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末日本与西属菲律宾的外交关系

来源 :历史教学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_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夕,丰臣秀吉遣使马尼拉,要求菲律宾的西班牙人遣使朝贡.1592-1594年双方围绕着纳贡称臣与否的不同政治诉求先后三次相互遣使致信,其中不乏谎言与欺骗.1594-1596年西班牙方济各会士在日本的传教活动取得迅速进展,这似乎意味着双方外交关系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是1596年“圣菲利普号事件”和1597年“二十六圣人殉教事件”使得双方的外交关系瞬间跌入冰点.1597年西属菲律宾遣使赴日交涉,但却迎来丰臣秀吉的强硬回复.西属菲律宾不仅对此无可奈何,甚至直到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乃至侵朝日军撤回本土时,依旧笼罩在日本侵略的恐惧当中.这一时期日本与西属菲律宾的外交关系反映出东方华夷秩序与西方殖民体系之间异质文明碰撞的缩影.
其他文献
入职四川师范大学两年之后,我在2013年开始担任历史专业本科大二年级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至2018年调离,总计5年时间.次年,进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工作,由于课程调整时间问题,可能要再次承担此课程.这其中的空隙期,或许正可以帮助自己对于该课程的准备和讲授做一些思考,以便在今后更好地重新开始.因此本次工作坊,专门讨论“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教与学,相当于为自己闭门造车的思考,进行一次公开的审查,所以非常荣幸能在此汇报.
期刊
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离不开主体意识和创作灵感,即使是《史记》这样的“信史”,它也只是一种历史叙述,必然带有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历史学即是基于实证的叙事和解释,离不开“创作”.历史教育也是如此.优质的历史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将教材文本转化为教学文本的构思过程,即历史教师对历史的感悟、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的立意以及对学生的愿景和期冀的思考历程,也是历史教师素养的集中体现.历史教学设计就是历史教师“创作”的过程,需要历史教师的扎实的史学知识和智慧与灵感的碰撞.
如何深化旧教材的高三复习课?可以依循“大概念”“用教材教”的理念构建单元整体下的单课复习.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涵.本课围绕“全球化”核心大概念,聚焦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和不同层面的内涵价值,设置任务驱动问题,反映二战后初期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体系化、制度化的内涵特征,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
2018年3月,日本发布新的《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这是日本自二战后70多年来对高中课程最大规模的一次修订.其中,历史科的选修课程“世界史探究”设计了与世界历史发展相关的五大探究课题,帮助学生建构性地理解世界各区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世界史探究”具有凸显选修与探究的课程性质、指向素质与能力的课程目标、体系性与层次性的课程内容和主体性、对话性、深度学习的课程学习等特点,对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编写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恢复高考以来,以考试招生制度为导引,我国高考命题不断改革,大致经历了“高考命题的改革酝酿期”,“以地方试点为发端的初步探索期”,“以高考内容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推进期”以及“高考命题改革的深入突破期”四个阶段.在改革过程中,高考命题通过考试目标体现招考政策,进而引发试卷结构以及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高考命题逐渐实现从经验命题向以教育测量为指导的科学化命题转变.新时代,高考命题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