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快乐教学”在教育界已成为素质教育者的共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实施“快乐教学”,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怎样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有效地实施“快乐教学”呢?具体来说,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谈话法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影视作品或小说谈起,唤起学生的回忆,从而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再导入新课学习。如在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这两章时,可通过对电影《七七事变》《重庆谈判》《开国大典》《大决战》,以及电视剧《亮剑》《大刀》等影视作品的介绍来导入。在运用这一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贯穿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引导;二是要对学生讲清楚一般影视作品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区别,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二、灵活运用诗、歌、对联
教师可适当用一些诗、歌、对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可先用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引入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介绍;在讲“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时可放一段《松花江上》《保卫黄河》《英雄赞歌》等歌曲,渲染一下气氛,再导入新课。此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用对联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多重效果。
三、设问法
用简洁的语言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一种悬念,调动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要求,教师再借机进入主题内容。如在讲《古代希腊》一课时,“大家都知道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吧,我们国家也举办了一届奥运会。谁知道奥运圣火首先在哪里采集?”这样,由介绍奥运会发源地导入对古代希腊历史的介绍。
四、典故(成语)法或讲故事
在中国历史教学中,运用此法既可增强教学趣味性,又可加强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一节时,可用“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等几个成语典故开始;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可用邓世昌壮烈殉国的故事来渲染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历史典故、歇后语、成语、小故事等都是好的素材。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些素材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其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探索问题。
五、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法
运用此法,可以加强互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师生在互动中明白了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事变是怎么解决的、中共的深明大义,以及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六、归纳比较法、专题法
运用此法一是要注意归纳教材重点;二是要注意联系当代热点问题;三是要注意带入政治等学科内容。如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演变: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隋炀帝时,曾三次派人去台湾;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1624年以后,荷兰殖民者逐步占领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设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割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1943年,中、美、英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必须归还中国……
七、辩论竞赛、讨论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现实问题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设计小切口、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独创性的见解,同时适当介入其他学科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升华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讲完中国近代史后,可组织学生开一个小型讨论会,可以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集中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时老师应及时进行归纳提高,再适时启发学生学会理性地对待各种问题,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龙岭镇王村初中)
一、谈话法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影视作品或小说谈起,唤起学生的回忆,从而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再导入新课学习。如在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这两章时,可通过对电影《七七事变》《重庆谈判》《开国大典》《大决战》,以及电视剧《亮剑》《大刀》等影视作品的介绍来导入。在运用这一方式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贯穿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引导;二是要对学生讲清楚一般影视作品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区别,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二、灵活运用诗、歌、对联
教师可适当用一些诗、歌、对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可先用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引入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介绍;在讲“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时可放一段《松花江上》《保卫黄河》《英雄赞歌》等歌曲,渲染一下气氛,再导入新课。此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用对联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多重效果。
三、设问法
用简洁的语言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一种悬念,调动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要求,教师再借机进入主题内容。如在讲《古代希腊》一课时,“大家都知道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吧,我们国家也举办了一届奥运会。谁知道奥运圣火首先在哪里采集?”这样,由介绍奥运会发源地导入对古代希腊历史的介绍。
四、典故(成语)法或讲故事
在中国历史教学中,运用此法既可增强教学趣味性,又可加强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一节时,可用“揭竿而起”“破釜沉舟”“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等几个成语典故开始;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可用邓世昌壮烈殉国的故事来渲染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历史典故、歇后语、成语、小故事等都是好的素材。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些素材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其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探索问题。
五、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法
运用此法,可以加强互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师生在互动中明白了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事变是怎么解决的、中共的深明大义,以及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六、归纳比较法、专题法
运用此法一是要注意归纳教材重点;二是要注意联系当代热点问题;三是要注意带入政治等学科内容。如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演变: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隋炀帝时,曾三次派人去台湾;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在澎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1624年以后,荷兰殖民者逐步占领了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设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割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1943年,中、美、英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必须归还中国……
七、辩论竞赛、讨论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现实问题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设计小切口、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独创性的见解,同时适当介入其他学科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升华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讲完中国近代史后,可组织学生开一个小型讨论会,可以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集中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时老师应及时进行归纳提高,再适时启发学生学会理性地对待各种问题,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龙岭镇王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