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对提升高职美育价值的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q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是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確的审美观以及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历经朝代更迭与时代的变迁,中国陶艺一步步得到完善,始终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智慧的启迪。高职陶艺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娴熟的技艺,更要强化美育功能,以学明智,陶冶情操。文章主要探究如何挖掘陶艺课程的美育价值,完善美育路径,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陶艺课程;高职美育;美育价值
  注:本文系2019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陶艺课程对提升高职美育价值的研究”(FJJKCG19-321)研究成果。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陶瓷艺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美育可以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新时代美育要求下,探索陶艺课程的美育价值,将会有效地促进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端正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陶艺课程对高职生美育的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文化无时无刻不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创新精神。陶瓷以其精美的外形、精湛的技艺,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蕴藏着宝贵的美育价值。
  (一)陶艺美育完善高职生审美人格
  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不但能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还能促进人们对美和真理的追求。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通过事物的外在美和丰富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学生审美人格的完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艺术家们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理解用陶瓷的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使之与人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认识自我,感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因此,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就会被激发,从而努力学习,将陶瓷文化与精神进行内化,从而产生热爱美和创造美的情感,完善自己的审美人格,并有效提升专业素养。
  (二)陶艺美育激发高职生创新精神
  不断突破和创新的精神是民族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陶艺课程实践性极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在制作陶艺作品的每一道工序中,学生通过触觉、视觉接触陶艺作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孕育“新生命”,这种成就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不因困难而退却,在探索中不断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三)陶艺美育锤炼高职生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陶艺美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优秀陶艺工作者为使陶瓷作品达到“完美”,总是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陶艺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集中体现,艺术家在陶瓷的构思、揉捏、烧制等环节中都在追求着完美。高职的学生大多比较“随性”,缺乏严谨的钻研精神,而在陶艺的实践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趋于完美,就会向教师请教,主动去研究,学会从细节入手,在摸索中理解“完美”对于人、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进而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养成不怕困难,勤于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四)陶艺美育增强高职生文化自信
  陶瓷艺术是我国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古老艺术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内涵丰富,是世界文明史中的一颗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让人如痴如醉。它“记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这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与强盛的动力。陶艺课程通过教学将其内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内容展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文化的熏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陶艺课程提升美育的实效途径
  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形势,在新时代加强美育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应增强民族责任感,加强美育,提升社会主义核心素养。“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挖掘自然与生活中的艺术灵感,把握时代脉搏,吸收文化精华,既要做好创造性转化,也要加强创新性发展。
  (一)在陶艺文化中陶冶“美”的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他也曾表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组成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通过陶艺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是自身的使命,也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新时代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一些不良的新潮思想可能如恶草一般轻易地占据学生的心田,这正是因为学生的历史文化根基不牢,“三观”不正,没有正确的审美观所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陶艺文化,学习、研究我国陶艺文化的发展史、民族精神和审美观,使之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武装自己的头脑,以陶艺文化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力,健康成长。
  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历经历史长河的涤荡,其精美外形和工艺的精湛犹如珍珠一般愈发闪亮、夺目。商代有灰陶、白陶;春秋战国时期有印纹陶、原始青瓷、铝釉陶、暗纹陶;秦汉时期有青瓷、黑陶和秦兵马俑等。制作工艺的进步,无不证明了古人对美的执着追求。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到了三国时期,瓷器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美”既体现在陶瓷外观上,也体现在陶瓷给人类带来的精神享受上。唐朝的“唐三彩”、五代的“秘色瓷”、宋朝的“五大名瓷”、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明朝的“大龙缸”和“薄胎瓷”、清朝的“红釉”“素三彩”“珐琅彩”等等,这些无不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勇于突破和创新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时代在变迁,追溯陶瓷的发展史,瞻仰古人的风采和智慧,参悟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感受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这对于高职学生的审美教育大有裨益,可促使学生对民族文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的“美”的情操升华。   (二)在陶艺作品中领悟“美”的魅力
  一个懂美和爱美的人,其内心是温和的、博爱的,这些都直接反映在言谈举止之中。文学作品的美,不仅表现在它的艺术言语之上,更在于其无穷的意境。陶艺作品的美,不光是外表结构、颜色之美,更美于其内在的技艺、思想和精神。文学作品与陶艺作品都是“无言之美”,令人沉思,给人享受和启迪。而对于美的领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陶艺作品的分析与鉴赏,引导学生学会透过陶艺的外在美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赏析作品的内在美和精神,领悟美的魅力。
  新石器时期,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等作品古朴美尽显;闻名于世界的秦朝“兵马俑”,技艺精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其生产的青釉绳索纹罐,线条流畅、胎质细腻、工法精致,流露着端庄质朴之美;唐朝的白瓷执壶,胎质坚硬、线条流畅,其主要特征是“白如雪”,享有“美银类雪”的美誉;宋代哥窑的青釉葵瓣口盘,胎质厚重、滋润肥厚,给人以轻松灵动、恬静自然的美感;元代的青花瓷器,大气豪迈、亮丽精美,深刻的文化内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纵观各个朝代的陶艺精品,它们的美不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惊艳,更震撼了人们的灵魂,引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因此,在陶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徜徉于优秀艺术品的海洋中,与作品展开“对话”,親身感受和欣赏陶艺作品的美与内涵,学习古人的精神,充实自己的学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这是学生创造美的前提条件,是学生陶艺生涯发展的基础。
  (三)在陶艺考察中获得“美”的灵感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不管是满天的繁星、巍峨的山峦,抑或娇小的花朵、青翠的小草,都在用自己独特的美点缀着我们的生活,深入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艺术创作的灵感。大自然的美不是坐在教室就能感受得到的,需要我们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去看看蓝天、抚摸小草、闻闻花香、听听鸟鸣等等,这些感受不是简单就能获得的。陶艺教师应在艺术考察中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与自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这种感观直接的美无须思索,触目可及,且可内化于心,是学生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
  大自然的美是无私的,是博大的,她把美化为碧绿的山水,奉献给我们,同时她又把创造美的灵感传达给我们,只要留心,她一直都在引导我们,启发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伟大艺术家和文学家,都热爱大自然,都喜欢与大自然相处,既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又从其中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法国著名印象派绘画大师克劳德·莫奈指着天空、山川河流对求学的年轻人说:“你的老师在那里,向它们请教,听听它们的倾诉吧!”学习陶艺的学生只有用心向大自然请教,才能领略大自然美的奥妙,并从中培养欣赏艺术品的能力,并获得灵感。大自然中最不缺就是“美”,要善于挖掘并利用 ,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尤其重要,因此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不断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大自然,深刻体会大自然的美,并将这种纯粹、无私的美运用于陶艺创作中,这是学生走进陶艺殿堂的钥匙。
  (四)在陶艺实践中提高“美”的创造力
  理论离不开实践,“纸上谈兵”终究是可笑的。陶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在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对于美的感觉与鉴赏总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审美偏爱、表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是极具个性化的。陶艺的构思、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美术功底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陶艺创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和闪光点,循循善诱使其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的构思、瓷土搓揉、作品效果等以肯定,这既是对学生作品、能力的尊重,也是激发学生陶艺创作信心的有效途径。
  在教师的赞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转化成充沛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保护和表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是其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如果在教学中,学生很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有的学生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就会选择逃避,从而不愿意参与实践,就很难提高自身对于“美”的创造力。教师应接纳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独特的创意首先要给予肯定,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然后一起分析作品中的不足之处,与学生一起重新构思作品的创作,既让学生懂得要怎么做,同时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让学生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懂得将“美”融入陶艺作品创作之中。
  (五)在陶艺分享中获得“美”的升华
  陶艺美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注重思想交流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分享”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热门词语,在分享的过程中,人不仅可以获得思想的交流,还能促进情感的体验。陶艺作品的分享不应只是作品的外在“美”,还包括创作者的创作创意的设计过程、经验以及心得体会。这些经验和体会都是非常宝贵的,对创作者而言,是一次锻炼和成长,对于其他同行来说,则是可学习的经验。分享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提高陶艺教学的实效性。陶艺课程教学过程可设置互评环节,评价作品方案的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分享。要求学生讲述作品的名称、结构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美的意境,从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或者针对某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进而提高学生对美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陶艺的“美”得到升华。
  三、结语
  蔡元培说过“美育可以启智、陶情、健体”。美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最基本要素之一。美育强调“内化”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陶艺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凝重的历史烙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彰显中华民族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对美好生活执着追求的精神。高职院校陶艺课程的美育,可以有效促进心灵美与行为美的结合,促进技术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健康成长,也让陶艺的“美”得以发挥真正效用。
  参考文献:
  [1]那菊华.根植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高职美育教育[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6):48-50.
  [2]郭冰.高职院校美育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5):73-78.
  [3]张文娟,马骁骅.基于地域资源优势的高校陶艺课程教学探究[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1):78-81.
  [4]向瑾.如何提升高校陶艺教学实效性[J].西部学刊,2018(3):60-61.
  [5]宋宾.体验式教学法在陶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262-263.
  [6]马宏娟.习近平教育观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
  作者简介:
  陈丽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郑振雷,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艺术歌曲,是吸收西方艺术歌曲精髓及融合中华文化特色的一种独特音乐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中国艺术歌曲是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因此,文章以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应用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出中国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要点,希望以此全面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成效及质量。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高校;声乐教学;应用要点  基于发展历程层面分析,艺术歌曲起源于欧洲,大约在五四运动前
罗杰·狄金斯作为美国电影摄影的集大成者,已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等诸多大奖,其影像风格深沉精妙,体现在光影造型、色彩搭配、摄影运动三个方面,代表了当代好莱坞电影摄影的总体风格特征,对中国电影摄影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