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舞王背后的爱磅礴 养母重塑弃婴奇迹人生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绝不让孩子再被抛弃
  1995年立秋那天,家住黑龙江哈尔滨的赵丹在南岗客运站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她挤进去一看,地上有一个弃婴,婴儿的衣服里塞有一张字条,是医院的耳聋诊断书,背面写着,“因父母离异,孩子耳聋,无力抚养,恳请好心人收留”。大家都觉得这孩子虽然是个男孩,但是患有重度残疾,谁也不肯要。最后,赵丹把孩子抱回了家,给他取名为秋捡。当天下午,小秋捡就被送进了医院。只有八个月的他,被遗弃在外面的时间太久,连冻带饿就生了病。
  当时,赵丹已经结婚,还有一个三岁的女儿。他们家本来生活得还算宽裕,但为了给秋捡治耳病,赵丹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她顾不上家里的生意,更不用说照顾女儿了。最后,北京的专家告诉她,秋捡属于极重度耳聋,根本无法治愈,就连助听器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小秋捡耳聋的严重程度,大大超出了赵丹一家人的预期。
  为此,丈夫几次提出让赵丹把孩子送走,赵丹为难地看着怀里的这条小生命,如果自己再把他扔出去,他可能就真的活不成了。后来,丈夫下了最后通牒,让她在自己和秋捡之间二选一,赵丹痛苦地考虑了几个昼夜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1997年,她与丈夫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赵丹带着女儿和秋捡离开了原来曾经温暖的家。
  最初,赵丹和秋捡的交流是用最笨拙的手势。小秋捡渴了饿了,就会用小手使劲抓她的嘴巴,时间久了,她的嘴上被秋捡抓出一道道小口子。后来,经济条件捉襟见肘的赵丹只好到聋哑学校去蹭课,回来教秋捡说话,简单的一句话,每天重复上百遍,从没间断过。1998年的大年初一,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时,秋捡清晰地叫出了第一声“妈妈”,赵丹多日的辛劳付出,终于有了回音,她高兴得泪流满面……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赵丹需要外出工作,就把照顾秋捡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母亲。赵丹母亲当时开着一家幼儿园,需要照顾不少孩子,有时,她担心秋捡听不见容易有危险,就干脆把秋捡背在背上,再给孩子们做饭。可是,没过多久,园里的孩子都陆续地退学了。赵丹母亲一打听,原来,小秋捡因为不能开口说话,只能用手比划,其他孩子也有样学样,家长们都怕自家孩子说话会受到影响。
  赵丹母亲没办法,只好关了幼儿园,开了家馒头店,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蒸馒头,一直忙到深夜。那段时间,赵丹和母亲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又要赚钱,过得非常辛苦劳累。街坊邻居都劝母女俩放弃,“何苦呢,人家自己亲生的爹妈都不要了,你们非得把这个沉重包袱揽在自己身上……”赵丹却始终坚持,“我绝不让秋捡再被抛弃第二次!”就是这个朴实又高尚的念头,一直支撑着她们走过了20年。
  聋哑儿在无声世界舞出新人生
  虽然小秋捡听不到,但是他能感受到妈妈和姥姥对他胜过亲生孩子的爱。为了秋捡,赵丹放弃了太多,但是秋捡的懂事和聪明,总让她觉得快乐和值得。秋捡的零花钱从来舍不得花,他总是攒着,等家里需要买油盐酱醋了,付电费、煤气费的时候,他立马掏出钱来付账,这个小小的男子汉,一直在努力做着家里的顶梁柱。
  更让赵丹感到惊喜的是,这个没有听力的孩子,居然對舞蹈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开始的时候,秋捡喜欢跟着电视上的人一起扭跳,后来,他专门买了拉丁舞蹈的影碟,每天模仿练习。那段时间,秋捡对跳舞入了迷,走在路上都在跳,有一次撞到电线杆,把脸都给撞破了。赵丹看孩子对舞蹈这么痴迷,就把他送到了一个舞蹈专业学校。秋捡踩着内心默默记下的节奏,在舞蹈老师的点头、拍手或口型的提示,学习一个个舞蹈动作。开始时,他跟不上节奏,慢慢地,他找到了感觉,增添了信心。很快,秋捡就跳得比其他孩子都要好了。
  2008年,第三届“华侨杯”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在哈尔滨举行,赵丹鼓励秋捡报名参赛。参加比赛前,秋捡的搭档因病退出,秋捡只得和临时找来的新搭档重新练习,临比赛之前,他们仅由教练指导了十几分钟。最后,史秋捡一举获得了C组与D组的冠军,从此在国标舞界名声大噪,人称“舞王”。
  赵丹最喜欢擦拭儿子的那些奖杯,那不仅仅是孩子的光荣,更是她这个做妈妈的荣耀。随着秋捡的跳舞水平不断提高,赵丹的心里又喜又忧。她很想带孩子去北京学习深造,可是,目前培养秋捡的花费已经让她有点吃不消了,是该停下来喘口气,还是为了秋捡的舞蹈梦想继续加把劲呢?赵丹权衡再三,她决定卖掉哈尔滨的房子,带秋捡到北京学舞蹈。那天,秋捡跟着妈妈一起去银行,把卖房子的钱取回来的时候,他努力地发出只有妈妈能听懂的模糊的声音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挣钱给您买新房子,让您和姥姥过上好日子。”
  爱都是相互的,这些年来,妈妈对他的一切付出,秋捡心知肚明,他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这份超越了血缘的爱。赵丹有牙疼的毛病,有时她疼得厉害了,秋捡就会打开音乐,给妈妈跳个舞。赵丹看着儿子帅气的舞姿,就像吃了止疼药。
  别人的爱,可以大声说出来。秋捡对养母的爱,是用舞蹈跳出来的。
  七个人的全家福
  秋捡成功之后,陆续参加了《中国梦想秀》《向幸福出发》《舞出我人生》等知名电视节目,很多观众都被秋捡的舞姿打动,更为他们母子的感人故事而流泪。
  现在,秋捡是哈尔滨残疾人艺术团的台柱子,几乎每个舞蹈的男主角都是他。而且,他为人低调,跟同事们关系处得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懂事的秋捡攒了些积蓄,他瞒着妈妈和姥姥,给家里买了套新房子,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愿望。史秋捡并没有满足这些,他还有更伟大的梦想。他想拥有一家自己的舞蹈学校,成为一名舞蹈老师,专门教聋哑孩子跳舞。他想一辈子活在自己最爱的舞蹈里,更重要的是,他想把养母给他的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聋哑孩子。赵丹在照顾秋捡的生活和事业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她想开一家孤儿院,让更多被遗弃的孩子,能有爱、有家、获得更美好的新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秋捡的生母在观看电视节目时,认出了当年自己留下的那张字条,她犹豫再三后,通过电视台的编导联系上了秋捡。2017年9月17日这天,史秋捡找到生母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大家都很关注赵丹的反应,没想到善良的赵丹欣慰地说:“22年了,秋捡终于找到了他的亲妈。”她没有计较过去,也没有质疑秋捡生母找上门来的目的,“我们都是傻女人。你犯傻,遗弃了亲儿子;我犯傻,把你儿子捡回家当亲儿子养。”
  秋捡的生母说,是自己在带孩子看病途中把孩子放下的,她想着城里有钱人多,希望更好的家庭能收留他,给他治好病。在放弃秋检后,秋捡的亲生父母又生了一个男孩。这些年,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想到被遗弃的秋捡时,内心经历着怎样的悔恨和煎熬。秋捡的生母表示,能找到儿子就很知足了,“我只希望能尽到母亲的责任,不奢望会和秋捡一起生活,像亲戚一样走动我就满足了。”
  那天,秋捡和亲生父母、弟弟以及养母赵丹、姥姥和姐姐,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这被命运的奇迹联系在一起的七个人,每个人脸上都笑盈盈的……
  史秋捡,他虽然听不见声音,却能在无声的世界里翩翩起舞,舞蹈为他重塑了一个美丽的新人生。命运是公平的,它给了他一个残酷的生命起点,也给了他一个善良大爱的养母。他接受了这份爱,又在传递着它,以期有更多的人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编辑/刘洋
其他文献
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全职妈妈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大。来自湖北武汉的龚慧就是一位全职妈妈。她在送女儿上学的途中被车撞到。受伤住院。事后,她向肇事者追讨赔偿时,提出误工费的要求。却被对方以她无工作、无固定收入为由拒绝。那么。全职妈妈能否索赔误工费?龚慧一纸诉状将肇事者及其车辆保险公司告上法院。却没想到。这官司一打就是三年……  全职妈妈受伤索要误工费  2013年10月10日早上,龚慧像往常一样骑车送女儿
期刊
2017年7月13日。从1295个项目历经3个月层层选拔的16个重点项目。参与了第二届北京市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朱海仑创始的“作害”获得了三等奖。引发人们对作害的极大关注。“作害”是凭什么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呢?  不经意的孝心触发新想法  朱海仑常常告诉大家,她的“作害”新想法缘于一本书。  那是2017年春節,一直忙着图书出版印制的朱海仑带着礼物回家看望父母。对于礼物,母亲一个劲地夸赞
期刊
“袋鼠妈妈”介入儿子婚姻  2014年7月19日是星期六,早晨8点,贺忠与妻子叶璇还没起床。突然客厅传来钥匙拧防盗门的声音,叶璇慌忙推开丈夫:“快去看看,是不是小偷在撬门?”贺忠下床往客厅一望:“是我妈来了。”  叶璇惊讶地问:“她怎么有咱家钥匙?”“上星期我给她配了一把。”“没经我同意,你怎么擅自给外人配钥匙?”“外人”两个字刺伤了贺忠:“我妈生我养我,怎么就成了外人?”  贺忠1988年出生于
期刊
2017年11月初,谍战剧《天衣无缝》在浙江横店开拍,张凯丽与女儿应邀在剧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女儿正式进军演艺圈,为给女儿筑一道防火墙,张凯丽与她“约法三章”:“不准打着妈妈的名义搞特殊;禁止拍激情戏;不准挑剔拍戏环境……”张可盈笑着回答道:“别说‘约法三章’,就是‘约法十章’我也能做到。”看着落落大方自信阳光的女儿,张凯丽倍感欣慰。期待这对明星母女,给亿万观众带来更多的精彩!  明星妈妈甘做陪读
期刊
肇事小伙为承担责任被退婚  2014年11月25日一大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一对满心欢喜的青年男女同骑一辆摩托车,有说有笑地行驶在川东达州市金龙大道上。男子名叫马加民,女子是马加民的未婚妻田珍珍。两人前不久刚从广东打工回来,准备在元旦结婚。这天,他俩特地去市内一家婚纱摄影中心拍婚纱照。  当摩托车行至广电路口时,对面一个老人骑的摩托车直冲冲地向他们撞来,“砰”的一声,两辆车撞在一起,老人飞出5米远
期刊
风和日丽的天气,如果你在吉林松花江畔闲逛,就会被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吸引:草地上,硕大的滑翔伞摊开着,红艳耀眼,滑翔伞的一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全身户外装扮,精神矍铄。只见她动作娴熟地牵引伞绳,迎着风小步快跑,伞翼兜满风飘升在她身后,好像神奇的翅膀,她两腿收起,滑翔伞带着她像一只大鸟飘飘悠悠地飞向远处。聚拢而来的围观者赞叹不已:“这老太太,可真棒”。  这位老人叫李佳新,今年69岁,2008年,一次
期刊
母亲是其精神导师  琼·达领·霍特金斯的名字常常与“优雅”“贵族”联系在一起,让人很难想象,她是个在偏僻乡村长大的普通农家女孩。1927年,达领出生在悉尼,随后被母亲带回家乡——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叫做沃森湾的小村庄。这里宁静、保守,与世隔绝,她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直到母亲再婚时,她才从继父那获得了“达领”这个姓氏。  母亲教育她像淑女一样饮食文雅、身姿窈窕、举止得当。每到周末,她们会一起走到两公里
期刊
下班回来,看见楼下停着辆银色雅阁,就知道蒋梅来了。蒋梅是我老公的姐姐,因为嫁了某公司高管,在家赋闲8年。她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了一个精英儿子。刚刚7岁,就做了两道杠,说话义正词严,做派四平八稳,充满了晋升“五道杠”的潜质。  我一进门,就听见她和我妈在聊天,“你们家小昊都4岁了吧,再有两年就上学了。我们家宇鹏4岁的时候,英语就过三星,钢琴过了二级。现在啊,没证不行的,进不了名牌小学。”  妈妈在一
期刊
我认识一个杰出的女人,在纽约,她是她那一行里出类拔萃的人物。  有一个夜晚,她的小女儿抱住她说:“妈妈,我最喜欢你穿这件衣服。”当时她身上穿的是一件简单的睡袍。  当她穿着白色的工作服,她是一个极有效率的科学家;当她穿上晚礼服,她是宴会上受人尊敬的贵宾。但此刻,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安详地穿着一件旧睡袍,把自己圈在落地灯小小的光晕里。不去做智慧的驰骋、不去演讲给谁听、不去听别人演讲,没有头衔、没有
期刊
周末,家里极安静。先生去办公室加班,女儿在自己房间里看书。我端端正正坐在书案前抄书。这是近几年才喜欢上的事。一本蓝色软皮日记本,随身携带,随时打开。手机上临时读到的精彩词句段落,厚厚古典名著中的佳詞妙句,都是我摘记的对象。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小窗幽记》是枕畔书,在入睡前边读边记,感觉一天过得如此富足。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