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17例

来源 :介入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ncha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条联合门静脉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疗的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均行经皮穿刺门静脉内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术.每例患者植入粒子数量10~45粒,粒子活度0.8 mCi/粒,处方剂量100~120 Gy.植入血管支架数量1~2枚.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门脉压力改善情况、累计生存率和支架通畅性.结果 1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例术后并发穿刺道出血,1例支架未开通(门脉开通率94.1%).门脉支架植入前患者平均门脉压力为(35.0±3.0)cmH2O(1 cmH2O=0.098 kPa),支架植入后平均门脉压力为(27.2±5.4)cmH2O,平均下降(7.8±4.3)cmH2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例患者获得随访(2~16个月),4例患者目前生存,其中2例生存时间已超过1年.11例死亡(肝功能衰竭7例,多发转移1例,肝癌结节破裂出血1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2例),其中1例最长生存14个月.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09.23±38.38)d(95%CI,134.00~284.46),中位生存时间为(145±19.1)d(95%CI,107.42~182.58).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3%、26.7%和20.0%.支架平均通畅时间为(246.87±59.52)d(95%CI,130.21~363.53).随访期内有9例患者行TACE治疗(共行19例次).结论 125I粒子条联合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安全可行,能降低门脉压力,恢复部分肝脏血流灌注,扩大肝动脉化疗栓塞适应证,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其他文献
18世纪英国主导的印度迈索尔檀香木入华,既是此前亚洲内部檀香文化传播与物质流动的产物,也是近代英国殖民扩张中全球与地方资源博弈的重要案例.双方的资源争夺促使檀香木被
在晚明江南地区,士人因着治生的需要,主动参与手工造物活动,知识社会化和技术科学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儒匠群体,而从“技术科学化”的角度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等因素对接受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患者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术(射频消融或冷冻球
20世纪美国的“猴子审判案”和“平等对待”法案引起了创世论和进化论的世纪之争,但这不过是历史上科学与宗教三次历史性碰撞的缩影.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力学运动定律和达
彩票悖论是一个重要的归纳悖论,关乎知识与信念的确证,动摇了我们一直赖以信任的高概率接受原则、一致性原则、合取闭合原则等哲学原则,在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信念主体习
针对当前疫情可能长期客观存在的严峻形势,运用建筑科技赋能医院“平”“战”转换理念,侧重“平战结合”角度,从空间分区、空气净化方式选择、人员动线划分、信息系统前瞻性设计四个方面,探讨介入手术室建筑布局设计、使用及常态化管理。呼吁国家层面权威机构尽快出台介入手术室相关建筑设计规范与管理标准,以利实现平时高效运用,战时迅速应急启用,为未来介入手术室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目的 评价限流支架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难治性肝性脑病(HE)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TIPS术后确诊为难治性HE患
抽象结构如何表征具体目标对象,是当今科学表征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范·弗拉森把该问题表述为理论模型如何与现象相联系,并引入数据模型来协调二者的关系,提出理论模型由于与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在孕中晚期完全型前置胎盘患者引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8例孕中晚期完全型胎盘前置状态需终止妊娠患者完整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其中38例接受UAE术后引产(研究组),30例直接引产(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引产期出血量、引产时间、引产失败、剖宫取胎及相关并发症差异。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围引产期出血量[(411.58±151.83)mL对(522.00±265.31)m L,t=2.159,P=0.03
20世纪60年代"全球史""跨国史"兴起,史学家逐渐将研究视野投向非国家行为个体.就中国近现代史基督教研究而言,来华学习语言、建立传教站、传播基督教,不断适应中国的宗教与文化,与中国社会互动,是"跨国个体"的典型代表.传教士的经历与记忆既是连接中西的纽带,也是传教士属国与中国的共有记忆,是"共有历史"研究的基础.文章以"共有记忆"为视角对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古约翰(Jonathan Goforth)遭遇义和团运动、与冯玉祥关系的建立及疏离、东北传教等个人经历进行梳理,讨论其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互动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