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随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国家对高校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深入的改革是我们每一位高校计算机教师应尽的义务。本文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及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经验,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改革措施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56-02
一、引言
随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早已离不开计算机这个重要的工具,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成为每个人均要掌握的工具,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相关问题。高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作为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期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并通过计算机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问题,但实际上计算机的教学效果不甚满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学完计算机课程后,仍难以熟练运用计算机。考虑到以上这种现象,当务之急是对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由此,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二、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均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而且以后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目前,在日常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学不论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还是在考试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很难适应当代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本章节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学生基础能力不同。
目前,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也较大,一部分大城市的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已接觸过计算机,已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操作。而一部分来自比较贫穷、偏远农村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由于地区、学校、家庭和学生基础的不同,导致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若在教学中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教材、学时等, 程度好的学生会认为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不大,程度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学习主观性弱,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基础层次的不同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较大。
2.教师经验不足。
由于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和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无法完整顺利的实施并完成课堂的教学,导致学生对本课程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不认真听讲,甚至玩手机、睡觉等各种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其他想认真学习的同学也深受其影响。
3.教学内容滞后,课时数偏少。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更是一日千里,面对不断更新变化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的更新远远落后于知识的更新,尤其是相关的实训教材匮乏,而且内容过于老套,学生学到的知识也缺少应用,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有些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少、实践能力较弱。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共48学时(理论+上机),甚至有的是32课时,导致该课程部分内容无法完成。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应用课程,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只有在上机实践操作中不断反复练习,才可真正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实际的高校教学中,仍是传授理论为主,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有限,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重要知识的运用及掌握。
5.考试大纲替代教学大纲,制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
目前,高等院校应试教育现象严重,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形成对等方式,以等级考试大纲替代了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了考试而教、为了考试而学的情况也极其突出。这种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素养方面的提高。
6.“灌输式”教学方式仍存在。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式如“灌输式”、“填鸭式”早已无法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需求,,其教学思路大都是通过PPT课件讲解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重难点,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并演示基本的操作方式。此方法有着一些弊端:首先,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知识,失去学习的主动;其次,在这种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会对教师所阐明的理论或教材中的内容坚信不疑,失去质疑的精神。
7.教学课件质量较低。
当前,很多课程都自带课件,几乎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照读课件、无重难点,速度快,视觉效果不佳等问题,导致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对学习失去乐趣。高质量的PPT教学课件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积累,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8.课堂纪律差。
学生在课堂上聊天、玩手机、玩游戏、吃东西等现象,尤其最为严重的是现代大学生每人不仅一部手机,甚至几部都有,而且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症,被称为低头族。这些现象使教学质量及进度深受影响。三、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实践。
1.改革考核方式,分层教学。
在学校条件应允的情况下,应组织一次计算机基础课程新生入学考试,通过考试的同学可对本课程申请免修,或也可继续参加本课程的巩固学习或者选择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可考虑按成绩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好。 2.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对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向其他经验较高的教师学习,让缺乏责任心和经验不足的教师能够尽快适应并进入这个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教学中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教师要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至于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学习。第二,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令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促进者、辅助者,要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3.与时俱进,改革教学软件,合理分配课时。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教学也在不断的探索。尤其计算机的神速发展,更新换代快,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内容上随社会发展的潮流革新相应的教学软件版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过期”。计算机知识应符合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糠糟,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应用到。近两年我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精讲多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不足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数(48学时),建议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学时,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增加为54学时。
4.改善实践机会,加强实践环节。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加强实践环节。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才是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可根据实际情况,使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相关应用软件解决问题。上机实践操作环节首先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检验,其次,熟悉、进一步掌握所学习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造创新精神。
5.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结合,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中心,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并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课程纳入到教程体系之中,而且将证书的考試大纲与教学大纲相结合,来制定一个不仅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又可以适合学生学习的,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大纲。最终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
6.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与新时代步伐严重脱轨,不能适应新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改革的要求,甚至不能满足当代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因枯燥、单一,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失去了对问题的创新能力。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可以充分的利用好网络资源,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富有灵活性。
7.教学课件质量要提高。
在学院里可成立检查课件的专家组,开学期由专家组对每位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检查,不通过者进行改进至合格通过止。相信教师只要全面利用好多媒体系统,一定可以制作出高效多能的教学课件。
8.课堂纪律要抓好。
课堂纪律一直是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质量,能否完成正常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上,除了吃东西,讲话等,学生发短信、上网、聊天、看视频、手机铃响等手机相关的事件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建议学校针对以上现象应专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相关的行为。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能力是高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潮流下,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均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的改革,计算机课程不能仅仅讲授理论知识,也必须多注重实践训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终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仍一直不断地推陈翻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早己不适应新计算机时代快速发展的潮流。在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在今后生活、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掌握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希望我们各大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不断深入探索、改革,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包奇金宝,张景龙,张智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06):646-647+738.
[2]赵效常.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09):211-212.
[3]蔡芸.“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279-280.
[4]张玉梅.“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构建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7(22):87-88.
[5]李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14):73-74.
作者简介:孙雪岩(1986-),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态势评估。基金项目编号:2017RC0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56-02
一、引言
随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早已离不开计算机这个重要的工具,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成为每个人均要掌握的工具,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相关问题。高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作为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期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并通过计算机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问题,但实际上计算机的教学效果不甚满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学完计算机课程后,仍难以熟练运用计算机。考虑到以上这种现象,当务之急是对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由此,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二、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均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而且以后无论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应用技能。目前,在日常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学不论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还是在考试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很难适应当代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本章节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学生基础能力不同。
目前,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也较大,一部分大城市的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已接觸过计算机,已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操作。而一部分来自比较贫穷、偏远农村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由于地区、学校、家庭和学生基础的不同,导致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若在教学中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教材、学时等, 程度好的学生会认为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不大,程度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学习主观性弱,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基础层次的不同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较大。
2.教师经验不足。
由于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和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无法完整顺利的实施并完成课堂的教学,导致学生对本课程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不认真听讲,甚至玩手机、睡觉等各种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其他想认真学习的同学也深受其影响。
3.教学内容滞后,课时数偏少。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更是一日千里,面对不断更新变化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的更新远远落后于知识的更新,尤其是相关的实训教材匮乏,而且内容过于老套,学生学到的知识也缺少应用,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有些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少、实践能力较弱。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共48学时(理论+上机),甚至有的是32课时,导致该课程部分内容无法完成。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应用课程,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主,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只有在上机实践操作中不断反复练习,才可真正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实际的高校教学中,仍是传授理论为主,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有限,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重要知识的运用及掌握。
5.考试大纲替代教学大纲,制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
目前,高等院校应试教育现象严重,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形成对等方式,以等级考试大纲替代了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了考试而教、为了考试而学的情况也极其突出。这种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素养方面的提高。
6.“灌输式”教学方式仍存在。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式如“灌输式”、“填鸭式”早已无法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需求,,其教学思路大都是通过PPT课件讲解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重难点,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并演示基本的操作方式。此方法有着一些弊端:首先,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知识,失去学习的主动;其次,在这种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会对教师所阐明的理论或教材中的内容坚信不疑,失去质疑的精神。
7.教学课件质量较低。
当前,很多课程都自带课件,几乎涵盖全部教学内容,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照读课件、无重难点,速度快,视觉效果不佳等问题,导致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对学习失去乐趣。高质量的PPT教学课件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积累,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8.课堂纪律差。
学生在课堂上聊天、玩手机、玩游戏、吃东西等现象,尤其最为严重的是现代大学生每人不仅一部手机,甚至几部都有,而且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症,被称为低头族。这些现象使教学质量及进度深受影响。三、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实践。
1.改革考核方式,分层教学。
在学校条件应允的情况下,应组织一次计算机基础课程新生入学考试,通过考试的同学可对本课程申请免修,或也可继续参加本课程的巩固学习或者选择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可考虑按成绩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好。 2.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对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向其他经验较高的教师学习,让缺乏责任心和经验不足的教师能够尽快适应并进入这个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教学中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教师要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至于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学习。第二,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令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促进者、辅助者,要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3.与时俱进,改革教学软件,合理分配课时。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教学也在不断的探索。尤其计算机的神速发展,更新换代快,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内容上随社会发展的潮流革新相应的教学软件版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过期”。计算机知识应符合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糠糟,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应用到。近两年我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精讲多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不足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数(48学时),建议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学时,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增加为54学时。
4.改善实践机会,加强实践环节。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加强实践环节。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才是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在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可根据实际情况,使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相关应用软件解决问题。上机实践操作环节首先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检验,其次,熟悉、进一步掌握所学习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造创新精神。
5.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结合,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中心,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并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课程纳入到教程体系之中,而且将证书的考試大纲与教学大纲相结合,来制定一个不仅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又可以适合学生学习的,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大纲。最终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
6.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与新时代步伐严重脱轨,不能适应新互联网时代下教学改革的要求,甚至不能满足当代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因枯燥、单一,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失去了对问题的创新能力。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可以充分的利用好网络资源,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富有灵活性。
7.教学课件质量要提高。
在学院里可成立检查课件的专家组,开学期由专家组对每位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检查,不通过者进行改进至合格通过止。相信教师只要全面利用好多媒体系统,一定可以制作出高效多能的教学课件。
8.课堂纪律要抓好。
课堂纪律一直是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质量,能否完成正常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上,除了吃东西,讲话等,学生发短信、上网、聊天、看视频、手机铃响等手机相关的事件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建议学校针对以上现象应专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相关的行为。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能力是高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潮流下,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均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的改革,计算机课程不能仅仅讲授理论知识,也必须多注重实践训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终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仍一直不断地推陈翻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早己不适应新计算机时代快速发展的潮流。在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在今后生活、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掌握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希望我们各大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不断深入探索、改革,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包奇金宝,张景龙,张智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06):646-647+738.
[2]赵效常.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09):211-212.
[3]蔡芸.“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279-280.
[4]张玉梅.“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构建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7(22):87-88.
[5]李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14):73-74.
作者简介:孙雪岩(1986-),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态势评估。基金项目编号:2017RC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