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育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前提下,作为一校之长应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提升校长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将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有事做、想做事、会做事,营造一个局部温暖的春天,消除教师职业倦怠,进而服务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关 键 词】 职业倦怠;教师发展;沟通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陡增,进而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影响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而且还将危害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学校管理实践,我认为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学生的成绩、品德、安全等出一点问题,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老师,这种压力是空前的,无法排遣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先表模等众多利益挂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老师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他的付出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因此也很难有成就感。所有这些压力都让教师不堪重负,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二是教师的实际工作。教师在完成“备、教、批、辅、考、研、思”等教学教研常规工作之余,还要完成诸如办理学生保险、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组织学生的参加文体竞赛等工作,特别是学生的安全管理更是使老师每时每刻绷紧了神经,生怕一不小心出现安全事故。这些教学和事务性的工作使教师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不可避免产生了倦怠。
三是职称晋升的不公。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职称的晋升是每个老师都孜孜以求的。但近几年在职称评定中也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有的老师平时不认真工作,等到职称评审时就拉关系、找指标、走捷径,挤占了平时认真工作的老师的指标,使很多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师直到退休都不能晋升高级职称。这使很多老师对自己的职称晋升丧失了信心,工作也没有了激情和理想,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
四是教师自身差异。教师性格差异很大。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老师,由于不会也没有宣泄压力的渠道,长年累月的压力的蓄积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全面关心教师的精神追求、发展需求和生活诉求,努力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一、精神驱动,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消除职业倦怠
精神的引领必须有实际的落脚点,学校把“三树”作为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实现远离职业倦怠的精神驱动。
在校园里“树正气”。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要从党员干部做起,要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带动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干部坚持每天提前到岗有效地带动了教师考勤情况的持续良好;随手捡起一片纸的习惯强化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党员干部无一例有偿家教促进了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在教师中“树典型”。学校通过多角度的评价,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德师风等,表彰、宣传各层面的优秀教师,在教研会、班主任培训会、教师论坛上介绍、学习这些教师的做法和经验,使教师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可循、有范可学。
在工作中“树规矩”。从强化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入手,引导教师从正确把握工作中的细节和方法中,体会规范办学、依法执教的要求。
二、制度驱动,以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消除职业倦怠
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帮助教师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感受到职业的发展与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预防职业倦怠的产生。制度的建立要体现民主。学校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让教师参与制度的建立,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这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学校在制定《襄阳市第二十中学安全工作手册》时,通过走访、座谈科任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等,收集到源自各个岗位的修订意见30余条。修订《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时,结合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依据教师工作中的价值取向,及时修订考核办法,尽可能体现优劳优酬。
三、人文驱动,以提高教师职业归属感,消除职业倦怠
教师的工作充满着压力,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轻松、愉悦、温暖的工作环境,减轻来自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提高职业归属感,克服职业倦怠。在管理中为教师减负荷。管理上重“质”轻“量”、去繁取简,工作中尽可能减少事务性的干扰,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减轻教师无效工作带来的压力。在工作中为教师聚合力。组织“广场舞大赛”“集体跳神比赛”“健身走”“阅读20”等文娱活动,年级组教师的参与率是活动评价的首要指标,教师们既放松了心情、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又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活动中感受着友情和关爱;“副班主任制”即每名校级干部每学期选择一个班级担任副班主任,全程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在工作中增进干部教师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取得相互间的支持,从而形成上下一心的合力。在生活中为教师送温暖。学校多年来对每位教职工坚持做到“五必访”,即教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家庭闹矛盾必访,红白喜事必访,家庭有困难必访,家庭出现不幸必访。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共建单位联系,为教师就餐、子女上学等尽可能提供便利。团结、平等、和谐、幸福、进取的组织氛围,构建起了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环境,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激发教师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行为动力,发自内心地爱岗敬业,“职业倦怠”自然无从产生。
四、家校驱动,以畅通教师沟通渠道,消除职业倦怠
教师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长,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起来”三个渠道,获取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将其转化为教师工作的外部支撑克服职业倦怠。
走出去。学校将访万家活动作为工作的常态,鼓励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深入沟通,利用校信通、qq、微信等平台建立起实时交流,针对建立的“特殊学生档案”的对象,领导干部做到每学期一次的实地家访。多角度的家访工作为家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寻找教育办法提供了有效帮助,建立起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请进来。学校通过教学开放周让家长全面、深入地了解课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进课堂,让来自不同领域的家长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为学生上一堂课本以外的课,这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更促进了家校间的交流,使教师的工作获得了理解和支持。
建起来。学校建立了年级、学部多层次的家长委员会,利用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使家长能够获取教育学生科学的方法;把征订校服权利下方到家长委员会,把容易产生误解转变为支持;利用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评选活动,让家长重新认识了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在教育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前提下,作为一校之长应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提升校长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将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让教师有事做、想做事、会做事,营造一个局部温暖的春天,消除教师职业倦怠,进而服务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守杰,尹子龙. 教学反思与教师发展的探索[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 潘玉峰,赵蕴华.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 李红梅. 克服职业倦怠 激发生命热情[J]. 吉林教育(综合),2016(1).
【关 键 词】 职业倦怠;教师发展;沟通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压力陡增,进而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影响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而且还将危害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学校管理实践,我认为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期望过高。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学生的成绩、品德、安全等出一点问题,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老师,这种压力是空前的,无法排遣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又直接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先表模等众多利益挂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老师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他的付出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因此也很难有成就感。所有这些压力都让教师不堪重负,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二是教师的实际工作。教师在完成“备、教、批、辅、考、研、思”等教学教研常规工作之余,还要完成诸如办理学生保险、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组织学生的参加文体竞赛等工作,特别是学生的安全管理更是使老师每时每刻绷紧了神经,生怕一不小心出现安全事故。这些教学和事务性的工作使教师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不可避免产生了倦怠。
三是职称晋升的不公。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职称的晋升是每个老师都孜孜以求的。但近几年在职称评定中也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有的老师平时不认真工作,等到职称评审时就拉关系、找指标、走捷径,挤占了平时认真工作的老师的指标,使很多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师直到退休都不能晋升高级职称。这使很多老师对自己的职称晋升丧失了信心,工作也没有了激情和理想,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
四是教师自身差异。教师性格差异很大。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老师,由于不会也没有宣泄压力的渠道,长年累月的压力的蓄积更易于产生职业倦怠。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全面关心教师的精神追求、发展需求和生活诉求,努力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一、精神驱动,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消除职业倦怠
精神的引领必须有实际的落脚点,学校把“三树”作为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实现远离职业倦怠的精神驱动。
在校园里“树正气”。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要从党员干部做起,要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带动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干部坚持每天提前到岗有效地带动了教师考勤情况的持续良好;随手捡起一片纸的习惯强化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党员干部无一例有偿家教促进了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在教师中“树典型”。学校通过多角度的评价,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德师风等,表彰、宣传各层面的优秀教师,在教研会、班主任培训会、教师论坛上介绍、学习这些教师的做法和经验,使教师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可循、有范可学。
在工作中“树规矩”。从强化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入手,引导教师从正确把握工作中的细节和方法中,体会规范办学、依法执教的要求。
二、制度驱动,以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消除职业倦怠
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帮助教师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感受到职业的发展与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预防职业倦怠的产生。制度的建立要体现民主。学校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让教师参与制度的建立,积极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这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学校在制定《襄阳市第二十中学安全工作手册》时,通过走访、座谈科任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等,收集到源自各个岗位的修订意见30余条。修订《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办法》时,结合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依据教师工作中的价值取向,及时修订考核办法,尽可能体现优劳优酬。
三、人文驱动,以提高教师职业归属感,消除职业倦怠
教师的工作充满着压力,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轻松、愉悦、温暖的工作环境,减轻来自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提高职业归属感,克服职业倦怠。在管理中为教师减负荷。管理上重“质”轻“量”、去繁取简,工作中尽可能减少事务性的干扰,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减轻教师无效工作带来的压力。在工作中为教师聚合力。组织“广场舞大赛”“集体跳神比赛”“健身走”“阅读20”等文娱活动,年级组教师的参与率是活动评价的首要指标,教师们既放松了心情、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又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活动中感受着友情和关爱;“副班主任制”即每名校级干部每学期选择一个班级担任副班主任,全程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在工作中增进干部教师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取得相互间的支持,从而形成上下一心的合力。在生活中为教师送温暖。学校多年来对每位教职工坚持做到“五必访”,即教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家庭闹矛盾必访,红白喜事必访,家庭有困难必访,家庭出现不幸必访。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共建单位联系,为教师就餐、子女上学等尽可能提供便利。团结、平等、和谐、幸福、进取的组织氛围,构建起了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环境,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激发教师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行为动力,发自内心地爱岗敬业,“职业倦怠”自然无从产生。
四、家校驱动,以畅通教师沟通渠道,消除职业倦怠
教师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长,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起来”三个渠道,获取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将其转化为教师工作的外部支撑克服职业倦怠。
走出去。学校将访万家活动作为工作的常态,鼓励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深入沟通,利用校信通、qq、微信等平台建立起实时交流,针对建立的“特殊学生档案”的对象,领导干部做到每学期一次的实地家访。多角度的家访工作为家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寻找教育办法提供了有效帮助,建立起了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请进来。学校通过教学开放周让家长全面、深入地了解课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进课堂,让来自不同领域的家长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为学生上一堂课本以外的课,这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更促进了家校间的交流,使教师的工作获得了理解和支持。
建起来。学校建立了年级、学部多层次的家长委员会,利用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使家长能够获取教育学生科学的方法;把征订校服权利下方到家长委员会,把容易产生误解转变为支持;利用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评选活动,让家长重新认识了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在教育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前提下,作为一校之长应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提升校长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将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让教师有事做、想做事、会做事,营造一个局部温暖的春天,消除教师职业倦怠,进而服务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守杰,尹子龙. 教学反思与教师发展的探索[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 潘玉峰,赵蕴华.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 李红梅. 克服职业倦怠 激发生命热情[J]. 吉林教育(综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