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三、 古典主义时期乐器制造家对长笛管体改革的贡献
1.理查德·波特对长笛管体结构的改革
理查德·波特(Richard Potter,1726~1806)伦敦著名的乐器制造商之一,对长笛结构的改革、指键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改革和制造出来的长笛在18世纪备受演奏家的喜爱,对英国长笛向欧洲各国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785年波特开始对长笛的管体结构进行研究,并全方面加以改革和制作,同时为长笛申请了三项个人专利。他对长笛结构的主要改革点:
(1)按照实际所需的管长要求,在吹奏部、圆筒部以及尾部管的内膛里面均增加了金属套管,长度分别为:19.7cm、6.35cm、6.7cm,并在尾部管的底端又增加了一个长3.8cm可移动调节的底座塞子。其目的根據实际的演奏要求,利用金属套管的作用,通过各部件滑动的方式改变有效管长,增加长笛可调节声音高度的范围,最终起到调节校准音高的作用。这种乐器结构的改革,取代了长笛前期需要更换不同长度的中心管节来改变有效管长的操作方式,方便了演奏者的调音。
(2)在圆筒部的连接处上刻有4至6的数字,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赫兹数。演奏者可以根据实际所需的音高数值,移动圆筒部的位置,进行声音高度的调整。具体使用的方法:刻有1至3的数字基本不被演奏者使用,因为会导致管长过长造成整体音高偏低,容易超出长笛实际的音律范围,所以实际运用的数字区域为4至6。当调到6的位置圆筒部呈完全封闭合起的状态,这时A=437Hz;调到5的位置A=432Hz;调到4的位置A=427Hz,在当时很多演奏家都认为调到5的位置,是最好的声音效果。波特以数字标记的形式作为调整圆筒部位置的依据,使演奏者更加精准地按照所需赫兹数的要求进行声音整体高度的调节,方便了演奏者的操作。
(3)波特在吹奏部软木塞的螺帽象牙轴上,同样以标刻4~6数字的方式,记录软木塞与吹奏口的位置。调到数字5是两者之间最佳的距离范围,并能获得好的音程效果。
(4)除了上述三点改革之外,波特还对长笛的指键结构、形状、密封垫的材料做了新的设计。首先,指键的结构是由键本体、密封塞、螺丝和弹簧四个构件组成。键的本体设计成前端为空心环状的指键帽,后端为水滴状的按键柄,指键键盖形状也由早期正方形改为了圆形。其次,波特把制作密封垫的材料由原来的皮革改用为锌、铅和锡合金的金属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密封音孔的塞子其优点有好的延展性、可锻性以及耐用性。塞子的整体形状为锥形,它能与音孔之间的密合,有较好的稳定感,并利用螺丝把密封塞固定在空心环状的指键帽上,通过弹簧的作用使指键开启或关闭,从外观来看指键的整体小巧而精致。最后,波特为了防止密封塞与木质音孔长期碰撞摩擦,会导致音孔直径扩大出现漏气现象,而设计了一种带有螺纹丝扣的音孔金属边缘圈,并以镶嵌的方式安装在音孔内。其目的为了加固音孔的边缘,减少密封塞与音孔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达到好的密封效果。
波特制作的长笛,管体材料大多为黄杨木,1785年10月28日被授予英国专利。他的长笛管体结构改革方案,很快得到了英国、德国乐器制造界的赞扬和肯定。同时,对英国制造长笛技术的革新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推进了英国长笛向欧洲各国的快速发展。这一改革方案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带有指键的木管乐器管体上,波特为长笛及木管乐器之后管体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2.特罗姆利茨对长笛指键的发展改革
约翰·乔治·特罗姆利茨(Johann George Tromlitz,1725年11月8日~1805年2月4日)德国著名的长笛演奏家、作曲家、乐器制造家和作家。大约在1750年开始长笛的研究和制作,1791年编著了一本关于长笛演奏方面的应用书籍,书名为《长笛演奏家》。该书是一本全面介绍长笛演奏技法的应用书,主要包括长笛的发音、气息运用、手持乐器的姿势、装饰音与颤音的演奏以及乐器的结构与保养。从中能够感受到特罗姆利茨是一个非常挚爱长笛演奏、教学及乐器制作的音乐匠人。
1781年特罗姆利茨在德国开办了自己的乐器工厂,对长笛的指法运用、音域的扩展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次在长笛的管体上增加音键加以实验性的探索,其目的就是使多样性的演奏技法能够充分地在演奏中加以实现并合理便捷地运用。如:颤音的演奏可以利用手指颤动音键的方式实现较为均匀的发音,其次,装饰音的演奏也可以较为自如地做出瞬间华丽的声音效果。特罗姆利茨首先针对短F键实际演奏时所遇到的问题加以改革,由于短F键设立在E与D音之间的位置,运用时又是靠右手无名指进行操作,对E到D或者再到F的实际演奏过程中,存在减弱运指方便性的问题。根据这一情况创造了长杆F键,长杆F键的结构当时有两种形式。①在F键音孔位置的另一端又开凿了一个对等音孔,增加了一个同等音,音键做成长键杆按键;②在原有F键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个有联系的长键杆,两种音键的形式都是用左手(LH4)小指进行操作,长键杆F键的产生对演奏过程的运指连贯性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善。大约在1785年特罗姆利茨又创立了C键,它属于开孔指键,音孔位置开凿在中心管节上半部分的1和2音孔之间,确立在此位置可以使左手拇指(LH1)同时控制C与?B两个音键的操作,方便了运指。1796年在原有?B键音孔的同等位置上方,又增加了用右手食指操作的长键杆?B键,在此基础上把原有的?D、?E、?G、F、?B等音键安装在管体上,形成了双F双?B的八键长笛,指键的产生为长笛音域拓展、演奏技法逐步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罗姆利茨(Johann George Tromlitz)长期致力于长笛管体结构、指键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工作,同时,对长笛演奏技法的不断完善也做着不懈的努力。他设计的长笛音色辉煌、明亮,声音完美。1800年左右他的德国改良笛成为了欧洲各国演奏家所喜爱的长笛样式,并通过巡演的方式传递到欧洲各国,乐器的生产也相继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制造。
结语
古典主义时期,长笛的管体结构改革、指键增加都有着质的飞跃。虽然这一时期的长笛满足了古典主义时期所需的辉煌明亮的演奏效果,但是音孔形状和锥度的改进,始终是乐器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乐器制造家为长笛的管体结构、指键的发展一直做着深入的探讨和试验,无论从管体整体的尺寸、吹奏孔和音孔的直径、音孔内部底切的大小与间距,以及音键整体结构的设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目的为了使长笛的管体结构更趋于合理化,使用更加便捷,在实际运用中突出乐器独有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声音方面能够获得轻松、明亮而不失柔和的统一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曼竹.论匡次《长笛演奏法论稿》的历史价值[D].安徽大学.2018
[2]严萍.论《长笛的形制对其艺术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1(7)
[3]鲁思·米德格雷.《世界音乐》[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2-35
[4]斯坦利·萨迪、艾莉森·莱瑟姆.《剑桥插图音乐指南》[M].山东书报出版社.2002:30-31
[5]The Flute And Flute-Playing,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Inc 2011
[6]Woodwind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Dover Publications,Inc 1991:52-75
[7]章滨.《欧洲长笛艺术发展历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10)
[8]章滨.《欧洲长笛艺术发展历程》(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10)
[9]张志华.《长笛的发展与变革》[J].音乐艺术.1984(3)
图片来源:
由于国内对长笛管体结构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文中图片1-7分别来源于国外网站pinterest.co.uk(图1-3);ajuntament.barcelona.cat(图4-5);alamy.com(图6-7)
三、 古典主义时期乐器制造家对长笛管体改革的贡献
1.理查德·波特对长笛管体结构的改革
理查德·波特(Richard Potter,1726~1806)伦敦著名的乐器制造商之一,对长笛结构的改革、指键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改革和制造出来的长笛在18世纪备受演奏家的喜爱,对英国长笛向欧洲各国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785年波特开始对长笛的管体结构进行研究,并全方面加以改革和制作,同时为长笛申请了三项个人专利。他对长笛结构的主要改革点:
(1)按照实际所需的管长要求,在吹奏部、圆筒部以及尾部管的内膛里面均增加了金属套管,长度分别为:19.7cm、6.35cm、6.7cm,并在尾部管的底端又增加了一个长3.8cm可移动调节的底座塞子。其目的根據实际的演奏要求,利用金属套管的作用,通过各部件滑动的方式改变有效管长,增加长笛可调节声音高度的范围,最终起到调节校准音高的作用。这种乐器结构的改革,取代了长笛前期需要更换不同长度的中心管节来改变有效管长的操作方式,方便了演奏者的调音。
(2)在圆筒部的连接处上刻有4至6的数字,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赫兹数。演奏者可以根据实际所需的音高数值,移动圆筒部的位置,进行声音高度的调整。具体使用的方法:刻有1至3的数字基本不被演奏者使用,因为会导致管长过长造成整体音高偏低,容易超出长笛实际的音律范围,所以实际运用的数字区域为4至6。当调到6的位置圆筒部呈完全封闭合起的状态,这时A=437Hz;调到5的位置A=432Hz;调到4的位置A=427Hz,在当时很多演奏家都认为调到5的位置,是最好的声音效果。波特以数字标记的形式作为调整圆筒部位置的依据,使演奏者更加精准地按照所需赫兹数的要求进行声音整体高度的调节,方便了演奏者的操作。
(3)波特在吹奏部软木塞的螺帽象牙轴上,同样以标刻4~6数字的方式,记录软木塞与吹奏口的位置。调到数字5是两者之间最佳的距离范围,并能获得好的音程效果。
(4)除了上述三点改革之外,波特还对长笛的指键结构、形状、密封垫的材料做了新的设计。首先,指键的结构是由键本体、密封塞、螺丝和弹簧四个构件组成。键的本体设计成前端为空心环状的指键帽,后端为水滴状的按键柄,指键键盖形状也由早期正方形改为了圆形。其次,波特把制作密封垫的材料由原来的皮革改用为锌、铅和锡合金的金属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密封音孔的塞子其优点有好的延展性、可锻性以及耐用性。塞子的整体形状为锥形,它能与音孔之间的密合,有较好的稳定感,并利用螺丝把密封塞固定在空心环状的指键帽上,通过弹簧的作用使指键开启或关闭,从外观来看指键的整体小巧而精致。最后,波特为了防止密封塞与木质音孔长期碰撞摩擦,会导致音孔直径扩大出现漏气现象,而设计了一种带有螺纹丝扣的音孔金属边缘圈,并以镶嵌的方式安装在音孔内。其目的为了加固音孔的边缘,减少密封塞与音孔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达到好的密封效果。
波特制作的长笛,管体材料大多为黄杨木,1785年10月28日被授予英国专利。他的长笛管体结构改革方案,很快得到了英国、德国乐器制造界的赞扬和肯定。同时,对英国制造长笛技术的革新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推进了英国长笛向欧洲各国的快速发展。这一改革方案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带有指键的木管乐器管体上,波特为长笛及木管乐器之后管体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2.特罗姆利茨对长笛指键的发展改革
约翰·乔治·特罗姆利茨(Johann George Tromlitz,1725年11月8日~1805年2月4日)德国著名的长笛演奏家、作曲家、乐器制造家和作家。大约在1750年开始长笛的研究和制作,1791年编著了一本关于长笛演奏方面的应用书籍,书名为《长笛演奏家》。该书是一本全面介绍长笛演奏技法的应用书,主要包括长笛的发音、气息运用、手持乐器的姿势、装饰音与颤音的演奏以及乐器的结构与保养。从中能够感受到特罗姆利茨是一个非常挚爱长笛演奏、教学及乐器制作的音乐匠人。
1781年特罗姆利茨在德国开办了自己的乐器工厂,对长笛的指法运用、音域的扩展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次在长笛的管体上增加音键加以实验性的探索,其目的就是使多样性的演奏技法能够充分地在演奏中加以实现并合理便捷地运用。如:颤音的演奏可以利用手指颤动音键的方式实现较为均匀的发音,其次,装饰音的演奏也可以较为自如地做出瞬间华丽的声音效果。特罗姆利茨首先针对短F键实际演奏时所遇到的问题加以改革,由于短F键设立在E与D音之间的位置,运用时又是靠右手无名指进行操作,对E到D或者再到F的实际演奏过程中,存在减弱运指方便性的问题。根据这一情况创造了长杆F键,长杆F键的结构当时有两种形式。①在F键音孔位置的另一端又开凿了一个对等音孔,增加了一个同等音,音键做成长键杆按键;②在原有F键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个有联系的长键杆,两种音键的形式都是用左手(LH4)小指进行操作,长键杆F键的产生对演奏过程的运指连贯性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善。大约在1785年特罗姆利茨又创立了C键,它属于开孔指键,音孔位置开凿在中心管节上半部分的1和2音孔之间,确立在此位置可以使左手拇指(LH1)同时控制C与?B两个音键的操作,方便了运指。1796年在原有?B键音孔的同等位置上方,又增加了用右手食指操作的长键杆?B键,在此基础上把原有的?D、?E、?G、F、?B等音键安装在管体上,形成了双F双?B的八键长笛,指键的产生为长笛音域拓展、演奏技法逐步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罗姆利茨(Johann George Tromlitz)长期致力于长笛管体结构、指键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工作,同时,对长笛演奏技法的不断完善也做着不懈的努力。他设计的长笛音色辉煌、明亮,声音完美。1800年左右他的德国改良笛成为了欧洲各国演奏家所喜爱的长笛样式,并通过巡演的方式传递到欧洲各国,乐器的生产也相继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制造。
结语
古典主义时期,长笛的管体结构改革、指键增加都有着质的飞跃。虽然这一时期的长笛满足了古典主义时期所需的辉煌明亮的演奏效果,但是音孔形状和锥度的改进,始终是乐器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乐器制造家为长笛的管体结构、指键的发展一直做着深入的探讨和试验,无论从管体整体的尺寸、吹奏孔和音孔的直径、音孔内部底切的大小与间距,以及音键整体结构的设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目的为了使长笛的管体结构更趋于合理化,使用更加便捷,在实际运用中突出乐器独有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声音方面能够获得轻松、明亮而不失柔和的统一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曼竹.论匡次《长笛演奏法论稿》的历史价值[D].安徽大学.2018
[2]严萍.论《长笛的形制对其艺术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1(7)
[3]鲁思·米德格雷.《世界音乐》[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2-35
[4]斯坦利·萨迪、艾莉森·莱瑟姆.《剑桥插图音乐指南》[M].山东书报出版社.2002:30-31
[5]The Flute And Flute-Playing,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Inc 2011
[6]Woodwind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Dover Publications,Inc 1991:52-75
[7]章滨.《欧洲长笛艺术发展历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10)
[8]章滨.《欧洲长笛艺术发展历程》(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10)
[9]张志华.《长笛的发展与变革》[J].音乐艺术.1984(3)
图片来源:
由于国内对长笛管体结构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文中图片1-7分别来源于国外网站pinterest.co.uk(图1-3);ajuntament.barcelona.cat(图4-5);alamy.com(图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