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时学者刘向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書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说书是精神旺盛的营养品,能滋补身心,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增长知识,医治愚昧。英国小说家毛姆说:“读书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是说好的书籍、诗文,因其优美的描写,生动的情节,风趣的文字,对读者的精神产生奥妙的影响,可消除烦闷、解开忧郁、忘却痛苦,堪称无声的“心理疏导医生”和无形的“良药”。可见,好书胜补药,书的作用非任何保健品可比,读书既能医愚益心,又能祛疾健身,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法。
古今读书人长寿的例子不胜枚举。先秦时代,孔子、孟子、荀子是读书著书之人,也是长寿之人。在当时物质生活和医疗水平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都能活到七十甚至八十多岁。秦时为博士、西汉文帝时尚健在的伏生,毕生传授《尚书》,活到九十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情况下,这些读书治经的古人,都打破了这一传统规律,显示了读书与养生的特别意义。道光十六年丙戌科会试,广东举人陆云从103岁,仍不辞辛苦,赴京赶考,可是三场过后,仍未考中。别人问起,他却不以为然地说:“考试必功夫做到极尽处,若稍有涉猎,即使侥幸得一科也于己无补,我惟期此心无愧,放而孜孜以求,却不知老之将至。”与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并称为中国四大权威鉴定专家的史树青教授,耄耋之年便以读书为养生良方,他说:“我认为读书是可以健身的。读优美典雅的诗篇,有利于胃病的愈合;读幽默小品之类的书,有助于神经衰弱的医治;读小说能使病人精力集中,有助于病人的康复。书籍不但给人以文化教养,还兼有对紧张心理迅速抚慰、消除的效果,哪怕是随意翻翻,也能起到暂时充电和解乏的作用。”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能享年百岁,其养生之道就是“养花读书,修养心性”。在痛失自由、壮志未酬的漫长岁月里,可以想象那些书本是怎样弥合了他心灵的创伤,又给了他多少精神的安慰啊。
国外医学界对十六世纪以来400多位伟人做过研究,发现其中寿命最长的均为善读书者,平均年龄79岁,他们都是以高雅传世的书籍祛病养生益寿。国外对“读书祛病”说非常重视。德国不少医院已设置各科病员图书室,使许多慢性病、心病患者加快康复步伐。意大利则创办“诗药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诗集,供病者对症读用。
读书为什么能养生呢?
首先,读书可以健脑。现代科学表明,人衰老的本质是细胞的衰老,尤其是脑细胞的衰老。读书是一种涉及全身的活动,不仅有视觉和其他感官参加,而且还涉及大脑反射和意识活动。大脑用则进,不用则退。有人用检测仪器测量不同生活方式的老年人的大脑,发现平时勤于学习、爱读书、勤思考的人,由于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脑神经细胞得到良好的保养,所以细胞兴奋度及细胞间的交联较好,脑血管硬化程度较轻,思维记忆能力和听力、视力、反应能力较强,身心较健康,很少有抑郁焦虑、发怒忧伤等不良心理状态。专家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首先在于心理的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基础就是大脑的健康。
其次,读书可以养心。读书能使人心态平和。宋人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所谓“心到”就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要做到“心到”就要心静,《大学》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思深虑是求知的关键,书中的万千道理,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慢慢品味。而在静心读书时,呼吸均匀、心绪安宁,有利于肌体的新陈代谢。《内经》就有“聚神会神乃养生大法”之说。当工作、生活中感到压力加大、精神紧张的情况下,适时读一些好书,心理上的压力被释放了,精神往往会随之变得愉快、振作和积极。
老年人学习与青年有所区别,青年人学习是为了求知、深造、成才、立业,必须严谨治学、苦读、精研、创新、应用;老年人则重于求知、求乐、求健,可以随便一些、轻松一些,不必赶任务,超负荷,影响健康。只要你老而好学,就会像陆放翁所言的“读书有味身忘老”那样,始终保持着青春的心态,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