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刚接受化学启蒙的初中学生来说,实验观察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往往跨度很大,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而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探索了解概念或规律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做不仅扩大了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事物,从而学会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演示 观察 探索 因势利导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其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形成化学概念,认识化学规律,而且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我们在初中三年级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法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对于刚接受化学启蒙的初中学生来说,实验观察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要让学生明白,漫不经心地“看”,不等于观察,观察应是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过程。
例如,对‘镁带的燃烧”一实验,笔者曾做过如下对比,教师不加任何说明就动手做实验,耀眼的白光,把学生全都吸引住了,他们象看焰火一样的欣喜若狂,但实验过后询问他们“观察到什么”时,绝大多数人仅回答出“耀眼的白光”而已,若在深问一下“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时,就没人回答的出了。可见教师若不注意引导,实验就成了“看热闹”,学生只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明化学实验应该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即观察的目的、顺序及内容。
如“镁带燃烧”实验,其目的是研究化学变化的特征,应注意从颜色、光泽、状态等方面观察镁带和生成物的区别,观察的顺序一般是反映前―反映中―反映后,通过讲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定向观察的轨道上。
这时教师再重做一遍实验,所有的学生都十分主动地观察,实验完毕后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出,反映前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镁条,燃烧过程中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反应后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由此再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把握现象的本质,自然而然地会得出化学变化的特征。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观察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自觉地进行“思维性观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的提高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策划,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随着教学的深人,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教师可适当地对某些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和策划实验创造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对于初中生,可以先从简单的实验入手。
如讲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用天平称星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天平指针的偏移,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难以观察清楚,另外空气的流动也能引起天平的偏移,使实验难以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足?
2、证叫“氢气比空气轻”的演示实验是如何做的?
3、能否根据同样的原理设计一实验证明“空气比二氧化碳轻”?等,此时学生思想很活跃,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在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吹满空气的小气球,小气球沉人杯底然后往烧杯中通人二氧化碳气体,气球很快上浮。改进后的实验直观、有趣、醒目、又能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学生感受很深。
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往往跨度很大,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而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探索了解概念或規律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除了完成教科书上所规定的两个演示实验外,又补充了一个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一锥形瓶内装上少量稀硫酸,然后在其一侧内壁小心地贴上一小片镁带,塞好塞子进行称量,天平平衡后暂时不动珐码。取下锥形瓶倾斜让稀硫酸浸到镁带,立即看到镁带表面有许多小气泡产生,这说明瓶内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M g + H2SO4 =MgsO4 + H2↑),迅速将锥型瓶放回托盘上.观察天平依然平衡。实验后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物各是什么?其中什么物质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综合、抽象概括,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样引导学生沿着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道路走,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为了进一步深人的理解该定律,可将实验拓展。设想改变实验中的某一条件,然后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变化:如改变密闭条件,让学生将锥型瓶塞子打开,又听“嗤”的一声瓶内部分气体逸出,重新塞好塞子,放回原托盘,观察天平已不再平衡了。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强调的两个“质量总和”理解得更深刻了。
有了这种感性认识,在重温教科书上提到的“波义耳实验”和“HgO受热分解实验”等结论是否正确时,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做不仅扩大了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事物,从而学会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几年来,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我们注意指导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做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演示 观察 探索 因势利导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其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形成化学概念,认识化学规律,而且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我们在初中三年级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法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对于刚接受化学启蒙的初中学生来说,实验观察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启迪。要让学生明白,漫不经心地“看”,不等于观察,观察应是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过程。
例如,对‘镁带的燃烧”一实验,笔者曾做过如下对比,教师不加任何说明就动手做实验,耀眼的白光,把学生全都吸引住了,他们象看焰火一样的欣喜若狂,但实验过后询问他们“观察到什么”时,绝大多数人仅回答出“耀眼的白光”而已,若在深问一下“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得到什么结论”时,就没人回答的出了。可见教师若不注意引导,实验就成了“看热闹”,学生只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明化学实验应该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即观察的目的、顺序及内容。
如“镁带燃烧”实验,其目的是研究化学变化的特征,应注意从颜色、光泽、状态等方面观察镁带和生成物的区别,观察的顺序一般是反映前―反映中―反映后,通过讲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定向观察的轨道上。
这时教师再重做一遍实验,所有的学生都十分主动地观察,实验完毕后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出,反映前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镁条,燃烧过程中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反应后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由此再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把握现象的本质,自然而然地会得出化学变化的特征。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观察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自觉地进行“思维性观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的提高了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策划,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随着教学的深人,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后,教师可适当地对某些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增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和策划实验创造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对于初中生,可以先从简单的实验入手。
如讲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用天平称星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天平指针的偏移,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难以观察清楚,另外空气的流动也能引起天平的偏移,使实验难以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足?
2、证叫“氢气比空气轻”的演示实验是如何做的?
3、能否根据同样的原理设计一实验证明“空气比二氧化碳轻”?等,此时学生思想很活跃,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在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吹满空气的小气球,小气球沉人杯底然后往烧杯中通人二氧化碳气体,气球很快上浮。改进后的实验直观、有趣、醒目、又能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学生感受很深。
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往往跨度很大,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而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探索了解概念或規律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除了完成教科书上所规定的两个演示实验外,又补充了一个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一锥形瓶内装上少量稀硫酸,然后在其一侧内壁小心地贴上一小片镁带,塞好塞子进行称量,天平平衡后暂时不动珐码。取下锥形瓶倾斜让稀硫酸浸到镁带,立即看到镁带表面有许多小气泡产生,这说明瓶内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M g + H2SO4 =MgsO4 + H2↑),迅速将锥型瓶放回托盘上.观察天平依然平衡。实验后教师启发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物各是什么?其中什么物质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综合、抽象概括,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样引导学生沿着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道路走,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为了进一步深人的理解该定律,可将实验拓展。设想改变实验中的某一条件,然后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变化:如改变密闭条件,让学生将锥型瓶塞子打开,又听“嗤”的一声瓶内部分气体逸出,重新塞好塞子,放回原托盘,观察天平已不再平衡了。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强调的两个“质量总和”理解得更深刻了。
有了这种感性认识,在重温教科书上提到的“波义耳实验”和“HgO受热分解实验”等结论是否正确时,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做不仅扩大了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事物,从而学会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几年来,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我们注意指导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做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