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er08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几种农作物之一,更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都会为我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有多种病虫害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在玉米的虫害当中,发生率最高而且危害也是最大的为玉米螟,因此本文从玉米螟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的角度展开了分析,希望对玉米的健康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特性
  1、 发生规律
  玉米螟的发生通常都和气候、天敌以及玉米品种等有关,因此从这些方面出发可以找到其发生的规律。玉米螟的发生频率一般为每年一次,而且会在9月下旬集中发生。最容易受玉米螟影响的部位有秸秆、根茬和穗轴,而幼虫在这些部位越冬之后的玉米螟幼虫会在6月份化蛹7月份开始繁殖,9月下旬时就会进入生长最旺盛的阶段,此时对玉米的危害也是最大的。玉米螟的发生和环境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常当环境温度处在20度和30度之间、湿度达到了60%以上时玉米螟的传播速度就会加快,其中温度的影响更为关键。玉米螟幼虫的生长以及发生代数都和温度有很大关系。另外玉米的品种和生长状况也决定了其是否会受到玉米螟的影响,如果玉米缺乏抗虫能力并且生长状态良好就会更容易受到玉米螟侵害,反之则不易受到影响。除上述发生规律以外,种植玉米过程中的布局虽然对玉米螟的发生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在种植玉米时混合其他农作物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2、 特性
  (1)形态
  玉米螟共有成虫、卵、幼虫、蛹4个生长阶段,每一个生长阶段的形态都不相同。首先是成虫,外观为黄褐色、中小型的蛾子,其中雌性体长在13毫米到15毫米之间,翅膀开度在28毫米到34毫米之间,丝状触角黄褐色的头部和胸部,淡黄色的翅膀。相较于雌性玉米螟,雄性玉米螟的体长相对较小,但颜色更深,通常都在13毫米到14毫米之间,体表有雌性玉米螟类似的波纹。其实是卵,玉米螟的卵呈扁椭圆形,并且通常都会由20粒到60粒聚集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卵块,颜色为白色,会随着逐渐生长而变黄。第三是幼虫,玉米螟只有5天的幼虫期,幼虫为乳白色半透明,长度在20毫米到30毫米之间,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背部存在三条暗褐色的纵线。最后是蛹,玉米螟的蛹为黄褐色或者红褐色的纺锤形虫蛹,长度通常都在15毫米到18毫米之间,其中雌性玉米螟的蛹比雄性与明更加肥大。
  (2)生活习性
  每年会发生两代的玉米螟,二代玉米螟幼虫会在玉米的秸秆、穗轴等部位越冬,越冬成功率在80%以上。成功越冬之后,会继续经历化蛹、产卵、成虫等生长阶段。一代玉米螟通常都出现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玉米螟的爆发阶段是在8月下旬到9月下旬,这个阶段对玉米的危害最为严重。玉米螟的习性是昼伏夜出,日落以后到午夜之前是玉米螟活动最为频繁的时间。玉米螟成虫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而且具有趋光性。成虫羽化的时间通常都在夜间,雄性会比雌性提前3天到5天羽化,而且在羽化结束之后会立即进行交尾,交尾之后的成虫在1到2天以内可以产卵,通常玉米螟都会选择生长状态良好的玉米植株产卵,若植株生长在潮湿和低洼地段也将成为玉米螟的选择对象,每只雌性玉米螟产出10~20之间的卵块,卵粒的数量一般在300到600之间。
  (3)危害
  和其它害虫相比玉米螟的危害方式有很大不同,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来自成虫和幼虫,其中幼虫危害玉米的花叶、折雄、折杆及雄穗等部位,幼虫在不同的生长时间其危害玉米的部位也不同。刚刚孵化的幼虫主要会危害玉米嫩叶,经过几天的生长之后玉米螟幼虫又会危害玉米的籽粒和雄穗,幼虫的危害会严重影响玉米对养分的吸收,而且会造成籽粒腐烂而导致减产。玉米螟的成虫主要危害部位为玉米的茎秆,会严重影响玉米运输营养的功能。
  二、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建立在玉米螟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比如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高压汞灭虫灯对玉米螟进行诱杀可以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而且相较于化学仿制物理防治让我更加简单,而且成本也更低,最重要的是不会影响自然环境,也不会降低玉米的品质。但物理防治无法灭杀全部的玉米螟,最大灭杀率为70%,而且必须要熟练使用灭虫灯,并且要合理布置灭虫灯才能够领物理防治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指的是在田间投放玉米螟的天敌,利用天敌灭杀玉米螟,也可以获得不错的防治效果。主要使用的玉米螟天敌有白僵菌和赤眼蜂,其中白僵菌的使用方式为在玉米的田间地头撒下菌粒,以达到灭杀玉米螟幼虫的目的。白僵菌主要在玉米的心叶处进行培养,在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措施中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据统计这种方式的最大灭杀率已经超过了70%。赤眼蜂对玉米螟也有着非常不错的灭杀效果,而且赤眼蜂还有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以及操作简单等优势,具体方式为在玉米螟初步化蛹階段时投放一次,经过一周左右后在投放第二次,具体投放数量可参考玉米种植面积。使用生物防治还要注意不能破坏生物链的平衡,可通过引进新物种的方式避免出现这一问题。
  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传统的防治玉米螟的方式,通常农名都会在当玉米收获结束以后使用作为燃料或者沤肥的方式处理秸秆,以达到节省秸秆处理成本的目的。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可重点应用带有玉米螟幼虫秸秆,这样对第二年玉米螟的发生率可发挥明显的控制效果。另外如果玉米螟较为严重,也可以使用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防治,但一定要注意农药的用量,否则会造成农药残留而降低玉米品质。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希望本次分析对广大玉米种植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从而为玉米的健康生长以及农民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110500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农业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康平县扶贫中心)方家镇农业区域站)
其他文献
一、常见猪疾病的预防措施  养殖业作为当下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生猪一直以来都是辽宁省养殖业的重要重点养殖项目,但自一八年猪瘟的大面积爆发,生猪养殖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而与此同时各种疾病的发生不仅提高了生猪的死亡率,更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而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疾病预防工作落实到实处是当下辽宁省基层产业机构的核心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其工作内容如
以有机醌类化合物柱[5]醌(pillar[5]quinone,P5Q)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探索了其储锂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5Q首圈放电容量达到了431 mAh·g^-1,显示出100%的活性位点
万州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边缘,属典型山地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地势优势。万州区农业用地资源丰富,不仅有近100万亩耕地,还有园地面积109平方公里、
选择10年生毛竹母竹进行采种,采用3种浸种方式(清水浸种、高锰酸钾消毒浸种、7号生根粉溶液浸种)处理种子,对比分析不同处理方式的种子育苗效果及造林效果。结果表明:在3种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深入人心。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有助于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对三农工作的推进也具有重要意义。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涪陵区蔺市镇依托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