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矿脉特征
4#矿脉为本区中元古界熊耳大古石组和太古界太华群下岩性组不整合接触面,在本区出露长度最大,全长达2900m左右,区内呈半圆形出现,分布在矿区的北东和西部;矿脉在矿区的的偏北位置由走向北西——南东向转为北东——南西向,东部矿脉产状::0~40°∠30~35°,平均倾角30°;西部矿脉产状:300~330°∠28~32°,平均倾角33°;矿体金品位0.5~10.8×10-6,银品位69.8~120.6×10-6,矿体厚度一般0.25~0.75m。
(一)矿石的矿物组合
该区含金矿脉主要为原生矿,局部见有氧化矿,原生矿的矿石属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矿物组合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和自然金。次生矿物有褐铁矿、赤铁矿、白铅矿、铅钒等。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
黄铁矿,自形半自形晶,粒径0.012~0.06mm,大者1mm,一般0.2~0.6mm,部分黄铁矿晶体中见有自然金,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包体。
方铅矿呈不规则它形晶,粒径大者3.7mm,小者0.24mm,一般0.8~1.2mm,分布于石英颗粒或裂隙中,其晶体内,偶见有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包体。
黄铜矿:呈不规则细粒状,细脉状产生,粒径0.03~0.1mm,分布于黄铁矿的边缘或小裂隙中。
自然金:主要赋存与石英、黄铁矿、方铅矿、褐铁矿中,产出在石英中的自然金多呈园粒状会不规则细粒状,粒径0.004~0.136mm,有的呈细脉产出。产生在黄铁矿中的自然金显不规则细粒状,粒径0.04~0.06mm,产出在方铅矿中金呈不规则粒状,粒径0.12~0.2mm,或长条状0.04~0.08mm,产出在褐铁矿中的金呈不规则状或细长条状,粒状者粒径0.012~0.1mm,细长者0.006~0.30mm。
(二)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矿石的结构主要为粒状,自形,半自形结构。其次为它形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结构及残余结构,胶状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条带状,块状构造,蜂窝状构造等。
(三)矿石化学组分
根据矿石的化学成分多项分析结果知:矿石中除Au以外,SiO2的含量占绝对优势,其次是Ag、Pb、和Co、Cu等。
(四)矿体(层)围岩及夹石情况
该区含金矿脉顶底板围岩的具体情况为石英岩和片麻岩类,岩石性能稳定,局部近矿围岩有糜棱岩化及碎裂岩化现象。通过取样分析知道矿体围岩有一定的含金性。
矿区矿体较薄,矿体厚度内一般不划夹石,沿矿体走向,含矿不连续时多为石英岩,一般圈出矿体以外。
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一)水文地质特征
本矿区为一中低山地区,山间小溪成放射状分布,常年干枯污水,主要河流为涧河,流向东北,经菜园转北西至三门峡西注入黄河,为季节性河流,涧里水库位于矿区的南侧,溢流面标高777.5m,容水量1283万立方米。
矿区为大陆性气候,雨季在7——9月,年降雨量400——700mm,最高年降雨量800mm。
目前本金矿找矿和开采坑道最低標高为695m(如9#脉),顶板围岩为不含水岩系,岩石坚硬稳固,从现已完成的工程看没有发现溶洞和大的构造带、破碎带及突然涌水现象。
本次检测工作对3号、9号矿脉最深一排坑道进行量测,坑道干燥区占92%以上,潮湿区占6%以上,潮湿区主要位于巷道交叉部位。
总之,通过对几个主要坑道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充水条件以裂隙为主,岩脉穿插形成积水条件,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坑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二)矿区工程地质
本矿区地层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采矿脉坑道中90%以上的地段干燥无水,岩石坚硬,结构致密,裂隙不发育。但在个别地段,如坑口风化带、糜棱岩破碎带,岩石破碎有掉块,顶壁稳固性差。为确保安全生产,坑口一般要搞好支护,对坑内糜棱岩构造破碎带或岩脉穿插部位要加强工程地质观测,必要时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根据物性测定结果,浅粒岩抗压强度正压762.24~1404.08kg/ cm2,抗拉强度83.67~90.82kg/ cm2;石英脉抗压强度正压1777.55~1908.16kg/ cm2,抗拉强度46.94~109.18kg/cm2;斜长角闪岩抗压强度正压888.78~1396.94kg/cm2,抗拉强度43.88~95.92kg/cm2。岩体及围岩稳定性良好,无软弱夹层,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三)环境地质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崤山-鲁山拱断束区中部;在区域地震上处于汾渭地震带上及华北地震带南端。自太古代基底形成以来,长期处于裸露状态;太古代末期、中元古代、燕山期地壳剧烈活动,岩浆活动频繁,新生代以后趋于稳定。区内新构造运动以垂直上升为主,不存在发震构造。
据历史记载,三门峡地区发生在1970年以前的有感地震有7次,其中具有破坏性的(≥5.0级)地震有3次;发生在1970年以后的有感地震有8次,但震级大都在2.0-4.0之间,没有破坏性。周边地区发生在1970年以前的有感地震有16次,其中≥5.0级的地震有14次,对本区具有破坏性的地震有3次;在1970年以后未发生有感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规定,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因此,本区及附近地区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期。
1.自然环境状况
矿区属强切割中低山区,海拔高度在697.20-1204.80m,相对高程507.60m,年平均降雨量609.7mm,历年平均气温13°C。当地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以农林为主要生产方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大气和土壤受到工业污染的程度较轻。故矿区自然、社会和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2.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地下水为基岩风化裂隙潜水和构造破碎带裂隙脉状水,水量较小,便于疏干排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域稳定性较好,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等,未见易发生崩塌不良地质现象,故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现状一般。
4#矿脉为本区中元古界熊耳大古石组和太古界太华群下岩性组不整合接触面,在本区出露长度最大,全长达2900m左右,区内呈半圆形出现,分布在矿区的北东和西部;矿脉在矿区的的偏北位置由走向北西——南东向转为北东——南西向,东部矿脉产状::0~40°∠30~35°,平均倾角30°;西部矿脉产状:300~330°∠28~32°,平均倾角33°;矿体金品位0.5~10.8×10-6,银品位69.8~120.6×10-6,矿体厚度一般0.25~0.75m。
(一)矿石的矿物组合
该区含金矿脉主要为原生矿,局部见有氧化矿,原生矿的矿石属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矿物组合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和自然金。次生矿物有褐铁矿、赤铁矿、白铅矿、铅钒等。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
黄铁矿,自形半自形晶,粒径0.012~0.06mm,大者1mm,一般0.2~0.6mm,部分黄铁矿晶体中见有自然金,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包体。
方铅矿呈不规则它形晶,粒径大者3.7mm,小者0.24mm,一般0.8~1.2mm,分布于石英颗粒或裂隙中,其晶体内,偶见有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包体。
黄铜矿:呈不规则细粒状,细脉状产生,粒径0.03~0.1mm,分布于黄铁矿的边缘或小裂隙中。
自然金:主要赋存与石英、黄铁矿、方铅矿、褐铁矿中,产出在石英中的自然金多呈园粒状会不规则细粒状,粒径0.004~0.136mm,有的呈细脉产出。产生在黄铁矿中的自然金显不规则细粒状,粒径0.04~0.06mm,产出在方铅矿中金呈不规则粒状,粒径0.12~0.2mm,或长条状0.04~0.08mm,产出在褐铁矿中的金呈不规则状或细长条状,粒状者粒径0.012~0.1mm,细长者0.006~0.30mm。
(二)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矿石的结构主要为粒状,自形,半自形结构。其次为它形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结构及残余结构,胶状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条带状,块状构造,蜂窝状构造等。
(三)矿石化学组分
根据矿石的化学成分多项分析结果知:矿石中除Au以外,SiO2的含量占绝对优势,其次是Ag、Pb、和Co、Cu等。
(四)矿体(层)围岩及夹石情况
该区含金矿脉顶底板围岩的具体情况为石英岩和片麻岩类,岩石性能稳定,局部近矿围岩有糜棱岩化及碎裂岩化现象。通过取样分析知道矿体围岩有一定的含金性。
矿区矿体较薄,矿体厚度内一般不划夹石,沿矿体走向,含矿不连续时多为石英岩,一般圈出矿体以外。
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一)水文地质特征
本矿区为一中低山地区,山间小溪成放射状分布,常年干枯污水,主要河流为涧河,流向东北,经菜园转北西至三门峡西注入黄河,为季节性河流,涧里水库位于矿区的南侧,溢流面标高777.5m,容水量1283万立方米。
矿区为大陆性气候,雨季在7——9月,年降雨量400——700mm,最高年降雨量800mm。
目前本金矿找矿和开采坑道最低標高为695m(如9#脉),顶板围岩为不含水岩系,岩石坚硬稳固,从现已完成的工程看没有发现溶洞和大的构造带、破碎带及突然涌水现象。
本次检测工作对3号、9号矿脉最深一排坑道进行量测,坑道干燥区占92%以上,潮湿区占6%以上,潮湿区主要位于巷道交叉部位。
总之,通过对几个主要坑道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充水条件以裂隙为主,岩脉穿插形成积水条件,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坑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二)矿区工程地质
本矿区地层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采矿脉坑道中90%以上的地段干燥无水,岩石坚硬,结构致密,裂隙不发育。但在个别地段,如坑口风化带、糜棱岩破碎带,岩石破碎有掉块,顶壁稳固性差。为确保安全生产,坑口一般要搞好支护,对坑内糜棱岩构造破碎带或岩脉穿插部位要加强工程地质观测,必要时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根据物性测定结果,浅粒岩抗压强度正压762.24~1404.08kg/ cm2,抗拉强度83.67~90.82kg/ cm2;石英脉抗压强度正压1777.55~1908.16kg/ cm2,抗拉强度46.94~109.18kg/cm2;斜长角闪岩抗压强度正压888.78~1396.94kg/cm2,抗拉强度43.88~95.92kg/cm2。岩体及围岩稳定性良好,无软弱夹层,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三)环境地质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崤山-鲁山拱断束区中部;在区域地震上处于汾渭地震带上及华北地震带南端。自太古代基底形成以来,长期处于裸露状态;太古代末期、中元古代、燕山期地壳剧烈活动,岩浆活动频繁,新生代以后趋于稳定。区内新构造运动以垂直上升为主,不存在发震构造。
据历史记载,三门峡地区发生在1970年以前的有感地震有7次,其中具有破坏性的(≥5.0级)地震有3次;发生在1970年以后的有感地震有8次,但震级大都在2.0-4.0之间,没有破坏性。周边地区发生在1970年以前的有感地震有16次,其中≥5.0级的地震有14次,对本区具有破坏性的地震有3次;在1970年以后未发生有感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规定,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因此,本区及附近地区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期。
1.自然环境状况
矿区属强切割中低山区,海拔高度在697.20-1204.80m,相对高程507.60m,年平均降雨量609.7mm,历年平均气温13°C。当地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以农林为主要生产方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大气和土壤受到工业污染的程度较轻。故矿区自然、社会和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2.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地下水为基岩风化裂隙潜水和构造破碎带裂隙脉状水,水量较小,便于疏干排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域稳定性较好,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等,未见易发生崩塌不良地质现象,故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现状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