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时代的发展,给当今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变化,同时也给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引入人本管理的基本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优化管理评价体系、加强大学生心理管理、注重大学生情感管理等柔性管理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关键词】人本管理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给当代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了很大变化。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改变和创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人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人本管理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的基本假设之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学中,我们所说的人本管理指的是“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套管理模式。”人本管理遵循四大原则:
第一,个性化发展原则。个性化发展准则要求组织在成员的岗位安排,教育培训,在组织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资源配置过程中等诸多方面,均以是否有利于当事人按他本意,按他特性潜质发挥,以及按他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决不是简单的处置,也绝不仅仅从组织功利性目标出发。
第二,引导性管理准则。由于组织中以人为本管理本质上可以说是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说是不需要权威和命令的管理。引导性管理准则在组织运作中要求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放弃有岗位带来的特权,平等友好地互相建议,互相协调,是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完成组织最终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环境创新设计。组织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本质上是自我管理,它引导组织成员走上自我管理之路,是组织成为个性化发展的场所,所以作为整体的组织,就要创设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场所,间接地引导他们自由的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样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四,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准则要求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组织的发展,不能单方面要求组织成员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价值理念来适应组织,而是要求组织的发展来适应成员个性发展而产生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在全体成员的一致性再做发展的考虑。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教育主体教育,启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之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要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教育对象上,不仅要研究不同学生群体需求、发展的新变化、新内容,还要研究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通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多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
2.1 确立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的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但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更加强调的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忽略了对他们自律潜力的充分挖掘,极大地压抑了他们的思维活力,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
2.2 关注学生情感需要,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要积极主动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做到经常与学生谈心,解除学生的一些思想负担。另外,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真实的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善于融入真情,以真情感动学生,只有融入真情,才能心心相印,水乳交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的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培养其健全人格,使其按其潜质个性化发展。
2.3 强调对人的尊重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同时他们也有着较强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作为引导和塑造人的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理解人、尊重人,满足他们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方能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反之,如果忽略他们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采取的是强制的外部灌输式的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而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和厌倦心理。
3 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3.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功能。把他们看成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把他们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把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把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要摒弃传统的强制性管理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重视大学生的主體性功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这样的管理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3.2 注重大学生情感管理
“情感正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一种心理体验。情感人格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3]首先,是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心。我们知道,大学生大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希望能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他们热切地盼望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指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败的时候给予充分的关心鼓励和肯定,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唤起他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是要付出爱心。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扎根在情感的土壤中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付出更多的情感,才能解除师生之间的心理壁垒,使学生所接受。再次,作为思政教育者,要不断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情感反应的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通过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和高尚品格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和敬佩感,从而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3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沟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的效果,应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双方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要求教师既要善于讲,又要善于听。因为当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教师。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能一味采取“我讲你听”的单向和强制性的方式,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善于倾听和吸收学生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的诚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教育内容不可能简单地全盘接受,甚至其最终形成的思想,未必完全符合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更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的沟通,帮助其补充需要掌握而实际缺乏的道理或知识,使其思想由片面向全面、由错误向正确转化。
3.4 以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出发,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证明,只有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引导和灌输,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摸清大学生想什么?要什么?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要,合理安排教育内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真正摸透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进而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产生形势危机意识,从而诱发大学生想学、主动学的学习心理动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求知成才和奋发进取意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工作、贴近生活,强化亲和力和吸引力,充分运用简洁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把大道理讲透、讲活,使深刻的理论通俗化,把小事理讲深、讲精,使通俗的事例理论化,使大学生听得进、记得住、学得会、用得上。第三,要进行换位思考,坚持情系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居高临下,一厢情愿,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想听、爱听、听得开心、听得心服口服,产生共鸣。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学生为本,在了解大学生所想及所需的基础上,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5 注意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基础,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应当想方设法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改善大学校园环境,通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召开各种名人论坛等,不断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走上各式各样的“舞台”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另外,也要激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学会辨别真伪善恶,真正的成熟成长。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19.
[2]邱伟光,张耀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3]旷勇,宁曼荣. 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6.
[4]王丽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J].航海教育研究, 2006(1):91-93.
[5]朱健.高校“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探索[J].理论界,2005(8):219.
【关键词】人本管理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给当代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了很大变化。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改变和创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人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人本管理是建立在“自我实现人”的人性的基本假设之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学中,我们所说的人本管理指的是“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套管理模式。”人本管理遵循四大原则:
第一,个性化发展原则。个性化发展准则要求组织在成员的岗位安排,教育培训,在组织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资源配置过程中等诸多方面,均以是否有利于当事人按他本意,按他特性潜质发挥,以及按他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决不是简单的处置,也绝不仅仅从组织功利性目标出发。
第二,引导性管理准则。由于组织中以人为本管理本质上可以说是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说是不需要权威和命令的管理。引导性管理准则在组织运作中要求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放弃有岗位带来的特权,平等友好地互相建议,互相协调,是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完成组织最终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环境创新设计。组织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本质上是自我管理,它引导组织成员走上自我管理之路,是组织成为个性化发展的场所,所以作为整体的组织,就要创设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场所,间接地引导他们自由的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样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四,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准则要求组织的发展不能脱离组织的发展,不能单方面要求组织成员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价值理念来适应组织,而是要求组织的发展来适应成员个性发展而产生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在全体成员的一致性再做发展的考虑。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其基本任务是通过教育主体教育,启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之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要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教育对象上,不仅要研究不同学生群体需求、发展的新变化、新内容,还要研究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通过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多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
2.1 确立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的主体性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但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更加强调的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忽略了对他们自律潜力的充分挖掘,极大地压抑了他们的思维活力,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
2.2 关注学生情感需要,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要积极主动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做到经常与学生谈心,解除学生的一些思想负担。另外,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真实的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善于融入真情,以真情感动学生,只有融入真情,才能心心相印,水乳交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的需要,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培养其健全人格,使其按其潜质个性化发展。
2.3 强调对人的尊重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同时他们也有着较强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作为引导和塑造人的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理解人、尊重人,满足他们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方能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反之,如果忽略他们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采取的是强制的外部灌输式的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而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和厌倦心理。
3 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3.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功能。把他们看成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把他们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把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把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要摒弃传统的强制性管理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重视大学生的主體性功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把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这样的管理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3.2 注重大学生情感管理
“情感正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一种心理体验。情感人格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3]首先,是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心。我们知道,大学生大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希望能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他们热切地盼望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指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败的时候给予充分的关心鼓励和肯定,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唤起他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是要付出爱心。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扎根在情感的土壤中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付出更多的情感,才能解除师生之间的心理壁垒,使学生所接受。再次,作为思政教育者,要不断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情感反应的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通过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和高尚品格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和敬佩感,从而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3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沟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的效果,应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双方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要求教师既要善于讲,又要善于听。因为当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教师。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能一味采取“我讲你听”的单向和强制性的方式,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善于倾听和吸收学生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的诚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学生对教育内容不可能简单地全盘接受,甚至其最终形成的思想,未必完全符合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更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的沟通,帮助其补充需要掌握而实际缺乏的道理或知识,使其思想由片面向全面、由错误向正确转化。
3.4 以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出发,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证明,只有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引导和灌输,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摸清大学生想什么?要什么?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要,合理安排教育内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真正摸透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进而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产生形势危机意识,从而诱发大学生想学、主动学的学习心理动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求知成才和奋发进取意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工作、贴近生活,强化亲和力和吸引力,充分运用简洁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把大道理讲透、讲活,使深刻的理论通俗化,把小事理讲深、讲精,使通俗的事例理论化,使大学生听得进、记得住、学得会、用得上。第三,要进行换位思考,坚持情系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居高临下,一厢情愿,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想听、爱听、听得开心、听得心服口服,产生共鸣。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学生为本,在了解大学生所想及所需的基础上,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5 注意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基础,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应当想方设法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改善大学校园环境,通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召开各种名人论坛等,不断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走上各式各样的“舞台”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另外,也要激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学会辨别真伪善恶,真正的成熟成长。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19.
[2]邱伟光,张耀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3]旷勇,宁曼荣. 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6.
[4]王丽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J].航海教育研究, 2006(1):91-93.
[5]朱健.高校“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探索[J].理论界,2005(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