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因素的影响又主要体现在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影响以及受家庭背景影响的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公平问题。而一个人成功的三个首要条件就是学业成绩、专业选择以及毕业后就业的第一步。但由于其中有家庭因素在这三个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也就导致了个人成功中的不公平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 家庭背景 学业成绩 专业选择 就业问题
造成当代大学生对于个人成功有这样的普遍认识的背后原因是由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因素的影响又主要体现在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影响以及受家庭背景影响的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公平问题。而一个人成功的三个首要条件就是学业成绩、专业选择以及毕业后就业的第一步。但由于其中有家庭因素在这三个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也就导致了个人成功中的不公平问题的产生。
首先,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成长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学习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生产过程,导致学生学习成就的不仅仅有个人原因,同时存在着家庭的原因:低学业成就的个人因素包括智力、个人能力和个人的知识面;与家庭有关的原因包裹父母的影响、住房和生活条件等。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绩不仅仅取决于学校的因素,同时也取决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经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科尔曼在美国进行的“教育机会均等”研究显示:学校因素对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出自家庭环境的因素塑造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也在增长,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却在降低。一项关于德国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占到他们学业成就差异的23%。在日本,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占到他们学业成就的12%。
因此,一个学生的的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间接影响力,而一个家庭的家庭背景是很难改变的,虽然我国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在缩小着不同阶层子女的学业差距,但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这也就导致了普遍上的学业成就的差异。而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对其个人成就有着首要的决定作用。
其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学科齐全和专业的多样化,而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又是以社会分工的需求为导向,因此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不仅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同时也将与大学生在社会结构中所从事的职业地位息息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中就学生专业的选择实质是由其本身的资本总量及资本结构决定的。通过文化再生产,学生专业的选择成为了影响社会公平的原因之一,对于社会出身低的学生而言,上大学则是以专业选择方面受限制为代价。而决定学生本身的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的是家庭因素,即家庭背景。在作为大学教育起点的专业选择上,学生受家庭习性和信念的影响,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着差异,家庭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及家庭居住地对学生专业选择有着不公平的影响,在教育结果的专业选择上,家庭背景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预期薪资待遇,而预期的薪资待遇和就业前景又会是影响学生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家庭背景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仅在对其子女接受教育机会和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在今天以能力为口号的非完全竞争的人才是市场,家庭背景也将对子女工作寻找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困难的背景下,低收入阶层的大学生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瑞典教育家胡森所认为教育平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和结果的均等。起点公平即入学机会均等,过程公平公平即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个人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即每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大学连年的大幅度扩招,导致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和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面对有限的就业机会,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及时充分获取自己想要的就业信息。因为获取就业信息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本和渠道,而这个社会资本和渠道又主要体现在了家庭背景上。拥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体现了就业信息获取的不公平。中国社会传统上是一个人情关系的社会。家庭背景带来的社会关系对就业机会的获得非常重要,往往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是否得到最终的录用。另外,同一专业的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因素和家庭社会关系因素的影响,同一专业的有良好的家庭经济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高端的职业岗位。反观,同一专业没有良好家庭经济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大学生则可能需要经过多年的奋斗才可能达到这一高端岗位,但有良好家庭经济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大学生此时则会達到一个比之更高的岗位。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二者人生成功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造成的不公平问题。
总之,我国大学生在最初的初级教育阶段的学习、在大学入校前的专业选择以及毕业后的求职都受学生家庭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公现状,而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技能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是关乎一个人成功的最基础的三个方面。正是因为家庭因素对这三个基础方面造成的不公平问题,才导致了在个人成功中的不公平性的存在,虽然这个不公平性是相对的但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在对待个人成功的认识上普遍认为家庭因素占到了主要的方面。要解决这一公平问题还需国家出行相关政策来进行调整,以及高等院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宜《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北京高教育》15年4期
【2】刘复兴《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安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
杨曌欣(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市人,法学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奥立(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市人,法学硕士,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关键词: 家庭背景 学业成绩 专业选择 就业问题
造成当代大学生对于个人成功有这样的普遍认识的背后原因是由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因素的影响又主要体现在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影响以及受家庭背景影响的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公平问题。而一个人成功的三个首要条件就是学业成绩、专业选择以及毕业后就业的第一步。但由于其中有家庭因素在这三个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也就导致了个人成功中的不公平问题的产生。
首先,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成长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学习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生产过程,导致学生学习成就的不仅仅有个人原因,同时存在着家庭的原因:低学业成就的个人因素包括智力、个人能力和个人的知识面;与家庭有关的原因包裹父母的影响、住房和生活条件等。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绩不仅仅取决于学校的因素,同时也取决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经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科尔曼在美国进行的“教育机会均等”研究显示:学校因素对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出自家庭环境的因素塑造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也在增长,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却在降低。一项关于德国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占到他们学业成就差异的23%。在日本,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占到他们学业成就的12%。
因此,一个学生的的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间接影响力,而一个家庭的家庭背景是很难改变的,虽然我国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在缩小着不同阶层子女的学业差距,但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这也就导致了普遍上的学业成就的差异。而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对其个人成就有着首要的决定作用。
其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学科齐全和专业的多样化,而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又是以社会分工的需求为导向,因此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不仅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同时也将与大学生在社会结构中所从事的职业地位息息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中就学生专业的选择实质是由其本身的资本总量及资本结构决定的。通过文化再生产,学生专业的选择成为了影响社会公平的原因之一,对于社会出身低的学生而言,上大学则是以专业选择方面受限制为代价。而决定学生本身的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的是家庭因素,即家庭背景。在作为大学教育起点的专业选择上,学生受家庭习性和信念的影响,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着差异,家庭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及家庭居住地对学生专业选择有着不公平的影响,在教育结果的专业选择上,家庭背景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预期薪资待遇,而预期的薪资待遇和就业前景又会是影响学生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家庭背景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仅在对其子女接受教育机会和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在今天以能力为口号的非完全竞争的人才是市场,家庭背景也将对子女工作寻找过程产生直接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困难的背景下,低收入阶层的大学生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瑞典教育家胡森所认为教育平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和结果的均等。起点公平即入学机会均等,过程公平公平即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个人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即每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大学连年的大幅度扩招,导致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和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面对有限的就业机会,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及时充分获取自己想要的就业信息。因为获取就业信息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本和渠道,而这个社会资本和渠道又主要体现在了家庭背景上。拥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体现了就业信息获取的不公平。中国社会传统上是一个人情关系的社会。家庭背景带来的社会关系对就业机会的获得非常重要,往往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是否得到最终的录用。另外,同一专业的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因素和家庭社会关系因素的影响,同一专业的有良好的家庭经济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高端的职业岗位。反观,同一专业没有良好家庭经济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大学生则可能需要经过多年的奋斗才可能达到这一高端岗位,但有良好家庭经济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大学生此时则会達到一个比之更高的岗位。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二者人生成功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造成的不公平问题。
总之,我国大学生在最初的初级教育阶段的学习、在大学入校前的专业选择以及毕业后的求职都受学生家庭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公现状,而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技能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是关乎一个人成功的最基础的三个方面。正是因为家庭因素对这三个基础方面造成的不公平问题,才导致了在个人成功中的不公平性的存在,虽然这个不公平性是相对的但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在对待个人成功的认识上普遍认为家庭因素占到了主要的方面。要解决这一公平问题还需国家出行相关政策来进行调整,以及高等院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宜《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北京高教育》15年4期
【2】刘复兴《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安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
杨曌欣(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市人,法学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奥立(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市人,法学硕士,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