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枥仍存万里心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id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指算来,我与王琼在文联这口大锅里吃饭,不觉30多年了。但隔行如隔山,他先后在美协、画院从事绘画创作,而我先后于作协、文联打杂,做“文字匠”,虽同住一个大院,经常见面,但交往不多,仅算认识而已。直到近10余年,退休赋闲后,因经常一道参加些老年活动,接触多了,对他方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尤其是他那种自强不息、不断开拓绘画领域的精神,令我感动,值得我学习!
  王琼祖籍江西,而他出生湖南,是地道的长沙人。据说他从小就酷爱画画,且矢志不移。19岁考入湖南文艺学院,毕业后即从军,但还是从事他热爱的专业,先于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任舞台美术设计,后到解放军某部任专业美术创作员。1973年他复员回到长沙,当时虽值文革动乱,但依旧没阻止他的艺术追求,先分到省工农兵文艺工作室抓创作。美协恢复后,即成了为数不多的专业画家。他的人生道路,可谓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王琼最初给我的印象:英俊、潇洒、谦和。他的专业是版画创作,其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六、第八届美展、中国版画百年大展,荣获过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美协、中国版协授予的“鲁迅版画奖”,堪称全国版画界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但对于版画,不知是过去宣传得不够,还是画种本身的原因,反正在中国百姓中知道的不多,影响很有限。故而王琼老来决心另辟蹊径,改画国画。
  中国人画中国画,似乎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其实不然,国画中流派纷纭,技法繁复,尤其在前人深厚的积淀上要有所突破,并非易事。好在他版画功底深厚,造型、构图不在话下,其技法过去也学习过水墨,问题是画什么?他考虑再三,决心从写实入手,先画鱼!一是画坛先师们早有榜样,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黄胄画驴,就是白石大师,他画的物象很多,而主要还是以画蟹画虾而闻名于世。二是王琼有自己的生活积累。他喜爱钓鱼,已是江湖垂钓多年的老渔翁,对各种鱼的形态和习性已烂熟于心,画起来会得心应手。
  但开初他并未张扬,只默默耕耘。
  直到2006年5月的一天,他突然找到我说,要送几条鱼给我尝尝鲜。我以为他鱼钓多了吃不完,谁知他从提袋里拿出的不是鱼,而是一幅画——《鲤鱼图》。画面五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金丝鲤,畅游在碧波荡漾的绿色水草之间,栩栩如生,鳞光闪闪,游似有声。我大吃一惊,他笑笑:“刚从河里钓的,怎么游到纸上来了!”真是士隔三日,当刮目相视!原来他已画了几十幅,并打开了局面,收藏者甚众,尤其企业老总和生意人,都想讨个吉利,“年年有余”,几乎人见人爱。手头这幅原来是广东一位老板定购的,拿给我看,是想请我帮他题首诗,点缀一下。我很激动,二话没说,当晚就在画上题了首七绝:
  波清草绿鲤含情,
  三两优游似有声。
  笔底玄机谁识得?
  龙门耻跳乐丹青。
  他看后很高兴,连连说:“好好好,增色不少!”而这时我又多一句嘴,说如果不写实,用水墨写意,可能效果更好,韵味更佳。因我总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一句话,“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王琼当时没有表态,似乎没有听进去。我不好再多言了,因苏东坡也有画论,“所贵画者,为其似也”,意思是贵在逼真,越像越好。可见见仁见智,古来如此。
  我满以为王琼当“鱼贩子”会当到底了,没想到他越老越年轻,越老创新的欲望越强,又开拓了新的领域,由彩笔写实进而水墨写意,由画鱼进而画湖,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八百里的洞庭湖。
  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它不仅是渔米之乡,也是诗歌之乡,绘画之乡!作为湖南画家,选择它做为绘画主体,我认为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王琼当时已年近古稀,为什么还敢于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并非偶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省美协号召每个专业画家建立一两个自己的生活基地时,他选的就是洞庭湖。每次下到湖区,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几个月,与渔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几乎跑遍了洞庭周围的几个县,对湖区的山光水色、风土民情和渔民生活已有深入的体察和丰厚的积累,并画了不少生活速写。他早期的代表作《渔光曲》就是那时创作的,参与了全国第六届美展,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不过那是版画,不是水墨国画。王琼先生说:“其实,水墨画是水印木刻创作的必修课,在学校就学过,艺术是相通的。退休后,由于身体关系,木刻方面基本封刀了,便致力于水墨。只是我没机械地去模仿古人,而是想把传统笔墨技巧与现代审美思想融合在一起,运用水墨中的没骨画法,巧妙地表现洞庭水乡迷濛、氤氲的烟雨,和霭怡静的生活。因洞庭湖太美了,我想把它那一派勃勃生机返璞归真地表现出来。”
  有志者事竟成。不几年功夫,他的洞庭水墨系列又面世了,我读后深受震撼。他以水为智,以空为灵,以远为觉,把天人合一的天地精神和洞庭湖恬静之美,表现得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像《洞庭碧波天连水》的烟波浩淼、《洞庭福地渔米乡》的殷实富饶、《鸟的天堂》的和蔼、《洞庭春晓》的欢快,《洞庭仲春》的闲适、《鹭鸶鸣春》的天趣、《梦乡》的空濛、《水天一色》的深远……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已近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理想境界。难怪这个系列一面世,就被全国多种报刊、画册和网站所传播,在北京、广州、深圳、惠州、青岛、宁波、西安、兰州、长沙等大中城市被收藏者青睐,其中有五个城市的画廊还与他签订了洞庭系列的长期合同,并受到不少同道和名家的赞赏!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他的水墨还有版画的痕迹。王琼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艺术手段是多样的,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一个画家的作品应该合乎自己个性的表现,用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去驾驭自己的创作。”这是一个大家的眼光、大家的追求、大家的情怀!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我完全相信,王琼这样画下去,目前所拿出的洞庭水墨系列可能还只是个序幕,过不了几年,一定会达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般的磅礴境界。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曲湘建的画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过去的时代,这好像是这一代人的宿命。曲湘建的画并不是过去画的,大部分是现在画的,从表面上看,与过去没什么差别。现在画出过去的感觉,就是画出生命的记忆,家园的眷恋。他虽然没用什么现代艺术的手法,却分明使人感到一种现代人的精神与忧伤。  曲湘建的画有两个过去。一个过去是他的学习,他掌握了很好的油画技法,这是从油画的传统中习得的。曲湘建曾做过舞台布景,他对风景情有独钟,不知
期刊
散文兼具抒情、描写和议论等多种功能,其思想感情始终立足于写作主体的思考和感悟,浸润着主体的智慧和审美,是作家投射现实缩影、抒发家国情怀、记录哲理思辨和生活启发的文学场。自新文学时期周作人在《美文》一文中将散文划分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开始与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等并驾齐驱。相较于结构形式有明显区分特征的小说和诗歌而言,散文作为文学大观园中的“自由主义者”,是最容易入手同时又最难
期刊
曲湘建是当今画坛上最出众的油画家之一。他的才华从1980年代起至今,一直引人瞩目。多年来他的作品给我印象深刻,包括他的多幅女人体、肖像,以及许多速写、风景写生和创作稿子,其中2011年画的舞蹈老师;带红色耳坠的、窗前的和穿高跟鞋的女人体,还有2012年在临沂画的山泉、山溪和山风等都是油画中的精品。  曲湘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首先抓住视觉,让人信服那是真切的、中肯的、如实的叙述,同时亦诉诸心灵
期刊
近年来,余艳的“杨开慧系列”——包括长篇《杨开慧》和短篇《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以下简称《板仓绝唱》)《牺牲——杨开慧生命的最后20天》与《北国之春——毛泽东、杨开慧在北大》等纪实文学创作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其中《板仓绝唱》获(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奖;《牺牲》被《新华文摘》转载;在北京和长沙召开的作品研讨会上,该系列创作也受到文学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因而,它不但成为湖南近年文
期刊
编者按:2015年9月21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举行的“残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地的30多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大家从残雪作品的主题与人物、思想文化背景、小说艺术、文本解读、美学特征等角度,深入研讨了残雪的写作实践与文学价值;我们摘录了此次研讨会的部分论文观点和发言内容,透过这些吉光片羽的文字,相信读者会受到某种启发。  约翰·唐纳蒂契John Donat
期刊
1  回到蘑菇岭,是下午两点,天下着雨。张客看着檐下的雨线,地上打出来的雨坑,想起了离开村子那天,也是下着雨的。好象是那场雨,一下就下了二十五年了。不过那时候的雨,是狂风暴雨,如今这雨却显得绵长、温顺了。  门是虚掩着的,张客在门前站了一会,还是伸手推开了门。张客在天井的角落里站立了一会,缓过了神来,才走进厅里。大哥子鸣正在屋里看书,他抬起头来,张客就看到了那张脸,黝黑、浑圆、厚重,与离开时没有太
期刊
青年学者房伟,有着山东人最本色的“大汉”形象特征,举手投足之间也透露着朴实与儒雅,显现了齐鲁文化的精神熏陶。业内人士都知道房伟的足迹横跨批评与创作两界,集批评家、诗人和小说家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果,这在文坛是少见的。而正因为这种多重的身份,他的文学批评也具有了自己的显著特色。迄今为止,尚不到40岁的房伟已经出版了多部批评专著,包括《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世纪末文化转型中
期刊
黑格尔说:“史诗以叙事为职责,就须动用一件动作(情节)的过程为对象,而这一动作在它的情境和广泛的联系上,须使人认识到它是一件与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本身完整的世界密切相关的意义深远的事迹。”①从这个意义上说,2015年堪称湖南长篇小说创作的“史诗年”和“生活年”。随着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到来,革命历史再度以整体纪年方式楔入到当下后现代生活之中,以它的庄严和沉重,给我们轻逸的生活带来
期刊
湖南多丘陵、山地,土壤以红壤为主。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酷爱吃辣椒。辣椒是湖南人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湖南人的文化符号。出版社在丛书策划时,常常会冠名为“红辣椒”,我个人就曾策划过“红辣椒长篇儿童小说”丛书,也参与过“辣椒娃卡通丛书”的写作。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了整合本土儿童文学作家资源,打造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儿童文学精品,又以“红辣椒”来命名这套丛书,自是顺理成章。  辣椒对于湖南来说其实是典型的
期刊
1990年代后期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或者说愿意阅读文学的年青人,有几个没有爱上过王小波?也许中年之后会遗忘,会批判,会有所疑问,但是,在青春最为激荡,最容易被宏大话语制约,最容易被“理想”“时代”“梦想”之类的词语所鼓动的时候,读到王小波,那是怎样的一种震动、震惊,或豁然开朗?  那天真而蛮荒的想象力,举重若轻的反讽意味,性与政治的微妙辩证,它们组合成一种充满趣味和独特审美的文学语言,以最轻盈的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