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高科技为动力,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中国经济的安全性及抗风险能力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发展由快速增长的总量扩张转向以集约内涵方式,用质的发展来带动量的增长的路径选择,其产业结构调控则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技术进步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则更加突出地表现出将“后发优势”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重要作用。
1
金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21世纪初的世界,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占世界绝大多数,而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都集中在发达国家。这种现实的残酷性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如再不更加自觉和有效地提高科技创新与进步能力,其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经验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其“后发优势”的作用将随之减弱乃至消失,甚而重新陷入更加被动的困境。
以金融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为重要动力,经济的全球化迅猛发展。跨国企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4800个跨国母公司和30多万个国外子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并因此而主导着世界范围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剧烈调整。一方面,表现为发达国家因数百年发展形成的“先发优势”,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的过渡;另一方面,表现为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90年代愈演愈烈并延伸至21世纪的、发达国家把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这样的结果,在带动起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即“后发优势”)的同时,又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轮又一轮的产业结构雷同、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纪面临的这一形势仍是十分严峻的。
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上的一切权力和责任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央政府。任何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都是以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和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建国初期,为了迅速稳定国内局势和对付可能爆发的世界范围的战争,中央政府在生产力布局的目标取向上,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并因此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上采取了均衡布局和均衡发展的战略。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计划。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要依靠引进前苏联的技术和装备;70年代中后期,又主要靠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装备;改革开放以来,按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在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成套装备的引进,对促进中国能源冶金、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化肥、航空、机械、电子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纵观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多数新工业行业的建立和工业新产品的生产,大都是通过技术引进和成套设备进口而实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通过技术引进和进口成套生产装备来完成的,这在当时条件下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从而形成在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企业的技术进步都不是由企业进行的自主行为,而是由政府作为一种外生的力量通过权力与压力方式楔入经济之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从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这样一种被动模式与尴尬局面。在这样一种机制之中,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现象频现成为中国经济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产业结构的问题也多由此而产生。
同时,过去由于受“两个平行经济理论”的影响,实行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过去工业发展所走过的路子,而由此产生的产业结构失调,扩大再生产的外延化,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严重并模式化。但是,由于“短缺经济”的现实和对外封闭,不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对比,而使这些问题并未显现出来。通过外延的方式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达到产业技术进步的目的,则是计划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以进口成套生产装备形式的技术引进在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并因此而形成政府主导型的企业进步机制,即由政府来计划产业技术进步的全过程。
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GDP年均9%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同一时期的世界奇迹。但是,中国产业结构长期存在的三个问题至今仅仅得到缓解,并没有根本解决。其一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中国中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93.5%,西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97.3%;其二是企业规模过小,数量多,规模效益差,全国大中型企业2万余个,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2‰,且专业化水平低,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严重,例如在机械工业中全能工厂约占机械工业企业总数的80%;其三是现有生产能力闲置严重,相当一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已超出了市场的需求,开工严重不足,同时,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且利用率低。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表明,全国有900多种工业品生产能力不足,如大、中型拖拉机60.6%,小型拖拉机65.9%,钢材62.0%,内燃机43.9%;一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更是大量闲置,开工严重不足,利用率过低,如胶卷13.3%,胶片25.5%,彩电46.1%,家用洗衣机43.4%,电话单机51.4%,自行车54.5%。2/3以上企业反映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与此同时,产成品积压严重,拖欠严重,大量企业重复于低档产品的过度竞争。经过中央政府多年努力,结构调整虽有重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跨入新世纪后几年来的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上述困境。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有社会和技术两个基本的动因:一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体现出的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人的需要层次的变化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即社会动因;二是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等技术进步而直接实现的对原有的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即技术动因。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与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社会动因和技术动因从两个方面反映了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和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会逐渐减少,但对耐用消费品和其他工业品的需求则逐渐增加,就像恩格尔定律所说,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用于食品的费用比例开始下降,收入的边际增长额首先用来购买耐用消费品,然后用于奢侈品、娱乐等。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引起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收入支出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投资结构的变化。而人的需要层次的变化即人们生活范围的扩大和新的需要和爱好的发展,必然导致服务部门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及其所要求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也必然要转向那些需求弹性更高的产业部门,使产业结构逐次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技术进步与创新使生产力提高,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技术进步与创新使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使产业结构产生变化;技术进步与创新产生新兴产业,改造原有产业,淘汰夕阳产业,改变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贸易,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所有这些作用和影响会导致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集约化趋势,使产业内部的生产要素构成不断高级化,使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在当今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社会和技术这样两个方面的动因还正处于形成过程之中。于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与把握,切不可盲目乐观。
3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资源的配置问题。资源配置的变化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生产者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为了在竞争的市场中取得优势,只有求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只有技术进步与创新才能使得在给定资源投入下可以取得更多的产出,从而降低成本,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与创新又可以生产出改进产品、差异化产品、换代产品、替代产品和全新产品,而全新产品的出现,由于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使得现今社会中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找到相关的替代产品,从而使得生产者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这是市场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主要原因。而市场的选择则成为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仲裁者,竞争失败的生产者退出竞争,获胜者继续在市场中竞争。由于这种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保证了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并在竞争中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中国,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产业结构的成本是很高的,效率是低下的,这就要求由政府来实现资源在产业、地区、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体制转型期间,要从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本性作用这个角度出发,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推进技术进步与创新,立足市场导向,立足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推进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所在,而技术的转移和扩散的过程也就是新技术的应用而淘汰旧技术的一个取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技术进步了,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变了。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人、设备和信息这三种要素形式达到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的。
现有的产业结构是以过去的技术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通过渐变和突变这两种形式实现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渐变形式表明了技术的连续性发展,技术是处于量的变化之中,在这量的变化之中,技术的进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相对稳定的变化之中。技术进步的突变形式表明了技术的交替转换,新技术代替原有的技术,技术处于质的变化之中,新技术所引起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而原有技术所涉及的产业则被淘汰,由此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进步与创新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着产业的发展,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使产业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现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迁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来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速自身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4
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往往是通过供需结构的变动这一环节来实现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不仅改变着生产的数量,同时也改变着生产结构,从而使整个社会的供给发生变化。社会供给的变化又使人们各种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使人们产生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又对技术进步产生新的推动作用。技术进步与创新使许多前所未闻的新产品问世,而且根据差异化原理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新产品,进而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作用又使这些新产品的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大,能不断推出新产品的企业是具有活力的可以获得最多利润的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在改变供给结构的同时,也在开拓着人们各种各样的新的需求,使需求的结构变化趋势走向多样化、分散化。从计算机CPU集成度的摩尔定律对计算机产业的巨大影响,进而刺激着人们不断追逐最新、最好、最快的计算机产品,从而加快了计算机产品的更新换代,使计算机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行业,并带动了一个具大的软件业的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这种作用机制使一国经济的产业结构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升级转型,使经济的发展不断取得最大的效益。技术进步与创新同时又使产业的需求脱节,高科技研究工作不是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造成了成果转化率低,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巨大浪费的问题依然存在。而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不合理,必然导致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迟缓而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就有可能使经济增长重新回到依靠要素投入特别是资金要素投入来发展经济的老路子上去(这在近两三年的经济增长中又有所凸现)。所以政府应以企业改革为中心,加快配套改革的步伐,注重制度因素对经济进步的激励作用。有效的制度通过对人们相互关系的规范,可以减少信息成本和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合作,并提供一个持续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要下决心改革企业内部、外部的种种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不合理的制度,同时要注重企业应尽快从单纯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的生产型企业转变为具有生产、营销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的能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从而促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抓住了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也就是抓住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要害所在,就能强有力地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真正走上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围绕技术创新来培育和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体系,使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摆脱依靠技术引进来达到企业技术进步的被动局面。
(责任编辑: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