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武传》中,班固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坚贞不屈、忠心耿耿、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汉代使臣苏武。文章从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写起,后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苏武虽未参与却惨遭牵连。为了不“屈节辱命”,苏武慷慨赴死,侥幸被救,得以脱险。单于且鞮侯赞其气节,欲使其投降,苏武不从。匈奴无奈,将其投放至北海牧羊,并扬言“羝乳乃得归”。羝,公羊。公羊产奶生仔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因此一般认为这是单于因苏武拒降而故意刁难他以使其屈服之词。颜师古亦云:“牡羊也,羝不当产乳,故设此言,示绝其事。”若果真如此,苏武明知归汉无望,且北海坏境恶劣又兼孤独无依,那么在这种“九死一生”的情况下苏武为什么不吃公羊而非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羝乳乃得归”一句作何解释。
一、威武不屈、气节使然
文章着力表现苏武将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在胡地的崇高使命,为此他不惜两次自杀:一是缑王虞常等谋反失败,当苏武知道这事必当牵连自己时,害怕受到匈奴的侮辱,有负国家重托,因此“欲自杀”以避免受审,后被张胜、常惠制止;二是单于派卫律招降苏武,苏武为了不“屈节辱命”,便要“引佩刀自刺”。此事使得“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亦想趁机招降苏武,遂派卫律去做说客: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卫律本想说服苏武投降,岂知威逼不行,改用利诱,这一来更招致苏武的反感,使其由“武不动”“武不应”直接发展到“武骂律”,因此“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而卫律是怎么添油加醋禀告单于的,不得而知,只是单于这次动了大怒:“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从上可见单于“绝不饮食”只想以断粮的方法逼苏武投降,然而发现苏武在大窖中依然能够吃雪吃旃毛顽强地活下去,这更激起单于与之一较到底的决心,而苏武的斗争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一开始匈奴想通过审问去羞辱这位忠君爱国的汉朝使臣,他便千万百计求死以反抗;到后来匈奴希望通过恶劣的生存环境来摧垮他顽强的意志时,苏武便要想方设法活下去。若“羝乳乃得归”如上文所言是匈奴无意放还苏武,那么苏武在北海所要做的事就是活下去,活出汉朝使臣的尊严,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矢志不渝。
此外,从苏武和卫律的对话中亦可见端倪,面对卫律恬不知耻的劝降,苏武骂曰:“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从上可见苏武心中一直铭记自己的使命——为汉匈两国友好而来。他知道单于只是“益骄”,却并非想断了两国的友好往来,而是卫律从中作梗,使得汉匈关系恶劣到极点,好像卫律和苏武之间一直有不共戴天之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单于弟於靬王去世后,卫律“盗武牛羊”,使苏武再次回到“穷厄”的窘境。再反观《苏武传》原文:“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这句并没有写明“羝乳乃得归”到底是单于本人的原话,亦是作为传话筒的卫律故意添加之词?其目的是不是借单于之口击垮苏武最后的心理防线,使苏武彻底断了归汉的念头?但苏武深知,无论“羝乳乃得归”到底是谁说的,匈奴人想迫使其归顺的决心是一致的,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因饥寒冻馁而去吃这群象征着意志、节操、使命、尊严的羊呢?
二、牡牝分牧、任务使然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气节论”,其实苏武不吃羊还有更现实的一个原因:苏武去北海牧羊,并非是真要等到公羊生了小羊,这里的“羝乳”不是公羊产奶,而是公羊和母羊交配产仔。首先,从上文分析可见,单于且鞮侯并非真心要苏武生不如死,不过是苏武宁死不降,且鞮侯想挫其锐气罢了;其次,单于还想让苏武适应匈奴的生活方式,断了归汉的念想。这也反映了匈奴族的生产生活习惯——自食其力,无单身之人。此外据《续后汉书》所载,“(匈奴)男女皆自食其力,生长于兵,无单家而众以强”。因此,游牧民族的匈奴人,要想让苏武自食其力,其主要办法就是让其去北海牧羊,而去自然环境恶劣的北海之地,是因为苏武此时的重要身份——单身“戴罪”之人。因为“戴罪”,所以匈奴要让他饱受艰辛,击垮其不屈的意志,从而能够说服其诚心归顺;因为单身,他又是放牧种羊的最佳人选。所谓的“种羊”(即牡羊、公羊),要从当时的养羊技术说起。
西汉时期匈奴如何养羊,于今难以考证。然而明代的《夷俗记》中还是有关于蒙古人饲养牲畜的重要资料:“大抵马之驹、牛之犊、羊之羔每年一产。产于春月者为佳。羊有一年再产者,然秋羔多有倒损之患,故牧羊者每于春夏时以毡片裹羝羊之腹,防其与牝羊交接也。”可见为了保证羊羔产在春天且顺利存活,明代的蒙古人便人为控制生育,其实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办法控制生育:牡牝分牧。也就是说,平时将牡羊和牝羊分群放牧,在牝羊发情时,将牡羊放入牝羊群中交配。萧爱民在《“苏武牧羊”所反映的匈奴族养羊技术》一文中也谈及此事,并认为放牧种羊的人一般是单身汉或丧妻的老年人。放牧的地方多是离家很远的山区。
可见,匈奴人将苏武徙至北海放牧,并非是给他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而是希望将他作为专门放牧种羊的人,且苏武当时确是单身一人,又兼戴罪之身,是最佳人选。然而萧爱民的这一说法还有一大漏洞,因为《苏武传》中两次讲到苏武在北海的时间: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一、威武不屈、气节使然
文章着力表现苏武将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在胡地的崇高使命,为此他不惜两次自杀:一是缑王虞常等谋反失败,当苏武知道这事必当牵连自己时,害怕受到匈奴的侮辱,有负国家重托,因此“欲自杀”以避免受审,后被张胜、常惠制止;二是单于派卫律招降苏武,苏武为了不“屈节辱命”,便要“引佩刀自刺”。此事使得“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亦想趁机招降苏武,遂派卫律去做说客: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卫律本想说服苏武投降,岂知威逼不行,改用利诱,这一来更招致苏武的反感,使其由“武不动”“武不应”直接发展到“武骂律”,因此“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而卫律是怎么添油加醋禀告单于的,不得而知,只是单于这次动了大怒:“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从上可见单于“绝不饮食”只想以断粮的方法逼苏武投降,然而发现苏武在大窖中依然能够吃雪吃旃毛顽强地活下去,这更激起单于与之一较到底的决心,而苏武的斗争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一开始匈奴想通过审问去羞辱这位忠君爱国的汉朝使臣,他便千万百计求死以反抗;到后来匈奴希望通过恶劣的生存环境来摧垮他顽强的意志时,苏武便要想方设法活下去。若“羝乳乃得归”如上文所言是匈奴无意放还苏武,那么苏武在北海所要做的事就是活下去,活出汉朝使臣的尊严,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矢志不渝。
此外,从苏武和卫律的对话中亦可见端倪,面对卫律恬不知耻的劝降,苏武骂曰:“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从上可见苏武心中一直铭记自己的使命——为汉匈两国友好而来。他知道单于只是“益骄”,却并非想断了两国的友好往来,而是卫律从中作梗,使得汉匈关系恶劣到极点,好像卫律和苏武之间一直有不共戴天之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单于弟於靬王去世后,卫律“盗武牛羊”,使苏武再次回到“穷厄”的窘境。再反观《苏武传》原文:“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这句并没有写明“羝乳乃得归”到底是单于本人的原话,亦是作为传话筒的卫律故意添加之词?其目的是不是借单于之口击垮苏武最后的心理防线,使苏武彻底断了归汉的念头?但苏武深知,无论“羝乳乃得归”到底是谁说的,匈奴人想迫使其归顺的决心是一致的,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因饥寒冻馁而去吃这群象征着意志、节操、使命、尊严的羊呢?
二、牡牝分牧、任务使然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气节论”,其实苏武不吃羊还有更现实的一个原因:苏武去北海牧羊,并非是真要等到公羊生了小羊,这里的“羝乳”不是公羊产奶,而是公羊和母羊交配产仔。首先,从上文分析可见,单于且鞮侯并非真心要苏武生不如死,不过是苏武宁死不降,且鞮侯想挫其锐气罢了;其次,单于还想让苏武适应匈奴的生活方式,断了归汉的念想。这也反映了匈奴族的生产生活习惯——自食其力,无单身之人。此外据《续后汉书》所载,“(匈奴)男女皆自食其力,生长于兵,无单家而众以强”。因此,游牧民族的匈奴人,要想让苏武自食其力,其主要办法就是让其去北海牧羊,而去自然环境恶劣的北海之地,是因为苏武此时的重要身份——单身“戴罪”之人。因为“戴罪”,所以匈奴要让他饱受艰辛,击垮其不屈的意志,从而能够说服其诚心归顺;因为单身,他又是放牧种羊的最佳人选。所谓的“种羊”(即牡羊、公羊),要从当时的养羊技术说起。
西汉时期匈奴如何养羊,于今难以考证。然而明代的《夷俗记》中还是有关于蒙古人饲养牲畜的重要资料:“大抵马之驹、牛之犊、羊之羔每年一产。产于春月者为佳。羊有一年再产者,然秋羔多有倒损之患,故牧羊者每于春夏时以毡片裹羝羊之腹,防其与牝羊交接也。”可见为了保证羊羔产在春天且顺利存活,明代的蒙古人便人为控制生育,其实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办法控制生育:牡牝分牧。也就是说,平时将牡羊和牝羊分群放牧,在牝羊发情时,将牡羊放入牝羊群中交配。萧爱民在《“苏武牧羊”所反映的匈奴族养羊技术》一文中也谈及此事,并认为放牧种羊的人一般是单身汉或丧妻的老年人。放牧的地方多是离家很远的山区。
可见,匈奴人将苏武徙至北海放牧,并非是给他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而是希望将他作为专门放牧种羊的人,且苏武当时确是单身一人,又兼戴罪之身,是最佳人选。然而萧爱民的这一说法还有一大漏洞,因为《苏武传》中两次讲到苏武在北海的时间: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