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时代”各种微媒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加之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的缺失,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是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高校要以媒介素养教育为抓手,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及使用微媒体信息,帮助大学生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同时借助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媒介素养教育更好第普及和发展。
关键词:媒介素养; 微时代;思想政治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众多微媒体已深深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代”已悄然来临。大学生对微媒体的使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之能够正确地使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微时代的到来,各种微媒体的使用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通过改变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等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大学生群体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不足,对微媒体过度依赖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想观念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社会认知偏差,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等。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选择、理解、运用和批判媒介信息,正确、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使大学生真正从媒介中获得益处,促进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在对安徽省几所高校大学生微媒体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媒体存在批判能力较弱、娱乐休闲倾向明显、使用技能较低、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这种媒介素养的缺失,会使大学生在面对微媒体信息的强烈冲击时,失去自我控制力,对媒介过度依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偏离人生重心,严重危害大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微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必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点。如何在充分利用微媒体丰富资源的同时,有效地规范和引导校园中各种媒介影响力的发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媒介素养一次最初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1933)在《文化与环境: 培养批判的意识》中首次对媒介素养进行了阐述,其后在西方诸多国家推行。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媒介素养的发展已经开始普及,欧美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并结合本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一些本土化创新,使得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得到实效性推广。而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则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步和发展都较为落后。虽有一些学者开始了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但大多也仅限于对国外理论、思想、方法等的介绍。
现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也都零星的设有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有些高校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性地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但在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课程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则理所应当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中所倡导的方法论,能够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参差不齐的媒介信息。其次,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中的实践论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育,可以对由传播媒介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加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
四、微时代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课堂教学,加強理论探索
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课程体系,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专门的章节介绍媒介素养,到逐步地将媒介素养的内容剥离出来,开设独立、系统的课程,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供全校各个专业的同学学习。同时,还要加强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使课堂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营造教育环境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一些传媒类院校以外,大多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想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高校可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培训的方式,对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将媒介素养纳入到教学考核指标;同时也要重视其他专业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将媒介素养教育充分融入到各类学科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曹勇. 高校媒介素养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J].传媒观察,2015(4).
[2]聂竹明. 论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东南传媒,2010(7).
[基金项目]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党建与思政专项“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研究”(2016S2007).
关键词:媒介素养; 微时代;思想政治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众多微媒体已深深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代”已悄然来临。大学生对微媒体的使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之能够正确地使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基础上,探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微时代的到来,各种微媒体的使用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通过改变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等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大学生群体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不足,对微媒体过度依赖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想观念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社会认知偏差,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等。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选择、理解、运用和批判媒介信息,正确、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使大学生真正从媒介中获得益处,促进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在对安徽省几所高校大学生微媒体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媒体存在批判能力较弱、娱乐休闲倾向明显、使用技能较低、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这种媒介素养的缺失,会使大学生在面对微媒体信息的强烈冲击时,失去自我控制力,对媒介过度依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偏离人生重心,严重危害大学生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微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必然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点。如何在充分利用微媒体丰富资源的同时,有效地规范和引导校园中各种媒介影响力的发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课题,也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媒介素养一次最初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1933)在《文化与环境: 培养批判的意识》中首次对媒介素养进行了阐述,其后在西方诸多国家推行。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媒介素养的发展已经开始普及,欧美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并结合本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一些本土化创新,使得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得到实效性推广。而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则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步和发展都较为落后。虽有一些学者开始了对媒介素养的关注和研究,但大多也仅限于对国外理论、思想、方法等的介绍。
现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也都零星的设有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有些高校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性地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但在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课程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则理所应当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中所倡导的方法论,能够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参差不齐的媒介信息。其次,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中的实践论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育,可以对由传播媒介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加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
四、微时代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课堂教学,加強理论探索
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课程体系,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专门的章节介绍媒介素养,到逐步地将媒介素养的内容剥离出来,开设独立、系统的课程,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供全校各个专业的同学学习。同时,还要加强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使课堂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营造教育环境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一些传媒类院校以外,大多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想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高校可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培训的方式,对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将媒介素养纳入到教学考核指标;同时也要重视其他专业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将媒介素养教育充分融入到各类学科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曹勇. 高校媒介素养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J].传媒观察,2015(4).
[2]聂竹明. 论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东南传媒,2010(7).
[基金项目]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党建与思政专项“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研究”(2016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