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伯义,笔名石竹。1933年生于江苏省萧县(今属安徽)。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韩书法家联谊会顾问、黄山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杭州电子学院教授。著有《石竹文稿》、《石竹书法》、《石竹文图》、《石竹双亲》等。
张伯义,笔名石竹,1933年生于江苏省萧县(今属安徽)—全国第一个由文化部命名的“书画之乡”。这里人杰地灵,书画名人层出不穷,绵延传承。如朱德群、王子云、王肇民、刘开渠等,他们各领风骚,为“书画之乡”增了光,也为国家民族添了彩!
张伯义生长在这块书画沃土里,自幼深受薰陶,他幼读私塾,每天要写大仿小字,打下了较好基础。后读中学、大学,逐渐对书法、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几十年,业余练笔不止。“文革”期间,无书可读,无事可做。他利用旧报纸抄写毛主席语录,借以练习书法。20世纪70年代末,他参加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拜袁其微等为师,对书法进行系统学习,广临碑帖,在学习传统技法上狠下功夫。三年后,其书法渐入佳境,受到老师的看重和鼓励。
张伯义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继续刻苦习练,并登门向书画前辈沈鹏、欧阳中石、刘开渠、刘艺等人求教学习,受益很大。又经过十多年的苦学苦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师法传统,求其自然,平稳中有飞动,法度中有变化。他重视用“力”,善于用“气”,巧妙用“意”,并把力、气、意三者有机结合,所书作品,有一种正直、潇洒、灵动的美感。
新闻界的朋友要为他搞一次宣传活动,他说:我在书法界是个“小兵”、“票友”,绝不能大肆宣传。
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尽管只是业余爱好,但几十年来,他临池不辍,苦心厉练,倾注了大量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在合肥、杭州、宿州、香港、韩国、日本等地展出。参加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历次联展,中韩书法联展,中日友好交流展等,被选入《中国书法选集》,《中国书协会员作品选集》,《迎十六大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选集》等书籍中。作品被日本、韩国及美国多所大学收藏。著有《石竹文稿》、《石竹书法》、《石竹文图》、《石竹双亲》;主编有《征途回忆》;合著有《实用心理学》等九部专著。
责任编辑:任军伟
张伯义,笔名石竹,1933年生于江苏省萧县(今属安徽)—全国第一个由文化部命名的“书画之乡”。这里人杰地灵,书画名人层出不穷,绵延传承。如朱德群、王子云、王肇民、刘开渠等,他们各领风骚,为“书画之乡”增了光,也为国家民族添了彩!
张伯义生长在这块书画沃土里,自幼深受薰陶,他幼读私塾,每天要写大仿小字,打下了较好基础。后读中学、大学,逐渐对书法、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几十年,业余练笔不止。“文革”期间,无书可读,无事可做。他利用旧报纸抄写毛主席语录,借以练习书法。20世纪70年代末,他参加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拜袁其微等为师,对书法进行系统学习,广临碑帖,在学习传统技法上狠下功夫。三年后,其书法渐入佳境,受到老师的看重和鼓励。
张伯义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继续刻苦习练,并登门向书画前辈沈鹏、欧阳中石、刘开渠、刘艺等人求教学习,受益很大。又经过十多年的苦学苦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师法传统,求其自然,平稳中有飞动,法度中有变化。他重视用“力”,善于用“气”,巧妙用“意”,并把力、气、意三者有机结合,所书作品,有一种正直、潇洒、灵动的美感。
新闻界的朋友要为他搞一次宣传活动,他说:我在书法界是个“小兵”、“票友”,绝不能大肆宣传。
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尽管只是业余爱好,但几十年来,他临池不辍,苦心厉练,倾注了大量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在合肥、杭州、宿州、香港、韩国、日本等地展出。参加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历次联展,中韩书法联展,中日友好交流展等,被选入《中国书法选集》,《中国书协会员作品选集》,《迎十六大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选集》等书籍中。作品被日本、韩国及美国多所大学收藏。著有《石竹文稿》、《石竹书法》、《石竹文图》、《石竹双亲》;主编有《征途回忆》;合著有《实用心理学》等九部专著。
责任编辑:任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