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有效应用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hz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整合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将微课整合应用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乃至课后复习环节,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广泛参与性,促使良好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132-02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the integration of micro class and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learning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integrating micro lessons into pre class preparation,classroom teaching and even review after class,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improve the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good Chines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Micro class;Application countermeasures
  微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教育模式,微课的应用对突破现代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微课”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中的热门教育手段,成为了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有效途径。有人说: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之间有天然的契合性。而微课作为信息化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微课有效地整合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则有助于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现代小学语文教师要紧密结合微课的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等特点,不断优化语文学科的教育,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1.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微课,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立足教学目标,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教学视频。结合微课的内涵我们知道,微课具有显著的特点,如针对性较强;内容精炼短小;形式丰富多彩;因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因此其具有较强的视听功能,能够给予学习者较强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是现代教师改革创新教学课堂的有效手段。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的价值
  上述,我们分析了微课的特点。结合微课的特点,总结分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如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名教师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以及教学手段而言都有很高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具有启蒙性。小学语文教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课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具有较强视听功能的教育手段,将微课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应用微课,因微课具有较强的视听功能,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丰富多彩的微课上,取得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整堂课都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这种单一化的教学结构,难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微课整合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这种灵活化的视频教学模式,是教师优化语文教学结构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微课应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构建翻转学习课堂,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通过微课开展课前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除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微课,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微课应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环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优化语文教学结构,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3.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的有效性对策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科学整合微课,不断优化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1)整合微课,优化课前预习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习的过程中,预习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有效的预习,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等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具有关键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夯实其语文学习基础的有效途径。而在预习的过程中,为了改变过去学生语文学习具有盲目性的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微课的应用,优化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提高预习效果。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微课:一是针对于预习中的重点字词开展讲解。小学生文字理解能力有限,在预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重点的字词理解不清,或者一带而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文中的重点字词设计微课,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如在《柳树醒了》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文中的重点词“醒”、“雷”、“枝”、“软”等设计简短的微课,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跟着教师的微课读一读、写一写,深入理解文字含义,提高学习质量。二是对于文中一些重要的故事情节、事物景象等,教师也可以进行微课的设计,让学生对文中的情境、思想情感等有更加深入的认知,有效地降低学生语文阅读的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乡愁》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自主学习难以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师就可以将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信息以视频的形式予以呈现,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结合创作背景等就可以轻松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预习效果。   (2)整合微课,优化课堂教学
  微课应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之重点所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从两个环节入手:
  首先,课堂导入时应用微课。导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优化课堂导入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课堂导入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微课導入,富有吸引力的导入方式,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日月潭》一文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将日月潭的旅游宣传片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富有艺术性和感染性的导入形式,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刚刚视频里面的画面美吗?想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如果想知道,那就跟老师一起学习“日月潭”吧。类似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应用微课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学中也有很多重点和难点知识,如在阅读中重点字词的讲解、文本意境和情感的认知、重要的语法知识等,都需要教师强化讲解。而在这部分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微课,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对重点和难点环节,也可以紧密结合微课“针对性强、主题鲜明”等特点,借助微课各个击破,实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例如,在《长城》一课的教学中,文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和修辞手法,教师可以紧密结合文中修辞手法设计微课,让学生对“修辞”的认知更加深刻。在该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也可以结合介绍长城的短片,截取相关的片段,强化学生对长城的直观认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整合微课,优化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点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课后复习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因缺乏教师的指导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微课的可复制功能,将微课与学生共享,让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全面提高复习质量。此外,在学生课后复习尤其是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薄弱项,开展专题讲解。如大多数学生在语法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薄弱点,开展语法专题讲解,让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有专业化的语法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整合微课开展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奠定基础。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立足笔者自身的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了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及其有效性对策。
  参考文献
  [1]谢妮.微阅读微教学:浅析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外交流,2019.26(13):298
  [2]冯金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J].语文课内外,2019(10):194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利用滑步车开展户外游戏上,我们以滑步车为核心,结合中班幼儿的实践特点,设置了五个滑步车游戏项目,接着从环境的塑造以及实践的主导性满足着手,优先于灵活的形式开展,通过关联生活扩展实践,在家园有效互动中,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关键词:幼儿;滑步车;户外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049-02  【Abstract】In the
期刊
摘要:幼儿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时期儿童所接触的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美术教育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开展良好的美术教育对孩子提高创造性与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美术可以增加儿童的智慧,提高心灵视野,可以为幼儿展示一个崭新的世界。幼儿时期儿童的天赋最为完整,有待开发。因此,对幼儿开展美术教育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帮助儿童今后的学习
期刊
摘要:在幼儿教学中要基于课程游戏化理念,组织幼儿展开创意美术活动。观察生活细节,感受自然资源,了解传统艺术,调动多元感官。这些方式都能将游戏和创意美术活动融合在一起,能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创意美术;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072-02  【Abstract】In children's teachin
期刊
摘要:师幼互动在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活动中,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反映并保障阅读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互动主体关系不协调,差异性互动评价标准存在,欠缺良好的互动课堂环境,幼师个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是当前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倡要扮演好教与学的角色,采取多元互动评价标准,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丰富辅助授课手段,加强幼师培训。  关键词:学前教育;绘本;阅读;师幼互动  【中图
期刊
摘要:儿童在参与美术教育相关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采用自己的绘画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在绘画中表现出儿童自己的见解和主观想法,这就是所谓的自主性绘画,儿童在绘画中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创新,在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绘画氛围中进行想象,进而在享受绘画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审美情趣,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将会分析研究如何引导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快乐绘画和自由表现”。  关键词:幼儿美术;快乐
期刊
摘要:《童蒙须知》是一篇朱子文的文学经典作品,在幼儿习惯养成,以及幼儿启蒙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童蒙须知》中收录了诸多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作品,从穿衣住行、言行举止到打扫清洁,内容全面,寓意深刻,非常适合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中应用。本文以朱子文化经典《童蒙须知》为例,对幼儿习惯培养的相关策略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关键词:《童蒙须知》;幼儿习惯;文化经典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发展,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地凸显出来。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有一定的感受能力,保持性格的稳定发展,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听力、记忆力、想象力、活动力等,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孩子,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与语言能力较高。幼儿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阶段,因此,要注重对幼儿的音乐教育,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校逐步将教学重点由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其中文化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关注度也有所提高,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渗透数学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与自然科学相比它的特点体现在它具有积累性,数学文化是经过近千年的演化才渐渐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化。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数学背后的文化价值将教育意义与实际的教学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该重视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美术创意实践能力。所谓创意实践能力,指的是个人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拓展创造性思维,创造相关实物或精神文化的能力。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以巧用VR技术及其设备,构建创意课堂,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通过创设仿真高效情境、结合立体图景教学、利用软件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生教育的迫切需求,需要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加强探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的应用,采取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手段,使数学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其中通过问题探究式模式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本文就问题探究模式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对问题探究模式与小组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