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存在着评价目标与方式单一、评价量规制定的随意性较大以及评价描述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应坚持基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定评价目标、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以及强化表现性评价四大原则。在具体实施评价时,教师应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定评价目标,围绕活动方式选择评价要点,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量规并科学处理评价结果。
关键词 学生评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8-0074-03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才能优化活动实施的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实现有质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1]教师应基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2]。
一、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问题
(一)评价目标与方式单一
一方面,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存在目标单一的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知识、技能、能力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等方面评价较多,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如交际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评价甚少。另一方面,从评价标准来看,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较为重视活动的结果以及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不关注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起点及其实际发展状况。而且一般情况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教师只有1人。在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往往由于观察不到位,导致评价模糊、不精准,甚至出现评价错误。教师如何发挥生生之间互评的作用,全面准确地记录学生表现,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评价量规制定的随意性较大
评价量规的制定需要教师正确衡量学生水平,并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具体、可操作的语言描述符来表达量规中各个指标的评价要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规定教材,一方面这给予了教师设计活动内容的自主权和更大的灵活空间;另一方面,这也导致教师制定评价量规的随意性较大,使教师往往为活动而活动,忽视《纲要》中的目标要求,导致其制定出的评价量规维度和《纲要》中的目标要求不一致。
(三)评价描述符设计不合理
评价描述符设计不合理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描述符的语言直接照搬评价维度的关键要素,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整,导致学生难读或误读;二是评价描述符水平层级表达不清晰,只关注数量上的差异而忽视性质上的差异;三是评价描述符等级安排不合理,导致评价分数不能正确反映学生活动水平。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原则
(一)基于《纲要》确定评价目标
为了克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目标单一的问题,弱化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与改变,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评价内容的设计指向《纲要》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创意物化和问题解决的素养。教师不可以随意降低评价标准而导致学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习目标任务,也不能随意提高评价标准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坚持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进行自评和他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学习进行评价”而不仅是“对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应通过评价及时弥补学生欠缺的知识点,改进学生不恰当的学习方法。评价不仅是对当下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是为了促进學生以后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教师应采取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坚持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各有利弊。量化评价的结果好收集,过程好操作,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和素养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质性评价能够记录学生过程成长,但评价结果主观性强,容易导致随意评价的现象。为了使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强化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核心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与生活或现实情境相似的真实性任务,让每个学生充分应用相关知识、技能以及策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展现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评价不能只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图景,实现评价即改进、评价助学习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评价的反馈信息来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表现如何,距离标准还有多远,清楚自己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接下来做什么。教师强化表现性评价,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评判自己的行为,监控自己的发展,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策略
(一)依据《纲要》确定评价目标
《纲要》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明确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4]。同时《纲要》也具体阐述了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教师应依据《纲要》确定活动的评价目标。 (二) 围绕活动方式选择评价要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基于地方课程内容进行,也可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并围绕学校活动和社区活动来开展,或者整合资源进行大主题探究活动。但不管如何进行,一个活动中都会包含一种或几种主要活动方式,如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等。不同的活动方式会导致不同的任务难度,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要根据活动方式来选择评价要点。
(三)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的制定包括设计评价维度、描述符和等级。设计评价维度要体现《纲要》的目标要求,设计描述符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学生情况,等级制定要遵循“等距”原则。
下面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材中第六个主题“找个岗位去体验”为例说明如何制定评价量规。
1.明确具体的学習目标。本单元要求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职业体验,教师在进行内容结构分析时,可以基于学生的情况将第一小主题“了解身边的职业”和第二小主题“我的职业理想”进行整合。结合《纲要》目标要求,教师将具体的活动目标确定为:
(1)访谈从事不同职业人的工作情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得出不同职业活动的共同特点。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交流一下实现职业理想需要从小做哪些准备。
2.确定表现性评价维度。提取具体活动目标中的关键要素,将“调查访谈、合作学习、职业理想、从小准备”作为评价维度。
3.分析评价维度各个要素中的关键要点,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描述符。[5]如“职业理想”这个维度涉及的关键要点有:职业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要建立在个人兴趣之上,要考虑收入水平及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价值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水平和社会评价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在活动评价维度的描述符中删除收入水平和社会评价这两个要点。
4.
列出描述符确定评价指标(见表1)。教师应根据评价维度各个要素列出描述符,并进行层次等级划分。教师在列出描述符时要注意评价要点有没有遗漏、重要特征有没有体现。教师在进行等级划分的时候要注意显著性质和数量的差异,保证等级之间的水平是等距的。为了保证总体评价更容易把握,教师应采取等级和分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等级划分。
(四)科学处理评价结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看评价对学生当下活动的成效,更要看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而引导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做好自主反思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处理,首选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对优点和不足做出解释,让学生在自我解释中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对评价结果的处理若采用教师反馈的方式进行,教师要注意降低评价的数量,提高评价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的真诚。教师也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活动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和流程,并反思评价量规本身的适切性,不断进行改进。
(晏璟,山东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山东 淄博 255000)
参考文献:
[1] 许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及评价策略[J].新教育,2019(20):60-61.
[2][4]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 16.html.2017-09-27.
[3] 邓惠文,刘小兵.表现性评价实施中的理论与实践融合问题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30):119-121.
[5]陈志旗.多元评价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1(36):26-28.
实习编辑:刘 源
关键词 学生评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8-0074-03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才能优化活动实施的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实现有质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1]教师应基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2]。
一、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问题
(一)评价目标与方式单一
一方面,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存在目标单一的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知识、技能、能力特别是理解力、记忆力等方面评价较多,对学生的其他方面,如交际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兴趣等方面评价甚少。另一方面,从评价标准来看,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较为重视活动的结果以及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不关注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起点及其实际发展状况。而且一般情况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教师只有1人。在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往往由于观察不到位,导致评价模糊、不精准,甚至出现评价错误。教师如何发挥生生之间互评的作用,全面准确地记录学生表现,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评价量规制定的随意性较大
评价量规的制定需要教师正确衡量学生水平,并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具体、可操作的语言描述符来表达量规中各个指标的评价要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规定教材,一方面这给予了教师设计活动内容的自主权和更大的灵活空间;另一方面,这也导致教师制定评价量规的随意性较大,使教师往往为活动而活动,忽视《纲要》中的目标要求,导致其制定出的评价量规维度和《纲要》中的目标要求不一致。
(三)评价描述符设计不合理
评价描述符设计不合理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描述符的语言直接照搬评价维度的关键要素,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调整,导致学生难读或误读;二是评价描述符水平层级表达不清晰,只关注数量上的差异而忽视性质上的差异;三是评价描述符等级安排不合理,导致评价分数不能正确反映学生活动水平。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原则
(一)基于《纲要》确定评价目标
为了克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目标单一的问题,弱化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与改变,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评价内容的设计指向《纲要》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创意物化和问题解决的素养。教师不可以随意降低评价标准而导致学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习目标任务,也不能随意提高评价标准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坚持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进行自评和他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学习进行评价”而不仅是“对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应通过评价及时弥补学生欠缺的知识点,改进学生不恰当的学习方法。评价不仅是对当下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是为了促进學生以后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教师应采取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坚持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各有利弊。量化评价的结果好收集,过程好操作,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和素养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质性评价能够记录学生过程成长,但评价结果主观性强,容易导致随意评价的现象。为了使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强化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核心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与生活或现实情境相似的真实性任务,让每个学生充分应用相关知识、技能以及策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展现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评价不能只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图景,实现评价即改进、评价助学习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评价的反馈信息来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表现如何,距离标准还有多远,清楚自己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接下来做什么。教师强化表现性评价,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评判自己的行为,监控自己的发展,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策略
(一)依据《纲要》确定评价目标
《纲要》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明确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4]。同时《纲要》也具体阐述了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教师应依据《纲要》确定活动的评价目标。 (二) 围绕活动方式选择评价要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基于地方课程内容进行,也可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并围绕学校活动和社区活动来开展,或者整合资源进行大主题探究活动。但不管如何进行,一个活动中都会包含一种或几种主要活动方式,如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等。不同的活动方式会导致不同的任务难度,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要根据活动方式来选择评价要点。
(三)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的制定包括设计评价维度、描述符和等级。设计评价维度要体现《纲要》的目标要求,设计描述符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学生情况,等级制定要遵循“等距”原则。
下面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下册教材中第六个主题“找个岗位去体验”为例说明如何制定评价量规。
1.明确具体的学習目标。本单元要求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职业体验,教师在进行内容结构分析时,可以基于学生的情况将第一小主题“了解身边的职业”和第二小主题“我的职业理想”进行整合。结合《纲要》目标要求,教师将具体的活动目标确定为:
(1)访谈从事不同职业人的工作情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得出不同职业活动的共同特点。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交流一下实现职业理想需要从小做哪些准备。
2.确定表现性评价维度。提取具体活动目标中的关键要素,将“调查访谈、合作学习、职业理想、从小准备”作为评价维度。
3.分析评价维度各个要素中的关键要点,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描述符。[5]如“职业理想”这个维度涉及的关键要点有:职业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要建立在个人兴趣之上,要考虑收入水平及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价值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水平和社会评价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在活动评价维度的描述符中删除收入水平和社会评价这两个要点。
4.
列出描述符确定评价指标(见表1)。教师应根据评价维度各个要素列出描述符,并进行层次等级划分。教师在列出描述符时要注意评价要点有没有遗漏、重要特征有没有体现。教师在进行等级划分的时候要注意显著性质和数量的差异,保证等级之间的水平是等距的。为了保证总体评价更容易把握,教师应采取等级和分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等级划分。
(四)科学处理评价结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时,教师不仅要看评价对学生当下活动的成效,更要看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而引导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做好自主反思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处理,首选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对优点和不足做出解释,让学生在自我解释中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对评价结果的处理若采用教师反馈的方式进行,教师要注意降低评价的数量,提高评价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的真诚。教师也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活动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和流程,并反思评价量规本身的适切性,不断进行改进。
(晏璟,山东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山东 淄博 255000)
参考文献:
[1] 许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及评价策略[J].新教育,2019(20):60-61.
[2][4]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 16.html.2017-09-27.
[3] 邓惠文,刘小兵.表现性评价实施中的理论与实践融合问题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30):119-121.
[5]陈志旗.多元评价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1(36):26-28.
实习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