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引导者,作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章主要通过职业道德方面的探讨来为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培养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养,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敬业爱生
现今,由于网络的普及、交通的便捷,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使得高校辅导员不得不面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而且他们所面对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这是一拨具有争议的年轻人,有赞美之词,但同时有更多的声音说他们是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一代;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是长大了的留守儿童,但是,一些高校辅导员还按照以前的管理方式,不能把握到新形势下的工作重心,这不仅是他们的学生工作做不好,同时对他们自身也有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如何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亟需进行一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辅导员的职业守则概括为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 [1]这样对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内容提出了要求,何为职业道德,有学者指出,“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2]以此推断可以说,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辅導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当中所应遵循的与辅导员这一项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这对辅导员的行为准侧和道德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思政【2014】2号文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因这也为辅导员道路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出了方向,同时,也对新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作出了新的要求。
爱国守法是对辅导员政治觉悟的基本要求。辅导员首先应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言语不能自由散漫,要将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青年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敬业爱生与育人为本是对辅导员道德情操和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辅导员只有真正做到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共鸣与信任,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学生的响应与支持。育人为本是辅导员应该坚持的基本教育理念。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辅导员应将育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时刻牢记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因此,辅导员应当首先正视自身工作的价值,进行自我调整,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敬业爱生与育人为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互相促进。为人师表与终身学习是对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辅导员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那么,他自己首先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辅导员能够注重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将会影响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重要的是,辅导员应该平等待人,不仅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辅导员应具有尊重学生的品质,坚持说服教育,作风民主。相反,如果辅导员不注意自身行为习惯,在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将会有损辅导员甚至整个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我国多所高校的校训均有“为人师表”的内涵,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人师表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内部需求,也是社会对教师群体的普遍期望。
终身学习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辅导员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复杂形势,做好学生工作。而且,在大学里,学生与辅导员接触较多,学生更容易发现及学习辅导员身上终身学习精神,而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除了辅导员自身的一些成长和进步外,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还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的支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培训期限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入职培训不少于40标准学时(10天);中级不少于48标准学时(16学时/年,3年12天);高级不少于128标准学时(16学时/年,8年32天)”。[1]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要在不同层面上,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考评实际与规范标准对比检查方式,督促和强化职业道德,构建一支职业形象佳、道德品质优、伦理素质强的辅导员队伍[3]。比如说,高校应建立辅导员职业道德考评制度、辅导员职业道德的鼓励和保障制度等,让真正优秀的辅导员的工作得到认可,付出的辛劳得到一定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让职业道德不良的辅导员得到惩罚,这样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梯度,让每个人的付出和收获基本对等,从而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培养与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和辅导员的多方努力,尤其是辅导员自身的努力。辅导员可以通过国家和高校举办的培训班以及综合运用网络手段和网络资源,才能在辅导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不仅在理论上领会,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高校辅导员才能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
[2]王英鉴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04,第140页.
[3]卢继团.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新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7),第82-83页.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敬业爱生
现今,由于网络的普及、交通的便捷,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使得高校辅导员不得不面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而且他们所面对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这是一拨具有争议的年轻人,有赞美之词,但同时有更多的声音说他们是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一代;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是长大了的留守儿童,但是,一些高校辅导员还按照以前的管理方式,不能把握到新形势下的工作重心,这不仅是他们的学生工作做不好,同时对他们自身也有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如何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亟需进行一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辅导员的职业守则概括为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 [1]这样对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内容提出了要求,何为职业道德,有学者指出,“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2]以此推断可以说,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辅導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当中所应遵循的与辅导员这一项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这对辅导员的行为准侧和道德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思政【2014】2号文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因这也为辅导员道路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出了方向,同时,也对新时代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作出了新的要求。
爱国守法是对辅导员政治觉悟的基本要求。辅导员首先应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言语不能自由散漫,要将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青年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敬业爱生与育人为本是对辅导员道德情操和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辅导员只有真正做到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共鸣与信任,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学生的响应与支持。育人为本是辅导员应该坚持的基本教育理念。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辅导员应将育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时刻牢记教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因此,辅导员应当首先正视自身工作的价值,进行自我调整,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敬业爱生与育人为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互相促进。为人师表与终身学习是对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辅导员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那么,他自己首先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辅导员能够注重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将会影响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重要的是,辅导员应该平等待人,不仅是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辅导员应具有尊重学生的品质,坚持说服教育,作风民主。相反,如果辅导员不注意自身行为习惯,在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将会有损辅导员甚至整个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我国多所高校的校训均有“为人师表”的内涵,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人师表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内部需求,也是社会对教师群体的普遍期望。
终身学习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辅导员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复杂形势,做好学生工作。而且,在大学里,学生与辅导员接触较多,学生更容易发现及学习辅导员身上终身学习精神,而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除了辅导员自身的一些成长和进步外,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还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的支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培训期限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入职培训不少于40标准学时(10天);中级不少于48标准学时(16学时/年,3年12天);高级不少于128标准学时(16学时/年,8年32天)”。[1]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要在不同层面上,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考评实际与规范标准对比检查方式,督促和强化职业道德,构建一支职业形象佳、道德品质优、伦理素质强的辅导员队伍[3]。比如说,高校应建立辅导员职业道德考评制度、辅导员职业道德的鼓励和保障制度等,让真正优秀的辅导员的工作得到认可,付出的辛劳得到一定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让职业道德不良的辅导员得到惩罚,这样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梯度,让每个人的付出和收获基本对等,从而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培养与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和辅导员的多方努力,尤其是辅导员自身的努力。辅导员可以通过国家和高校举办的培训班以及综合运用网络手段和网络资源,才能在辅导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不仅在理论上领会,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高校辅导员才能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
[2]王英鉴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04,第140页.
[3]卢继团.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新路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7),第8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