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现数感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l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出示下图)昨天是我女儿生日,我送她两个玩具,猜猜我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两个玩具一共花了52元。
  生:灰太狼26元,喜羊羊27元,一共花了53元。
  生:灰太狼26元,喜羊羊20元,一共花了46元。
  师:同学们有的猜我花了40多元,还有的猜我花了50多元。当喜羊羊的价钱是多少元时,我花的钱是40多元?
  生:21元、22元、23元。(师随生的回答板书算式:26+20、26+21、26+22、26+23)
  师:当喜羊羊的价钱是多少元时,我花的钱就是50元或比50元多?
  生:24、25、26、27、28、29(师随生回答板书算式:26+24、26+25、26+26、26+27、26+28、26+29)
  小结:你们在猜我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过程中,把所有的可能都列举出来了,谁来说说可以怎么分类?
  生:把算式得数是40多的分在了一块,得数是50多的分在了一起。
  生:把计算时满十进一的分为一类,不满十进一的分为一类。
  师:不进位的加法谁会计算?说说最后一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生:计算26+23=49。十位上的2+2=4,表示4个十;个位上的3+6=9,表示9个一;合起来是49。
  师:你们想知道喜羊羊到底是多少钱吗?××同学猜得很接近,是27元。两个玩具一共花了多少钱?怎么列式计算?(生:26+27=53。)
  (评析: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猜数活动,学生兴趣盎然。首先想到根据十位上的数估算,结果可能是40多元,还能想到另一件商品个位上的数比4大,两件商品的价格可能就是50多元。教师适时引导:当喜洋洋的价钱是多少的时候是40多元,是多少的时候是50多元?学生则列举了所有情况。由初步猜测发展到对算式中数的全面观察、有序思考、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感受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探索方法,展现个性
  1?郾探索基本方法 发现普遍联系。
  (1)自主探究。怎样计算26+27=?自己先想一想,也可以动笔算一算,再和同伴说一说你的想法。看谁的方法多?
  (2)学生汇报。
  生:竖式计算。(略)
  生:我先用20+20=40,再用6+7=13,40+13=53。
  生:我是直接算26+27=53,个位6+7是满十进一,十位上2+2=4,4+1=5。5个十再加上个位上的3等于53。
  生:26+20=46 46+7=53。
  师:26不变,把27看成20,就转化成了两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26+20=46,46+7=53
  生:还可以27不变,27+20=47,47+6=53。
  师: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时,可以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解决了26+27=53,真好!
  (3)数形结合,沟通联系。
  师:观察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上面几种算法都等于53。
  生:先把一捆一捆的小棒圈在一起,再把一根一根的小棒圈在一起。
  师:看看“一捆一捆捆在一起”指的是什么?
  生:是十位上的数相加。
  生: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加。
  小结:你真会总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就能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4)练习:
  ①34+27=?说一说怎么想?
  生:先算30+20=50,再算4+7=11,满十进位5+1=6。十位上的表示6个十,个位上还有1个一,合起来就是6个1。
  ②计算:29+26=?
  生:个位上6+9=15。满十进一,把十位上的2+2=4再加上1等于5,表示5个十,合起来是55。
  师:大家能学以致用,真好。
  (点评:数感是高度个性化的产物,口算方法都是孩子自己的个性化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特别是对不同方法相同点的比较,借助“形”的支撑,感受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2?郾根据数字特点,选择合适策略。
  (1)再看29+26=?有没有别的计算方法?
  生:把29看成30,30+26=56,56-1=55。
  师:对于这种计算方法,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疑问?
  生问:为什么要减1?
  生答:因为把29看成30了,得数加多少1所以要减1。
  生答:明明是29,看成30,多了1,就要减1。
  生问:为什么把29看成30?
  生答:整十数加两位数更好算。
  生问:整十数加两位数简单,为什么不把26看成30?
  生答:因为26离30比较远,29离30比较近。
  师:几位同学看到这道题不是马上就做,而是做了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情,谁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观察了算式中的数的特点。
  师(小结):这两个同学看到这个加法算式,先观察两个加数的特点,想到更巧妙的方法,真会学习。
  (2)计算:25+26=?
  生:我想这么算:个位上5+6=11,十位上2+2=4,是40,合起来是51。
  生:25换成20,20+26=46,46+5=51。
  生:我发现26接近25,我想到了把26看作25,25+25=50,50+1=51。
  师(引导小结):看见25+26,就想到了25+25=50,推算出了25+26=51,多会思考呀!
  (点评: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它不能单纯依靠他人的传授而获得。本课“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基本口算方法能很好体现位值制,但未必是最佳方法。教师精心选择学习素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数字特点,根据加法运算感受合适的拆分方法,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孩子去感知、去体验,逐步培养和发展“数感”。同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郾根据已知联想、尝试迁移新知。
  师:同学们在探索中发现拆分是普遍使用的方法,通过观察数字的特点,发现根据已有知识能很快地推算出25+26的结果,还能想到把29看成30更好算。其实,我们的数学学习就是看谁敢想、敢探索。
  (1)25+27=?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5+7=12,20+20=40,40+12=52。
  生:我不看25,看27比26多了1个一,所以25+27比25+26多1。
  师:你能根据前面的算式推算出这道题的结果,真会观察。
  生:把27当成25,想25+25=50,50+2=52。
  (2)联想:根据25+25=50,还能想到哪些题的结果?
  生1:25+28=53。
  生1:25+35=60。
  (3)尝试:根据25+25=50,还能推算出哪些题的结果?
  生:根据25+25=50,可以知道:26+25=51、27+25=52、28+25=53、29+25=54。
  生:2500+2500=5000
  师:这么大的算式,怎么算呢?
  生:500+500=1000,2000+2000=4000,4000+1000=5000。
  生:把2500看成25,25+25=50,再加上后面的两个零等于5000。
  师:通过观察数字的特点,这么难做的题都能解决。试试以下几题?
  100+500=?为什么加两个零?
  420+60=?用计数器验证结果是460吗?
  2000+3000=、3100+500=说说怎么算?
  师(小结):同学们,上面这些内容就是咱们这学期要学习的整百整千的口算,你们能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迁移过来,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咱们给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起个名称叫“有趣的口算”。
  (点评:教师鼓励学生抓住参与计算的数字所具有的特点,根据已知算式进行充分联想,学生写出的算式既有两位数的加法,也有整百整千数的加法,再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和数字特点推出新算式的结果,把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数字与计算之间的联系,这对数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反思
  生:我知道了千以内的口算怎么算。
  生:我会用两位数的口算去做万以内的口算。
  你们把知识迁移,会用旧知识学新知识。
  生:我学会了许多简便的计算方法。
  生:我懂得了同一道题有多样的计算方法。
  师:哪种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数再加另一个数,计算比较简便。
  师:也就是把接近整十的数看成整十数。
  生:只有仔细观察数的特点,才能想到好的计算方法。
  师(总结):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在解决其他问题的时候也养成先观察的好习惯,在解决新问题时,想办法把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行吗?
  (点评: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理解力,也要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教师朴实的话语,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再畏惧,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作者单位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1亿有多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和亿以上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综合应用课。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获得直观感受。教材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通过探索活动,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
期刊
一、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在一次数学课上,教师出示练习题:“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两队每天做48个。如果甲和乙合作5天,那么就剩下240个没有做完。三人合作几天完成这批零件?”  学生读题后都沉浸在冥思苦想中,数分钟后有个学生发言:“我的答案是5天,不知道对不对,我是用240÷48求得的……”  未等小男孩讲完,教室里就发出一阵笑声,教者亦面带愠色。  在教师的责备与同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每个知识点时要精心准备,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组织教学,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下面以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学数学(人教版)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学段(5~6年级)“综合性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习作”领域又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领略异域风情,感受美丽特色”为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在
期刊
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不虚度此生了,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而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到目前为止,仅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一人。他是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别获得1958年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  桑格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古老的剑桥学府有喝下午茶的习俗,教授们聚集在一起,边品茶边沟通交流,他们的思想往往会在这时撞击出火花。桑格教授
期刊
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难忘的一天》是一则小故事,讲的是“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得到邓爷爷的赞许,这一天是“我”最难忘的日子。文章反映了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学习现代技术的关心和重视。课文分为六个自然段,配有一副珍贵的历史照片。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中要求,“喜欢学习
期刊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平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任务重,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愿同大家分享。  一、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诱导剂”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精心备课。首先是深入钻研教材,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其次是
期刊
教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赵丽宏的作品,文章角度独特,构思新颖,通过描写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提问题的月下交谈,表现了小外甥聪慧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抒发了热爱月下美景的思想感情。描写美景,创设情境,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描写形象,童趣盎然,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二;扣题引诗,扩大容量,是本文写作特色之三。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9~10页和12~13页练习。  教学设想:  “长短、高矮比较”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孩子在生活中通过对身边熟悉的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长短、高矮”的感性经验,一部分学生也能够正确运用“长短高矮”这类词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因此,本课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知物体的长短、高矮关系,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学会
期刊
《太阳是大家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让世界充满爱”。《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以“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诗歌文词浅显,含义却不易领悟。  设计理念:  1?郾把握儿童诗特点,注重诵读与想象。儿童诗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朗读是学习儿童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