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书感”,一般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谈到某名编辑时说“他的书感不错”,这里的“书感”指的是编辑“编书的感觉”不错。而另一种是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时说“这本书的书感不错”,这里的“书感”指的是“书给人的感觉”不错。本文所讨论的“书感”,指的是第二种。
美术书对“书感”的要求比一般的图书要高,因为它的受众是对美受过专业训练和有高要求的人。如果一本书的“书感”太差,即使这本书的内容不错,读者也会忍痛割爱;假如有不同版本的书,读者肯定要挑“书感”好的那本书。可见“书感”对于美术书之重要。然而“书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美术书的“书感”具体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
首先是开本。开本给人第一印象,是笨重还是精致?是厚实还是轻飘?是大方还是小家子气?对开本的感觉,就像是对一个人身材的感觉,是第一印象的直觉判断,它决定着对书的风格、品位的判断。此外,开本还决定着用途。是用以典藏的?还是让人临摹的?或者是供人闲时随手翻翻的?是放在书架的?还是可以放进行李箱甚至是口袋的?美术书由于其用途的多样性,开本也比一般图书要多样,大的有8开的,方的有12开的,也有普通的16开、32开的。一般来说,大的开本显得大方,普通的开本显得实用。当然,做成多大的开本,要视使用的具体情况而论,不能一言概之。以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套齐白石画册为例,《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主要是供珍藏、欣赏和临摹的,因此做成8开精装本,给人的“书感”比较端庄、大方。《草间偷活——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既可供人学习,也用于欣赏,因此以16开精装本设计,页码较多,显得典雅、厚重。而16开平装本的《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主要是给初学者和书画爱好者随手翻阅的,因此开本较小,页码也较少,可以让人放在口袋中随身携带,显得轻便、实惠。这三套画册的开本设计与用途吻合,“书感”做得相当不错。
其次是封面。书的封面就像人的脸,“书感”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封面设计的好坏。美术书的封面设计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是由于美术书的图片信息较多,因此往往容易在封面设计中滥用图片,导致封面做得比较花,影响了“书感”的品质。二是片面追求设计感或者品位,“设计”元素过多,使人感觉到设计“冗余”,有画蛇添足之感。而片面追求品位,或片面追求简洁,又可能失去必要的信息传达。因此,这个“度”的把握相当重要,如同作画一样,做到添一笔太多、减一笔太少,才是最好的。目前,对于美术书的封面设计还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就是片面地追求“典雅”的风格,不管是否与书的内容相符,一律往这个流行的模子上套,以为这才是美术书所追求的好“书感”标准,形成千人一面的简单化倾向,这是非常可笑的。其实艺术的风格多样化,封面设计的风格也应该多样化,并不是唯有典雅才是唯一美的。你可以设计得素雅,也可以设计得艳丽,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书的内容,力求“浓妆淡抹总相宜”。此外,封面设计中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的文字大小、位置、字体,以及是否要配图、如何配,也都是很重要的。在美术书的封面设计中,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系列丛书,这套丛书以单纯、显眼、喜庆的红色作为硬壳封套的用色,红封套上画家的名字用书写体烫金黄字印刷,整个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被业界戏称为“大红袍”,已经成为一种品位和品牌的象征。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学习。
再次是用纸。用的是厚的纸,还是薄的?硬的还是软的?白的还是灰的?反光的还是亚光的?这些也非常考究。纸的感觉不仅体现出“面相”,还决定“手感”,而“面相”和“手感”都是“书感”很重要的方面。此外,用纸还决定印刷质量的好坏,而印刷质量对于美术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油画应该用硬的、白的纸,这样色彩的层次能印得细腻、准确。而国画应该用软的、灰的纸,这样更接近我们对国画的传统印象,显得更有品位。当然这只是从大的感觉去说,具体用什么纸印刷,还要结合印刷的质量等方面去选择。一般来说,用硬的、厚的纸做出来的“书感”显得大方,用软的、灰的纸做出来的“书感”显得雅致。
最后就是版式设计。版心多大?用什么字体、字号?行距多少?图文如何排?要不要加装饰?全彩还是单色?这些因素也都决定着“书感”质量。作为美术书的版式设计,对图文关系以及图片的大小处理最为关键。在图文关系上,图片放置位置、大小决定着版式的美感以及阅读的视觉感受,这些都需要准确把握。对于画册设计,是一页一图,还是一页多图?是单面有图,还是双面有图?这些都会导致不同的“书感”。而关于图片的大小处理问题,对于美术书来说,图片当然要放得大才好,因为图片够大,才能看得清楚作品的细节,读者也能获得更多的作品细节信息。不过,图片也并非越大越好,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武艺》油画作品集,由于其作品本身不大,基本上为50cm×60cm的尺幅,因此,该书12开本的幅面,作品只占到四分之一的版面,符合对其作品的直观感受,显得空灵、别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知道“书感”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书感”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由书的用途决定开本。美术书主要有临摹、欣赏和典藏三种用途,这三种用途基本混合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但是明确书的用途的主要诉求,设计开本时便有了依据。如果是供人学习、临摹的美术书,开本和图片却弄得很小,让人如同隔靴搔痒,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有好的“书感”;如果是让人消遣的美术书,开本却做得太大造成浪费,也不会有好的“书感”。
二是由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决定版式。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习惯,美术书的读者区分,除了可以从年龄、性别等方面去区分,还应从专业上作区分。版式设计时,要针对这些因素做出符合其阅读习惯的版式。比如说,油画类的图书,版式做成右起竖排的中国传统印刷排版形式,不能不说是张冠李戴。此外,对于给人欣赏、典藏的图书,读者在阅读习惯上往往会追求美感,如果版式做得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其“书感”也不好。给人消遣、休闲的图书,图文又排得密密麻麻,这也与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相违背。因此,在设计版式时,编辑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是由作品的风格决定设计风格。美术书主要有画册、教材和期刊等种类,作品一般由单个艺术家或多个艺术家组成,不管是单个艺术家还是多个艺术家,其作品总有一定的风格倾向,作为编辑,首先要准确把握这种风格倾向,根据其风格倾向的趣味做相应的设计。脱离书中具体作品风格的设计,是外在的、强加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会有好“书感”的。
四是做出书的生命和灵魂。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所谓的“书感”,其实也是指书具有生动活泼的生命和灵魂。作为书的编辑或设计者,如果能领悟到这一点,根据每本书的不同“性格”赋予其生命和灵魂,才能做出有良好“书感”的美术书。而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修养,积累经验。所谓“功夫在书外”,这不仅需要编辑有独特的眼光,还要有良好的艺术感悟力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美术书是一种特殊的书籍,它作为艺术作品的载体,由于读者的专业性,对“书感”的要求较高。同时,美术书也是一般的图书,编辑美术书的规律和要求,与编辑其他图书的规律和要求并无太多的不同。对于美术书“书感”设计的道理,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对其他图书的编辑和设计中。
美术书对“书感”的要求比一般的图书要高,因为它的受众是对美受过专业训练和有高要求的人。如果一本书的“书感”太差,即使这本书的内容不错,读者也会忍痛割爱;假如有不同版本的书,读者肯定要挑“书感”好的那本书。可见“书感”对于美术书之重要。然而“书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美术书的“书感”具体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
首先是开本。开本给人第一印象,是笨重还是精致?是厚实还是轻飘?是大方还是小家子气?对开本的感觉,就像是对一个人身材的感觉,是第一印象的直觉判断,它决定着对书的风格、品位的判断。此外,开本还决定着用途。是用以典藏的?还是让人临摹的?或者是供人闲时随手翻翻的?是放在书架的?还是可以放进行李箱甚至是口袋的?美术书由于其用途的多样性,开本也比一般图书要多样,大的有8开的,方的有12开的,也有普通的16开、32开的。一般来说,大的开本显得大方,普通的开本显得实用。当然,做成多大的开本,要视使用的具体情况而论,不能一言概之。以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套齐白石画册为例,《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主要是供珍藏、欣赏和临摹的,因此做成8开精装本,给人的“书感”比较端庄、大方。《草间偷活——齐白石笔下的草虫世界》既可供人学习,也用于欣赏,因此以16开精装本设计,页码较多,显得典雅、厚重。而16开平装本的《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主要是给初学者和书画爱好者随手翻阅的,因此开本较小,页码也较少,可以让人放在口袋中随身携带,显得轻便、实惠。这三套画册的开本设计与用途吻合,“书感”做得相当不错。
其次是封面。书的封面就像人的脸,“书感”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封面设计的好坏。美术书的封面设计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是由于美术书的图片信息较多,因此往往容易在封面设计中滥用图片,导致封面做得比较花,影响了“书感”的品质。二是片面追求设计感或者品位,“设计”元素过多,使人感觉到设计“冗余”,有画蛇添足之感。而片面追求品位,或片面追求简洁,又可能失去必要的信息传达。因此,这个“度”的把握相当重要,如同作画一样,做到添一笔太多、减一笔太少,才是最好的。目前,对于美术书的封面设计还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就是片面地追求“典雅”的风格,不管是否与书的内容相符,一律往这个流行的模子上套,以为这才是美术书所追求的好“书感”标准,形成千人一面的简单化倾向,这是非常可笑的。其实艺术的风格多样化,封面设计的风格也应该多样化,并不是唯有典雅才是唯一美的。你可以设计得素雅,也可以设计得艳丽,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书的内容,力求“浓妆淡抹总相宜”。此外,封面设计中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的文字大小、位置、字体,以及是否要配图、如何配,也都是很重要的。在美术书的封面设计中,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系列丛书,这套丛书以单纯、显眼、喜庆的红色作为硬壳封套的用色,红封套上画家的名字用书写体烫金黄字印刷,整个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被业界戏称为“大红袍”,已经成为一种品位和品牌的象征。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学习。
再次是用纸。用的是厚的纸,还是薄的?硬的还是软的?白的还是灰的?反光的还是亚光的?这些也非常考究。纸的感觉不仅体现出“面相”,还决定“手感”,而“面相”和“手感”都是“书感”很重要的方面。此外,用纸还决定印刷质量的好坏,而印刷质量对于美术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油画应该用硬的、白的纸,这样色彩的层次能印得细腻、准确。而国画应该用软的、灰的纸,这样更接近我们对国画的传统印象,显得更有品位。当然这只是从大的感觉去说,具体用什么纸印刷,还要结合印刷的质量等方面去选择。一般来说,用硬的、厚的纸做出来的“书感”显得大方,用软的、灰的纸做出来的“书感”显得雅致。
最后就是版式设计。版心多大?用什么字体、字号?行距多少?图文如何排?要不要加装饰?全彩还是单色?这些因素也都决定着“书感”质量。作为美术书的版式设计,对图文关系以及图片的大小处理最为关键。在图文关系上,图片放置位置、大小决定着版式的美感以及阅读的视觉感受,这些都需要准确把握。对于画册设计,是一页一图,还是一页多图?是单面有图,还是双面有图?这些都会导致不同的“书感”。而关于图片的大小处理问题,对于美术书来说,图片当然要放得大才好,因为图片够大,才能看得清楚作品的细节,读者也能获得更多的作品细节信息。不过,图片也并非越大越好,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武艺》油画作品集,由于其作品本身不大,基本上为50cm×60cm的尺幅,因此,该书12开本的幅面,作品只占到四分之一的版面,符合对其作品的直观感受,显得空灵、别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案例。
知道“书感”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书感”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由书的用途决定开本。美术书主要有临摹、欣赏和典藏三种用途,这三种用途基本混合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但是明确书的用途的主要诉求,设计开本时便有了依据。如果是供人学习、临摹的美术书,开本和图片却弄得很小,让人如同隔靴搔痒,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有好的“书感”;如果是让人消遣的美术书,开本却做得太大造成浪费,也不会有好的“书感”。
二是由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决定版式。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习惯,美术书的读者区分,除了可以从年龄、性别等方面去区分,还应从专业上作区分。版式设计时,要针对这些因素做出符合其阅读习惯的版式。比如说,油画类的图书,版式做成右起竖排的中国传统印刷排版形式,不能不说是张冠李戴。此外,对于给人欣赏、典藏的图书,读者在阅读习惯上往往会追求美感,如果版式做得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其“书感”也不好。给人消遣、休闲的图书,图文又排得密密麻麻,这也与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相违背。因此,在设计版式时,编辑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是由作品的风格决定设计风格。美术书主要有画册、教材和期刊等种类,作品一般由单个艺术家或多个艺术家组成,不管是单个艺术家还是多个艺术家,其作品总有一定的风格倾向,作为编辑,首先要准确把握这种风格倾向,根据其风格倾向的趣味做相应的设计。脱离书中具体作品风格的设计,是外在的、强加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会有好“书感”的。
四是做出书的生命和灵魂。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所谓的“书感”,其实也是指书具有生动活泼的生命和灵魂。作为书的编辑或设计者,如果能领悟到这一点,根据每本书的不同“性格”赋予其生命和灵魂,才能做出有良好“书感”的美术书。而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修养,积累经验。所谓“功夫在书外”,这不仅需要编辑有独特的眼光,还要有良好的艺术感悟力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美术书是一种特殊的书籍,它作为艺术作品的载体,由于读者的专业性,对“书感”的要求较高。同时,美术书也是一般的图书,编辑美术书的规律和要求,与编辑其他图书的规律和要求并无太多的不同。对于美术书“书感”设计的道理,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对其他图书的编辑和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