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译密码是一种捕风捉影式的工作,麦家常用“风”来勾连小说章回: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东风——西风——静风……但他实际上却是畏惧风声的人,坐在汽车里他一定要摇上车窗,保持密闭。
“在乡下,每天听着鸟鸣醒来,写作写累了就到在田地里走走,和乡民聊聊。”你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个自称“宅男”、渴望远离喧嚣的人,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年代不断地置身话题的中心。
近来,麦家编剧的电视剧《风语》刚在各大卫视进行热播,而根据麦家小说《风声》改编的电视剧《风声传奇》又紧接着亮相。
秘密属于国家,我无权坦白
麦家因为长年自虐式写作把腰写坏了,不能长久伏案,也不能持续坐立。可在十几年前,麦家却做过特工,擒拿格斗,样样过关。
麦家本姓蒋,1964年出生于浙江富阳,现居成都。顺着浙江富阳大源镇蒋家村一条窄窄的石板巷拐個弯,就是蒋家老宅:蒋家村107号。门牌号恰是他笔下特情单位701的倒置。
麦家打小头疼作文,每逢上午第三、四节课的作文,他肯定要饿肚子,别人两堂课写完的作文对他来讲如难产,大汗淋漓生完,食堂里的饭菜已经售罄。当年的语文老师听说麦家成了作家后下了评语:“麦家写小说,这本身就是一部小说。”
麦家记得,小时候生活的镇子里有个傻子,每天只会跟着妈妈捡桑枝当柴,别的时候就坐在祠堂门口看太阳。镇上人很多,即使是一辈子生活在那里的人也不可能认识每个人,但是这个傻子就可以,而且把每个家庭的人物关系都记得清清楚楚。
多年以后,麦家在《暗算》里写了一个叫阿炳的瞎子,耳朵却极灵敏。麦家说,“其实有的人在世俗生活中可能很弱智,但只要他脑袋中的一个机关打开了'他就是一个奇人。”
1981年高考,麦家意外考上大学,高出录取分数不多,险胜。在最终决定能进什么大学时,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即现今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招生的首长知道麦家数学是满分,物理94分且体格优秀以后,破格(比分数线低了近40分)录取了他。进校以后,才知道学校招的是一批特殊的学员,他们毕业后将从事军队情报工作,俗称特工。
这个特工不太冷——因为个子蹿得快,家里寄的毛衣短了一截,通过老师安排,找到一位女学员帮忙补织了一段,交接的时候,“毛衣毛绒绒的,两只手不小心碰了一下,我浑身都像触了电,完全麻掉了”这是个敏感、羞涩、单纯、封闭的军校生,一个不太可能成为007的特工。
虽然解密已久,但麦家对自己曾经的秘密依然讳莫如深。“我曾经从事的工作,秘密是属于国家的,不属于我个人,我无权坦白。”他说,正是因为那段生涯在时间上不长不短恰到好处,所以他对这一群神秘人始终充满想象与好奇。他所知道的,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特工,恰好够让他成为一个特情故事的讲述者。
据介绍,从《暗算》开始,麦家的每一部小说都要通过保密系统的脱秘处理。以《暗算》为例,当时小说出版后,因为担心泄密,在总参等相关保密系统的干涉下,小说下架了整整六个月。直到后来开会,由相关专家集体投票后才可以继续发行。
靠地图写作畏惧风声的“捕风者”
在《风语》中,出现的许多场合都是重庆市民十分熟悉的。例如各国情报人员聚集的重庆饭店,隐藏在南山之中的黑室培训地点,特务们出没的朝天门码头等等。对于发生在重庆的故事,主要在成都和杭州生活的麦家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去过重庆很多次,但是没有因为写这部小说去重访中国黑室的很多地方,因为原来的很多地方已经不存在了。”麦家说,用形象的话来讲,自己是通过一幅地图来写大江南北的。他写《风语》时,主要参照的是一张1943年出版的重庆地图,以及一本194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民国时代的中国建筑》,小说里面的街道、建筑都是比照这两件宝贝来写的。
“我了解中国最早的黑室在曾家岩,但现在这些房子都不在了。”麦家表示,自己参考的国共时期的谍战资料,现在基本都解密了。比如书中写的,蒋介石当时花—万美金找来美国人亚德利组建黑室,就是真实的故事。
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拥有过人的智力,执着冷静,但又像冰一样脆弱:《解密》里的容金珍是个幽闭者;《暗算》中的阿炳是瞎子,黄依依不谙人}青世故,对感情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无畏;《风声》中的“老鬼”有人格缺陷……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他们成就了英雄的事业,却逃不脱悲剧的命运。
破译密码是一种捕风捉影式的工作,麦家常用“风”来勾连小说章回: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东风——西风——静风……
但他实际上却是畏惧风声的人,坐在汽车里他一定要摇上车窗,保持密闭。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无意间摇下了车窗,穿梭呼啸的风声折磨得他几欲抓狂
这症状,让人们微微疑心他跟他笔下的容金珍一样,也患有轻度幽闭症。
“捕风者”的宅男生活
“我的趣味主要是在家里,书本里,不大喜欢交际。”麦家坦承自己不会与人打交道。在成都十年了'这个浙江人依旧吃不了麻辣,不会说成都话,不打麻将,不打牌,不喝酒。似乎只有密码能刺激他的表达欲望。“你的提问我不感兴趣,我无法回答,我诚恳地向你道歉。”面对那些来自同行、晚辈、记者的提问,他时时拒绝,像一只咬紧了牙关的河蚌。
富阳中学的语文老师希望麦家能传授写作文的方法,他却讲起故事:他在读小学的儿子'平时作文都在80分以上,某次在他这个作家父亲的指点下写了一篇文章,老师给批了76分。
语文老师们讪笑了'他们听出了弦外之音。麦家当然是好脾气的、礼数周到的、低调谦和的,但同时也是难以取悦的。
“我当不了好特工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不擅交际,所以我窃取情报的能力会很差,但是我保守情报的能力却很强,我不会说出我的秘密。”
如今,年过不惑的麦家依然保持着某种军营的作风。大部分时候他神情冷峻,头发根根直立,仿佛随时准备对付别人的挑衅。
麦家认为,名气过大,已令自己步人危险边缘。“我留恋10年前的无名状态”,可以沉思、可以孤独,他说,深挖掏空的状态,才是优秀文学作品诞生的土壤。成名后大量的时间被无关痛痒的事情侵占,写出好作品的压力却倍增。
“这几年因为有了名气,受干扰越来越多,想瓜分我时间的人也越来越多。”麦家显得很无奈。连对城市规划都来采访他的意见,他以自己不懂而拒绝,可是记者说,岂不闻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一下。你不能不关心社会啊。
麦家怀念从前寂寞的日子,如今无法清静,只好硬性闭关。他笑言,为进入沉思冥想状态,每年干脆到郊区闭关数月,“生人勿近”。
从2010年初至今,麦家推却琐碎的讲座至少30多场,每场的出场费,大多抵得上写一两集电视剧的稿费,但他坚持闭户。写作、跑步、爬山、治疗,读书、睡觉,偶尔陪儿子逛逛书店,这就是宅男麦家的全部生活。
“在乡下,每天听着鸟鸣醒来,写作写累了就到在田地里走走,和乡民聊聊。”你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个自称“宅男”、渴望远离喧嚣的人,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年代不断地置身话题的中心。
近来,麦家编剧的电视剧《风语》刚在各大卫视进行热播,而根据麦家小说《风声》改编的电视剧《风声传奇》又紧接着亮相。
秘密属于国家,我无权坦白
麦家因为长年自虐式写作把腰写坏了,不能长久伏案,也不能持续坐立。可在十几年前,麦家却做过特工,擒拿格斗,样样过关。
麦家本姓蒋,1964年出生于浙江富阳,现居成都。顺着浙江富阳大源镇蒋家村一条窄窄的石板巷拐個弯,就是蒋家老宅:蒋家村107号。门牌号恰是他笔下特情单位701的倒置。
麦家打小头疼作文,每逢上午第三、四节课的作文,他肯定要饿肚子,别人两堂课写完的作文对他来讲如难产,大汗淋漓生完,食堂里的饭菜已经售罄。当年的语文老师听说麦家成了作家后下了评语:“麦家写小说,这本身就是一部小说。”
麦家记得,小时候生活的镇子里有个傻子,每天只会跟着妈妈捡桑枝当柴,别的时候就坐在祠堂门口看太阳。镇上人很多,即使是一辈子生活在那里的人也不可能认识每个人,但是这个傻子就可以,而且把每个家庭的人物关系都记得清清楚楚。
多年以后,麦家在《暗算》里写了一个叫阿炳的瞎子,耳朵却极灵敏。麦家说,“其实有的人在世俗生活中可能很弱智,但只要他脑袋中的一个机关打开了'他就是一个奇人。”
1981年高考,麦家意外考上大学,高出录取分数不多,险胜。在最终决定能进什么大学时,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即现今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招生的首长知道麦家数学是满分,物理94分且体格优秀以后,破格(比分数线低了近40分)录取了他。进校以后,才知道学校招的是一批特殊的学员,他们毕业后将从事军队情报工作,俗称特工。
这个特工不太冷——因为个子蹿得快,家里寄的毛衣短了一截,通过老师安排,找到一位女学员帮忙补织了一段,交接的时候,“毛衣毛绒绒的,两只手不小心碰了一下,我浑身都像触了电,完全麻掉了”这是个敏感、羞涩、单纯、封闭的军校生,一个不太可能成为007的特工。
虽然解密已久,但麦家对自己曾经的秘密依然讳莫如深。“我曾经从事的工作,秘密是属于国家的,不属于我个人,我无权坦白。”他说,正是因为那段生涯在时间上不长不短恰到好处,所以他对这一群神秘人始终充满想象与好奇。他所知道的,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个优秀特工,恰好够让他成为一个特情故事的讲述者。
据介绍,从《暗算》开始,麦家的每一部小说都要通过保密系统的脱秘处理。以《暗算》为例,当时小说出版后,因为担心泄密,在总参等相关保密系统的干涉下,小说下架了整整六个月。直到后来开会,由相关专家集体投票后才可以继续发行。
靠地图写作畏惧风声的“捕风者”
在《风语》中,出现的许多场合都是重庆市民十分熟悉的。例如各国情报人员聚集的重庆饭店,隐藏在南山之中的黑室培训地点,特务们出没的朝天门码头等等。对于发生在重庆的故事,主要在成都和杭州生活的麦家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去过重庆很多次,但是没有因为写这部小说去重访中国黑室的很多地方,因为原来的很多地方已经不存在了。”麦家说,用形象的话来讲,自己是通过一幅地图来写大江南北的。他写《风语》时,主要参照的是一张1943年出版的重庆地图,以及一本194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民国时代的中国建筑》,小说里面的街道、建筑都是比照这两件宝贝来写的。
“我了解中国最早的黑室在曾家岩,但现在这些房子都不在了。”麦家表示,自己参考的国共时期的谍战资料,现在基本都解密了。比如书中写的,蒋介石当时花—万美金找来美国人亚德利组建黑室,就是真实的故事。
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拥有过人的智力,执着冷静,但又像冰一样脆弱:《解密》里的容金珍是个幽闭者;《暗算》中的阿炳是瞎子,黄依依不谙人}青世故,对感情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无畏;《风声》中的“老鬼”有人格缺陷……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他们成就了英雄的事业,却逃不脱悲剧的命运。
破译密码是一种捕风捉影式的工作,麦家常用“风”来勾连小说章回: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东风——西风——静风……
但他实际上却是畏惧风声的人,坐在汽车里他一定要摇上车窗,保持密闭。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无意间摇下了车窗,穿梭呼啸的风声折磨得他几欲抓狂
这症状,让人们微微疑心他跟他笔下的容金珍一样,也患有轻度幽闭症。
“捕风者”的宅男生活
“我的趣味主要是在家里,书本里,不大喜欢交际。”麦家坦承自己不会与人打交道。在成都十年了'这个浙江人依旧吃不了麻辣,不会说成都话,不打麻将,不打牌,不喝酒。似乎只有密码能刺激他的表达欲望。“你的提问我不感兴趣,我无法回答,我诚恳地向你道歉。”面对那些来自同行、晚辈、记者的提问,他时时拒绝,像一只咬紧了牙关的河蚌。
富阳中学的语文老师希望麦家能传授写作文的方法,他却讲起故事:他在读小学的儿子'平时作文都在80分以上,某次在他这个作家父亲的指点下写了一篇文章,老师给批了76分。
语文老师们讪笑了'他们听出了弦外之音。麦家当然是好脾气的、礼数周到的、低调谦和的,但同时也是难以取悦的。
“我当不了好特工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不擅交际,所以我窃取情报的能力会很差,但是我保守情报的能力却很强,我不会说出我的秘密。”
如今,年过不惑的麦家依然保持着某种军营的作风。大部分时候他神情冷峻,头发根根直立,仿佛随时准备对付别人的挑衅。
麦家认为,名气过大,已令自己步人危险边缘。“我留恋10年前的无名状态”,可以沉思、可以孤独,他说,深挖掏空的状态,才是优秀文学作品诞生的土壤。成名后大量的时间被无关痛痒的事情侵占,写出好作品的压力却倍增。
“这几年因为有了名气,受干扰越来越多,想瓜分我时间的人也越来越多。”麦家显得很无奈。连对城市规划都来采访他的意见,他以自己不懂而拒绝,可是记者说,岂不闻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一下。你不能不关心社会啊。
麦家怀念从前寂寞的日子,如今无法清静,只好硬性闭关。他笑言,为进入沉思冥想状态,每年干脆到郊区闭关数月,“生人勿近”。
从2010年初至今,麦家推却琐碎的讲座至少30多场,每场的出场费,大多抵得上写一两集电视剧的稿费,但他坚持闭户。写作、跑步、爬山、治疗,读书、睡觉,偶尔陪儿子逛逛书店,这就是宅男麦家的全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