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设计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培养模式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设计;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对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2-102-03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探索农业院校工科专业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对同类专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 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设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凸显,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加快转变,迫切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技和现代农业装备加快转变。农民生产、生活观念发生深刻改变,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强度较大的生产环节都迫切需要用机械替代人工,农民对机械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农业工程为背景,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农业工程型人才。
1.1 培养模式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模式,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3a校内学习和累计1a时间的在企业学习。其中,理论课程(包括相关课程实验、金工实习等)的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到企业学习则以各种实习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形式,如图1所示。
1.2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取向上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教育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能力系统化培养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见图2),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
2 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确立 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养成与构建的规律,注重培养过程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教与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构建的,值得认真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比较“重教轻学”,应该有所转变、有所突破。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实现产学合作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以受教育、长本领、做贡献、取报酬;让企业把接纳、指导、评价学生实习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企业及社会用人方认真积极地对毕业生进行评价,逐步建立“第三方”的认真严肃、科学透明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打通大学与企业间兼职、转岗的通道,使更多企业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工科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使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凡此种种,都是改革极为需要而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是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由综合部门牵头,制定鼓励企业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建立并落实企业实习的制度性安排,探索产学合作培养工程师教育模式。
2.2 为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具有工程背景的大学教师是培养“卓越农业工程师”的核心力量,是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工科类大学教师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和基本的工程师训练,并在科研和科技服务中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但这远不能满足“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科类大学教师还应立足“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积累从事工程科研和现场工程技術应用两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关的入职资格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历、专业等因素,更需要重视“准卓越农业工程师大学教师”们的内在能力与素养,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资格标准,为新时期培养“卓越农业工程师”提供师资保障。
2.3 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培养卓越农业工程师提供实训基地。必需坚持产学研创四轮驱动,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才能实现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
3 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农业工程为背景,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农业工程型人才。
人才培养定位:实现4个转变,即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变面向行业甚至岗位的教育为面向新型工业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变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主要分为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3种。本科层次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硕士层次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或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具备设计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新工程项目的能力。博士层次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具备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尖端产品或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的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目标是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设施农业工程装备、农产品加工机械及相关机械装备生产、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机械与电子工程设计等工作的本科工程技术人才。 4 培养卓越农业工程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企业工作经历,优先聘请有工程系列和教师系列双证的教师担任理论课程主讲教师,保证每届学生有6~8门以上专业课由具备5a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实践课程教师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兼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担任。
4.1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他们尽快具备“双师型”素质 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科研课题研究,2a内累计时间至少要达到6个月以上。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边实践,边学习,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在教学和实践中努力培养“双师型”素质。
4.2 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培养和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 加强与企业、行业以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基地学习、实践,校、企、所合作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4.3 聘请企业具有“双师型”师资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 扩大“双师型”师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另外还可以通过专、兼职教师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相互间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加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优化。
4.4 建立工程教育“双导师”制 学校依托企业等单位形成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在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
5 结论
社会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安徽农业大学积极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和论证,采取多种措施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应用型、知识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實践将会证明,卓越农业工程师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能为学生自主构架知识结构和自我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2-4.
[2]彭易菲. CDIO教育理念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43-144.
[3]颜玲,肖小聪.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2):95-97.
[4]赵建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15-17.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2-102-03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探索农业院校工科专业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对同类专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 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设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凸显,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加快转变,迫切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技和现代农业装备加快转变。农民生产、生活观念发生深刻改变,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强度较大的生产环节都迫切需要用机械替代人工,农民对机械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农业工程为背景,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农业工程型人才。
1.1 培养模式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模式,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3a校内学习和累计1a时间的在企业学习。其中,理论课程(包括相关课程实验、金工实习等)的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到企业学习则以各种实习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形式,如图1所示。
1.2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取向上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教育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能力系统化培养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见图2),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
2 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确立 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养成与构建的规律,注重培养过程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需求,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教与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构建的,值得认真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比较“重教轻学”,应该有所转变、有所突破。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实现产学合作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以受教育、长本领、做贡献、取报酬;让企业把接纳、指导、评价学生实习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企业及社会用人方认真积极地对毕业生进行评价,逐步建立“第三方”的认真严肃、科学透明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打通大学与企业间兼职、转岗的通道,使更多企业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工科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使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凡此种种,都是改革极为需要而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是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由综合部门牵头,制定鼓励企业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建立并落实企业实习的制度性安排,探索产学合作培养工程师教育模式。
2.2 为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具有工程背景的大学教师是培养“卓越农业工程师”的核心力量,是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工科类大学教师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和基本的工程师训练,并在科研和科技服务中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但这远不能满足“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科类大学教师还应立足“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积累从事工程科研和现场工程技術应用两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关的入职资格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历、专业等因素,更需要重视“准卓越农业工程师大学教师”们的内在能力与素养,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资格标准,为新时期培养“卓越农业工程师”提供师资保障。
2.3 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培养卓越农业工程师提供实训基地。必需坚持产学研创四轮驱动,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才能实现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
3 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农业工程为背景,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农业工程型人才。
人才培养定位:实现4个转变,即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变面向行业甚至岗位的教育为面向新型工业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变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培养层次主要分为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3种。本科层次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硕士层次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或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具备设计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新工程项目的能力。博士层次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具备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尖端产品或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的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目标是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设施农业工程装备、农产品加工机械及相关机械装备生产、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机械与电子工程设计等工作的本科工程技术人才。 4 培养卓越农业工程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企业工作经历,优先聘请有工程系列和教师系列双证的教师担任理论课程主讲教师,保证每届学生有6~8门以上专业课由具备5a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实践课程教师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兼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担任。
4.1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他们尽快具备“双师型”素质 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科研课题研究,2a内累计时间至少要达到6个月以上。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边实践,边学习,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在教学和实践中努力培养“双师型”素质。
4.2 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培养和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 加强与企业、行业以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基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基地学习、实践,校、企、所合作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4.3 聘请企业具有“双师型”师资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 扩大“双师型”师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另外还可以通过专、兼职教师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相互间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加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优化。
4.4 建立工程教育“双导师”制 学校依托企业等单位形成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在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
5 结论
社会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安徽农业大学积极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和论证,采取多种措施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应用型、知识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實践将会证明,卓越农业工程师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能为学生自主构架知识结构和自我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3):2-4.
[2]彭易菲. CDIO教育理念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43-144.
[3]颜玲,肖小聪.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2):95-97.
[4]赵建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15-17.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