坐车来到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设在街道上的简陋海关再次入眼,当初从印度进入尼泊尔时,虽然两头的风土人情十分相似,相比较,尼泊尔似乎更宁静一些。一返回印度,空气中隐着的某种音乐,一下凸现出来,抒情刹那转化成热情,但这种热情似乎与佛门无关,它只是一种印度国民的天性流露。用同行者白玛的话来说,这儿的民众热爱轮回。  有意思的是这种莫名的欢快也契合我们的心境,至少我在蓝毗尼时生起的
期刊
主持人语:  就传奇和写实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而论,把它们并置一处多少有些不伦不类,它们不仅界限模糊,而且很多时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就可以被忽略或轻视。可以说,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这两个范畴缠绕在一起,难分轩轾,至今仍复如此。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学界(包括作家和批评家)对此问题却甚少关注。这里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是想避开文学上的主义之争,其目的是想还原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期刊
潘一飞的爱人后来找上了门来。那是在康城最冷的一月份,她穿着一件笨拙的灰色羽绒服,就摸到报社八楼我的办公室来了。那天下着星星点点的冷雨,她头皮顶上的一块,已经完全湿透。这个女人一看就知道赶了很远的路而来,怎么也不带把伞呢。她由同事领到我面前来以后仍然怯怯的,有点不敢看我的样子,她的脸色也不大好,灰扑扑的,也许正生着病,她的那双手在那早已湿迹斑斑的羽绒服上来回搓了好一会儿,最终好歹将目光投向了我说,您
期刊
天才是一个悲剧。这是我读完《海子诗全编》后想到的第一句话。  从在大学读书期间,不知何时养成了在购来的书籍扉页上和在寄赠来的图书的最后一页上注明购买和收到日期的习惯。从《海子诗全编》最后一页标明的日期来看,正好是1997年11月10日我生日这天收到的。这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文学批评家程光炜教授送给我的最好的一份生日礼物。来日留学以来,或许是他担心远在异国的我会对国内诗歌的发展和动态产生隔膜
期刊
主持人语:  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法制经验。三十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国”已经成为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在制度层面不断得到重申与强调,法律在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是百年中国乃至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審视文学关于法治的想象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视角,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理解与阐释当代文学的新的维度,进而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与法治之
期刊
海桀的小说《麦仁磨快的刀子》的出现,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重要文本。  有些事不细究看不出问题,一细究,问题就出来了。比如,我们谈以法治国已经多年,为何没有法治小说的提法?1954年就制定了《宪法》,但由于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及其他复杂的历史因素,以法治国并没有成为治国方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从1997年到现在,以法治国谈了将近20年,而文
期刊
几年来,学术研究之余,我一直对抗战史料保持着业余兴趣。在历史深处,我发现了很多非常有趣,令人惊讶,也令人慨叹的细节。同时,我对当下抗战历史小说也有诸多不满。很多作品或流于戏说,止步于传奇性与戏剧性,或过于沉重乏味,成为史料的堆积,如何能写出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呢?我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  说起来,我对这路小说的创作是和这些年对文学的历史意识的思考分不开的。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强调
期刊
有一种话不能自己说,  旁人也不能说,  是非常好的话。  ——木心  好像是九十年代初,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来了库尔贝大展。我知道木心不喜写实画,不佩服库尔贝,但他那天好心情,说是走吧,去看看。巡视自己看轻的画家,木心饶有谈兴,才见前厅库尔贝的早年小画,就讪笑了:“喔唷!湿手沾面粉……”我忙问什么意思,他笑盈盈解释道:  “呶!你这里画了,那里要画吗?角角落落都要画到呀——苦煞!”  1983年他
期刊
抗战文艺至少诞生有八十个年头了,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卫国战争的完全胜利,八年抗战及其牵涉到的众多势力和人群留下了无数可供书写的素材,也产生了无数题材与体裁各异的优秀作品。经过八十多年来的纪念、反省、书写与重写,这段历史已经成为一笔丰厚的遗产,但同时也变成了后来者的负担。作为遗产,抗战已经获得了几乎众口一词的历史定性,它的教训和经验被转化为从屈辱到抗争、由落后到自强、沙聚之
期刊
2013年,江南凭借玄幻小说《龙族》(江南创作的长篇玄幻小说,最初在《漫客·小说绘》杂志连载,现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系列单行本,目前仍未完结)登顶中国作家富豪榜,与此同时,《龙族》也成为了江南所有作品中争议最大的一部。长期关注江南的读者大都会将《龙族》与江南早期代表作《九州·缥缈录》(以下简称《缥缈录》,江南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玄幻小说,2005年起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共6册)相对比,认为后者才是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