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想象力,是语言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之既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创设一种富有动感的形象情境、情景交融,让学生情感冲动,激活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久而久之,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思考习惯。
启发思维,培养想象力
小学课本里有一些课文作者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属留白,需要读者联系上下文思考、想象。譬如《小音乐家扬科》第十二自然段,讲述了扬科在食具间里不小心触碰了挂在墙上的小提琴的琴弦,惊醒了管家,作者没有直接描述扬科被抓后的情景,随后只是写到“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根据课文中讲到的各种声音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扬科被抓后,地主的走狗是怎样骂他、打他的?扬科被打得怎么样?经过启发,学生展开了想象,头脑中浮现出地主走狗用皮鞭毒打扬科,扬科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悲惨情景。就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中那种悲惨的意境中,激发了学生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体会文本,加强朗读
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譬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插图,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强忍烈火灼身的痛苦,趴在火堆中纹丝不动的一幕。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邱少云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联系真情,在想象中用恰当的字词句表述出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在细节观察中让学生看到一个立体式的邱少云,他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自然而然地深入学生内心。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幅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譬如《鸟的天堂》有一段动态描写的文字,即“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笔者为了把学生带入到描写的“鸟群纷飞”的场景中,先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鸟儿热闹的场景,随即创设情境让学生伴随音乐听录音朗读。慢慢地,学生犹如置身于鸟儿们无比幸福的乐园当中。此时,笔者问:“大榕树为什么就能成为鸟儿们幸福的天堂呢?”学生自然联想到课文中描写大榕树静态的那一段文字,感受到榕树极富茂盛的生命力,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图画。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体会到作者在赞美祖国南国风光。
设悬布疑,激发想象力
教学中,教师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巧地设下一些“悬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笔者先出示一枚长满了锈的鱼钩,然后出示问题:课文中的题目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呢?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想象老班长外貌、行动,领会老班长的品质。
词语训练是语文教学重点,教师紧扣学生已知词语调动其思维,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加深词语印象及运用词语的能力,还能从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再见了亲人》第二段中写为营救志愿军,小金花失去了妈妈。故事叙述比较简单,寥寥几笔。由于年代久远,学生难以融入故事情节,为了让小金花妈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清晰浮现在同学们面前,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小金花的妈妈是如何故意跟敌人哨兵争吵,激怒敌人,把看守志愿军侦察员老王的敌人引开,从而让小金花趁机营救老王的?启发学生联想有关描写革命战争的影视剧,使他们脑子里有个正反人物的形象。用褒义、贬义词语来体现人物形象,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纷纷设想当时的情景。如此,学生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刚强的小金花妈妈的英雄形象以及她怒视敌人的场景,毅然决然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画面。在想象中学生对“中朝人民鲜血凝成深情厚谊”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
展开思路,培养想象力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基础上,教师除了提纲讲解外,还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去点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例如:《飞夺泸定桥》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经过。课文主要围绕抢时间和攻天险这两个重点来写,课文的第二段具体写了红军为什么要和敌人抢时间。在分析文本时,笔者问学生:“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和敌人去抢时间?”学生认为:“由于抢在敌人援兵到达泸定桥之前,对付的敌人只有两个团,容易夺桥,如果落在敌人援兵之后或者同时到达,对付敌人除了两个团还增加了两个旅,夺桥就更困难了。”笔者又进一步点拨学生:“那么,我军是怎样抢在敌人之前的呢?”学生回答:“把吃饭和休息的时间省下来走路。”“翻山越岭走近道……体现了红四团的战士们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通过同学们想象,对作品中的形象、感情、意境也有了身临其境地体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创立想象的氛围,使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明志小学)
启发思维,培养想象力
小学课本里有一些课文作者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属留白,需要读者联系上下文思考、想象。譬如《小音乐家扬科》第十二自然段,讲述了扬科在食具间里不小心触碰了挂在墙上的小提琴的琴弦,惊醒了管家,作者没有直接描述扬科被抓后的情景,随后只是写到“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根据课文中讲到的各种声音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扬科被抓后,地主的走狗是怎样骂他、打他的?扬科被打得怎么样?经过启发,学生展开了想象,头脑中浮现出地主走狗用皮鞭毒打扬科,扬科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悲惨情景。就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中那种悲惨的意境中,激发了学生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体会文本,加强朗读
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譬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插图,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强忍烈火灼身的痛苦,趴在火堆中纹丝不动的一幕。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邱少云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联系真情,在想象中用恰当的字词句表述出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在细节观察中让学生看到一个立体式的邱少云,他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自然而然地深入学生内心。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幅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譬如《鸟的天堂》有一段动态描写的文字,即“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笔者为了把学生带入到描写的“鸟群纷飞”的场景中,先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鸟儿热闹的场景,随即创设情境让学生伴随音乐听录音朗读。慢慢地,学生犹如置身于鸟儿们无比幸福的乐园当中。此时,笔者问:“大榕树为什么就能成为鸟儿们幸福的天堂呢?”学生自然联想到课文中描写大榕树静态的那一段文字,感受到榕树极富茂盛的生命力,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图画。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体会到作者在赞美祖国南国风光。
设悬布疑,激发想象力
教学中,教师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巧地设下一些“悬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笔者先出示一枚长满了锈的鱼钩,然后出示问题:课文中的题目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呢?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想象老班长外貌、行动,领会老班长的品质。
词语训练是语文教学重点,教师紧扣学生已知词语调动其思维,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加深词语印象及运用词语的能力,还能从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再见了亲人》第二段中写为营救志愿军,小金花失去了妈妈。故事叙述比较简单,寥寥几笔。由于年代久远,学生难以融入故事情节,为了让小金花妈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清晰浮现在同学们面前,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小金花的妈妈是如何故意跟敌人哨兵争吵,激怒敌人,把看守志愿军侦察员老王的敌人引开,从而让小金花趁机营救老王的?启发学生联想有关描写革命战争的影视剧,使他们脑子里有个正反人物的形象。用褒义、贬义词语来体现人物形象,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纷纷设想当时的情景。如此,学生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刚强的小金花妈妈的英雄形象以及她怒视敌人的场景,毅然决然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画面。在想象中学生对“中朝人民鲜血凝成深情厚谊”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
展开思路,培养想象力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基础上,教师除了提纲讲解外,还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去点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例如:《飞夺泸定桥》记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经过。课文主要围绕抢时间和攻天险这两个重点来写,课文的第二段具体写了红军为什么要和敌人抢时间。在分析文本时,笔者问学生:“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和敌人去抢时间?”学生认为:“由于抢在敌人援兵到达泸定桥之前,对付的敌人只有两个团,容易夺桥,如果落在敌人援兵之后或者同时到达,对付敌人除了两个团还增加了两个旅,夺桥就更困难了。”笔者又进一步点拨学生:“那么,我军是怎样抢在敌人之前的呢?”学生回答:“把吃饭和休息的时间省下来走路。”“翻山越岭走近道……体现了红四团的战士们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通过同学们想象,对作品中的形象、感情、意境也有了身临其境地体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创立想象的氛围,使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明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