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再思考

来源 :中国外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一直饱受争议。文章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出发,探讨公允价值在次贷危机中暴露出的缺陷,并通过分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的修正,得出一些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有益的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 缺陷 建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受波及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次债产品的损失被过分夸大,进而放大了次贷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公允价值是次贷危机的“元凶”吗?从本次危机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如何完善和运用公允价值会计?回答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的出发点。
  
  ▲▲ 一、公允价值定义及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各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中的定义为: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其中,SFAS157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被认为是目前最规范、最严谨的。
  依据当前市场环境和实务惯例,FASB和IASB均制定了用于指导具体公允价值计量操作的一般原则,即公允价值的计量层级。SFAS157将计量所用的参数划分为三个层级:层级一,在计量日报告主体可获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不需调整的市场报价,这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数据。层级二,活跃市场中无该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但存在类似资产和负债的报价,故可用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场报价代替报告主体对该资产和负债的估值。层级三,不存在活跃市场,无法确切地观察到资产的市场价值,需要借助模型对资产进行估值,即假设该资产将要出售,其价格是多少。IFRS7所制定的公允价值计量级次与此基本相同。
  
  ▲▲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
  
  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饱受争议,暴露出公允价值本质及其计量操作中存在缺陷。
  (一)公允價值本质的缺陷
  尽管FASB以及IASB赋予了公允价值以学术性的定义,但从本质而言,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格。Barth和Landsman指出,只有在完美和完全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才能被准确定义,此时公允价值一定等同于市场价格;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市场并非完美和完全的,许多资产没有可观察的市场价格。因此,准则制定者需要在买入价、脱手价和使用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将其中之一确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但这并未解决所有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主观估计无法避免。陆宇建(2007)认为,公允价值实际上不是“价值”,而是价格,是对价值的点估计,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是价格变动的集中趋势,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由上述分析可见,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估计价格,具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容易产生顺周期效应。
  所谓顺周期效应,是指当市场高涨时,市场交易价格高,易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而市场低落时,市场交易价格降低,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市场向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获利颇丰,这不仅易使管理层和交易人员滋生盲目的乐观情绪,也促使股东增加了多分红利的冲动,而这都不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一旦经济出现下滑,市场交易价格下降,相关金融资产价值就会被低估,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这些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这种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金融产品的风险暴露,使本已脆弱不堪的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计提拨备或减少所有者权益,这将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为规避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势必又会加大有关资产的抛售力度。市场即陷入了交易价格下跌——提取拨备、核减权益——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必须继续加大拨备计提和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因无法解决流动性不足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而垮台。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破产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公允价值计量层级的缺陷
  根据SFAS157,在公允价值的计量层级中,层级一计量是可靠的,层级二计量基本可靠,层级三计量可能不可靠。对于第三层级计量而言,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其可靠性令人生疑。各种不同模型的差异以及各家机构所设置的诸多变量的差异,使估值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产生模型风险。
  在次贷危机中,如债务担保证券、有资产担保证券等证券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层级掉落至第二或第三层级时,SFAS157未能针对这种情形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在市场陷入恐慌情绪之中时,金融机构有时不得不采用其他机构的估计值,尽管实际的损失并没有如此严重。AIG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见,当市场陷入危机时,许多金融资产事实上已不存在一个可用市场,公允价值就很难为资产价值提供一幅“真实而公允”的图
  景。
  
  ▲▲ 三、对公允价值的修订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公允价值备受指责,FASB与IASB迅速作出了反应,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了修正。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财政部救市方案规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认为对保护公众利益是必要和适当的、又与保护投资者利益相一致时,在符合公司法的条件下,可以暂停使用SFAS157。这一方案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设置了特殊条款——要求SEC于90天内提交相关调查报告,此后国会有权根据调查报告投票决定是否中止该会计准则。10月10日,FASB发布了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金融资产的市场不活跃时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阐明了SFAS157在不活跃市场中的应用,并提供有关示例,说明当一项金融资产的市场不活跃时确定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主要考虑因素。
  2008年10月13日,IASB发布了对IFRS7的修订,允许会计主体在罕见情况下,可以对非指定非衍生金融工具重分类,IASB重分类调整的核心在于将亏损滞后反映。但根据IASB的要求,上市公司在重分类后还需在附注中披露相关资产期末的市值。IASB认为,2008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市场的衰退,正好符合准则所指的“罕见情况”,允许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自今年7月1日起执行新规。
  
  ▲▲ 四、启示及建议
  
  2006年2月,我国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亮点之一就是将公允价值列为基本计量属性,并在许多具体准则中应用。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过程中,公允价值的运用经历了波折与反复,我们应该通过对本次危机进行反思,吸取经验,完善我国新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一)坚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传统的财务会计以报告受托经济责任为其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相关性更为重要,因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就成为其最佳选择。然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虚拟化对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提出了挑战,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日益失去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应运而生,成为虚拟资产唯一相关的计量基础。在次贷危机中,公允价值备受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在不活跃或者无秩序的市场上认定公允价值。因此,从历史的发展方向来看,不应抛弃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而要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尤其是在剧烈波动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如何应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完善极端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运用
  公允价值在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缺陷,体现了它在极端情况下运用的不成熟,这也正是它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目前,FASB与IASB对如何在不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的指导意见,均提出在没有市场数据作为参考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可以运用内部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这种方法给管理层提供了更多的灵活空间。但在这种方式下,仍然难以避免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三个层级所面临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极端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对一种金融资产或负债进行价值计量时,要合理把握其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成本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把由于流动性不足引起的价格波动与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对资产实际收入的影响因素区分开来。对于信用风险给实际收入所带来的影响,可计入金融机构的损益;对于流动性风险引起的资产价格波动,可计入权益,直至流动性释放或明确判断后才纳入损益核算。
  (三)改进财务报告披露
  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種估计价格,充满不确定性,随着金融市场与工具的发展和创新,其不确定性也将越来越大。在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未能及时反映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对金融机构所从事业务及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这是本次危机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现行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或负债金额反映的是时点数,不利于投资者了解资产或负债价格的波动情况。公允价值是估计值,仅仅列示时点数,难以反映金融工具的真实价格情况。对于第一、第二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除了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为基础进行估计列报外,还应披露金融工具存续期间交易价格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对于第三层级计量的公允价值,需运用估值技术去探求。在估值过程中的,应考虑每个可能结果及其概率,而不应仅仅列报出单一的最可能,最小或最大金额。因为估计值是按概率加权平均计算的,所以它主要反映发生概率较大的事件,发生概率较小的事件往往被忽略,而实践中金融工具遭受损失的风险往往就是小概率事件。此外,期望值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只有在大量重复的试验后,实际观测到的值平均后才接近于期望值,因此估计公允价值的概率分布是必要的。
  在财务报告中,还应增加风险价值(VAR)信息。VAR可用于提供报表中列示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在一定置信度上、在既定时期内、最大的潜在损失额,其数值可以看作是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所面临的损失的上限。实际上,VAR可视为对公允价值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所做的稳健性披露,它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报表中的公允价值是十分有用的。
  最后,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特点是定性说明与定量描述相结合,并以量化为特色。除了侧重于定量披露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外,还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不确定性的定性信息。当然,还须考虑披露的成本和收益,且不能泄漏公司的商业机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付强.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会计研究,2008(11)
  [3]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2)
  [4]郑明川,徐翠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VAR披露模式.会计研究,2002(7)
  (责任编辑:段玉)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财政法、行政法以及现代财经理论,对我国财政公开法律制度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我国财政公开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我国财政公开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设想,包括:财政公开的主体范围、我国财政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我国财政公开程序和途径以及论述了我国财政公开的救济制度。  关键词:法律制度 财政 公开    建立财政公开法律制度,实现良好的财政透明度,已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并且可
摘要: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但如果企业文化出现偏差,将给企业带来战略风险。本文分别从冒险精神、信息偏好、内部竞争、欺骗与造假等四个方面,就企业战略风险的形成展开分析。  关键词:企业文化 偏差 战略风险 原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
本文论述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辅导员“520”团队建设为例,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制度和办法进行了总结。
为支持北京2008绿色奥运及纪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20周年,由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中国开发区协会共同发起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捐资植树活动,得到了广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