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与验证液体的表面张力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xia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山东 泗水273200)
  
  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其产生的原因和力的方向,中学教材进行了分析.但总感觉太简单,讲解起来感觉意犹未尽,为此浅析一下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并提供几个简单的实验来进行验证.
  1液体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液体的表面具有一种不同于液体内部的特殊结构,导致液体表面内相邻液面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张力.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引起了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气体栓塞现象、弯曲液面内外出现压强差等现象.而表面张力本质上是分子力的一种表现,它发生在液体与气体接触的界面处,即通常所说的液体的表面上.如图1所示,在液体内部分子与分子之间几乎是紧挨着的,分子间经常保持在平衡间距r0左右,稍大于r0就表现为相互吸引,稍小于r0就表现为相互排斥,这样,液体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和旋转,而不能像气体分子那样可以无限扩散;在液体的表面内的分子,由于显著地受到液体内侧分子的引力,因受力不均匀,而有一部分分子会被拉入液体内,还有一部分速度较大的分子很容易冲出液面成为汽分子,而使得液面内的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分布稀疏,使得液体表面内分子间距r>r0,因此,液体表面内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显现出引力的效果.如果在液体表面内任意画一条直线AB,如图2所示,则在这条线的两侧,相邻两部分液面之间也存在相互的拉力F1、F2,两力方向与直线AB垂直并与该处液面相切,这就是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表面张力使得液面层具有收缩的趋势.我们有时把表面张力与橡皮膜的张力进行类比,但是,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橡皮膜的张力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橡皮膜的分子间距会随着橡皮膜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而液体的表面张力却不受面积变化的影响,当液体表面增大时,液体内部分子会自动补充到液体表面来维持液体表面内分子间距不变.
  液体表面张力并非一成不变的,通常液体的表面张力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还与相邻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表面张力还与杂质有关,加入杂质可促使液体表面张力增大或减小,另外,不同液体表面张力不同,一般地易挥发的液体表面张力较小.
  通常把液面与固体周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拉力也称之为表面张力.因为这种力在数值上跟粘附在固体周界上的液体表面与相邻液面之间的内力是相等的.
  2液体表面张力的实验验证
  下面通过几个小实验来验证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及其方向的特点:
  实验1用铁丝制成圆形框.把洗洁精用水稀释,溶液的温度保持接近于室温或低于室温.把一根红色棉线(易于观察)的两端系在圆形框上,不要让棉线过紧,要使它处于略为松弛的状态.然后将圆形框浸入溶液里,再拿出来时环上就留下了一个双表面溶液薄膜.这时薄膜上的棉线仍是松弛的.用针刺破棉线某一侧的薄膜,则另一侧薄膜的表面张力作用于棉线,使之拉紧成圆弧状,而膜成月牙形.
  实验2把一个红色棉线圈系在圆形框上,使环上布满溶液薄膜,这时膜上的棉线圈仍是松弛的.用针刺破棉线圈里的薄膜,表面张力使棉线圈拉紧成了圆形.
  实验3用1 mm的铁丝制成长约5 cm、宽约5 cm的门形框.手柄与框不在同一平面内,在其开口端再装一个可以滑动的铁丝直边,在直边的中部系一根棉线,如图3所示.将该方框浸入溶液中,拿出后形成矩形溶液薄膜.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液膜带动滑动边向里收缩.如果框水平,直边会滑动很快,可适当倾斜.用手牵动直边上的棉线施加外力F外,就会看到矩形液膜不再缩小,当外力F外与表面张力F平衡时,液膜面积不再改变.此实验还可以说明表面能的变化,若外力F外克服表面张力F做功,液膜面积变大,表面能增加,若表面张力F做正功,液膜面积变小,表面能减少.
  实验4将体积比约为3∶1的酒精与水混合后倒入一只矩形透明容器中,然后用滴管靠近酒精水溶液表面,滴入几滴机油.若油滴浮于液面,可适当地在溶液中再加入少许酒精;若油滴已经沉入杯底,再加入少许水,直到油滴悬浮于混合液中,并成球形,如图4所示.
  以上几个实验说明表面张力使薄膜面积趋于最小,方向垂直于任一周界线且与液面相切.
  
  当场完成两个实验,采取求重力加速度g值的方法来验证.实验一演示物体下落,提供下落高度3 m,对应的时间0.8 s.实验二现场提供自由落体运动全过程的两次不同频率的频闪照片,形成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形象认识.
  2.3教学启示
  教学过程中,Lewin教授对课堂进行了用心设计,知识过渡自然流畅,而且理论推导、类比迁移也严谨细腻,随身所带的实验器材,也使得课堂上精彩不断.
  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论研究是枯燥的,但是本文所提的两种反常规分析法却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介绍MIT的信念一样,那就是创新,唯有创新的课程才能造就创新的人才.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山东省青岛二中分校山东 青岛266033)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有一个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设计的想法很好:每次用相同规格、不同数量的橡筋弹射同一辆小车,利用“橡筋变力做功倍增”法,巧妙地避开功的具体测量,以1 W、2 W、3 W、…找出与之对应的速度v或v2…vn的关系.  相信凡是按教材的设计做过这个实验的老师,都对这个实验有些头疼——这个实验设计虽新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浙江省淳安县汾口中学浙江 淳安311700)    实验是物理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锤炼学生物理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环顾当前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深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提升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演示实验有着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直观等优点,但是如果仅仅是教师完成演示让学生看一下实验结论,显然
(1.贵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2.贵州师范学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贵州 贵阳550001)    1引言  自感现象传统实验方法的装置如图1所示,图1(a)中电感线圈L与灯泡D1串联,电阻R的阻值与电感线圈L的直流电阻相等,当开关S接通时可以看到灯泡D1延迟发光;在图1(b)中,当S断开时,可以看到灯泡D闪亮一下.也有的仪器中使用发光二极管或电流表观察发光或电流的情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江苏 徐州221006)    在物理学中, 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与功有关的功能原理更是力学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内容.功和能一样是物理学中极其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能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力学时正确理解功的涵义对整个物理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关于功的定义的表述,在力学教材中通常都是在物体受恒力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引入的.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本上功的定义叙述
(郑州外国语学校河南 郑州450001)    真空中两个等量异(同)种点电荷的连线及中垂线上场强或电势的变化规律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这类“双电荷”问题体现了叠加、对称与极限思维,学生看起来似曾熟悉,但往往较难做出正确解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这类“双电荷”电场的特点与规律.本文就来探讨真空中等量双电荷连线及中垂线上场强与电势的变化规律.  1等量异种双电荷的连线及中垂线上场强与电势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