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结合“课程是活动,是经验,教师是‘主持人’,是‘沟通者’”的课程改革新思想,我在《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设计,主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体验成功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与合作能力等。
一、在创设问题、激发兴趣上
教材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我把教材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如为了让学生认识民间美术的种类,我设计了这道问题:查找民间美术作品的图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他们的课件,有图片及文字,教师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
二、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因为分组学习中有一个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在让学生选择项目的时候提供了一个范围,便于学生实践:风筝、剪纸、刺绣、地方组(惠民不倒娃)四个组。让课堂形成一种互相竞争又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营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在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点上
“民间美术作品色彩的艳丽、均衡的构图、生动的造型……”我们知道每件民间作品都有它的美点,有的侧重于历史故事;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材料肌理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内容的寓意;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对课本民间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哪些点到为止,要做到心中有数。但是无论哪种教材,其内容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老师不仅要有能力指出每件作品的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对作品分析切忌千篇一律,面面俱到。
四、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
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并且都用简练生动的词语概述,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想一想。在课前老师根据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关键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的寓意有哪些等。
(2)查一查。学生为了分析、思考这些问题,要收集有关书面材料进行社会调查,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主题网站,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摸一摸。在课堂上,学生们带来了中国结、刺绣、玩具布老虎、年画、剪纸、不倒娃、风筝等中国民间艺术品。各小组轮流拿着欣赏,这种形式比以前用图片、录像等方式展示更有直观性、参与性,信息量更广了,学生也更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可以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4)做一做。民间艺人的传授,甚至家长手把手的教,都是学生学习民间美术制作的有效途径。制作前,教师针对学生查找的制作方法进行重点指导,及时帮助在制作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让学生相互帮助,引导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要求每组都制作2~3件作品。
(5)听一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如有个同学带来了一幅年画,他只认为这件作品很好看,但对年画这一民间作品所代表的寓意不清楚。教师这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如《喜庆有余》中用谐音的鱼来表示对生活富裕的祝福;还有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牡丹来祈求富贵平安;用蝙蝠、鹿、鹤来表示福、禄、寿。
五、在增强学生信心上
在课上,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会产生各种不同看法和评价。由于学生受经验、认识能力所限,有些评价也许幼稚、肤浅或不全面,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不要过高期望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是准确无误的。特别是在对待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应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 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2] 王向峰著.艺术美学论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
一、在创设问题、激发兴趣上
教材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我把教材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如为了让学生认识民间美术的种类,我设计了这道问题:查找民间美术作品的图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他们的课件,有图片及文字,教师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
二、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因为分组学习中有一个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在让学生选择项目的时候提供了一个范围,便于学生实践:风筝、剪纸、刺绣、地方组(惠民不倒娃)四个组。让课堂形成一种互相竞争又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营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在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点上
“民间美术作品色彩的艳丽、均衡的构图、生动的造型……”我们知道每件民间作品都有它的美点,有的侧重于历史故事;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材料肌理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内容的寓意;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对课本民间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哪些点到为止,要做到心中有数。但是无论哪种教材,其内容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老师不仅要有能力指出每件作品的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对作品分析切忌千篇一律,面面俱到。
四、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
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并且都用简练生动的词语概述,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想一想。在课前老师根据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关键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的寓意有哪些等。
(2)查一查。学生为了分析、思考这些问题,要收集有关书面材料进行社会调查,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主题网站,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摸一摸。在课堂上,学生们带来了中国结、刺绣、玩具布老虎、年画、剪纸、不倒娃、风筝等中国民间艺术品。各小组轮流拿着欣赏,这种形式比以前用图片、录像等方式展示更有直观性、参与性,信息量更广了,学生也更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可以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4)做一做。民间艺人的传授,甚至家长手把手的教,都是学生学习民间美术制作的有效途径。制作前,教师针对学生查找的制作方法进行重点指导,及时帮助在制作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让学生相互帮助,引导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要求每组都制作2~3件作品。
(5)听一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如有个同学带来了一幅年画,他只认为这件作品很好看,但对年画这一民间作品所代表的寓意不清楚。教师这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如《喜庆有余》中用谐音的鱼来表示对生活富裕的祝福;还有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牡丹来祈求富贵平安;用蝙蝠、鹿、鹤来表示福、禄、寿。
五、在增强学生信心上
在课上,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会产生各种不同看法和评价。由于学生受经验、认识能力所限,有些评价也许幼稚、肤浅或不全面,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不要过高期望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是准确无误的。特别是在对待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应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艺术形象,不要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 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2] 王向峰著.艺术美学论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