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沟村的老楝树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沟村的村口有一棵老楝树,据传是当年建村时第一任村长种下的。廉沟村人全姓廉,当年因为战乱迁到这里,一驻就驻了几百年。村长换了一任又一任,这棵老楝树却成了廉沟村一道不变的风景。
  “老廉,走了!”门外的小蔺催促着老廉。小蔺是廉沟村的上门女婿,是老廉的工友。
  前两年,村子附近勘探出了储量丰富的煤炭矿床,经过各方协商谈判,煤矿很快就正式开采了。村长当时也参与了谈判,不仅给村上争取了些补偿款,还帮村民给矿上要来了一些岗位。当然,“村长”这个叫法现在不准确了,应该说“村主任”才对,但习惯了,村民们还是喜欢“村长、村长”地喊着。
  “老廉,你说这棵老楝树这几年是怎么了?看上去一年比一年的枯枝要多了!”村头的老楝树是老廉和小蔺每天上下工都要经过的地方。
  “谁知道呢?估计是太老了吧!”
  “你们老祖先,就是那个第一任村长,当年为什么要栽种一棵楝树呢?”小蔺边走边扭头看了看那树身足有几搂粗的老楝树,问老廉。
  “因为我们都姓廉,楝就是廉嘛!而且老村长栽下这棵楝树后,说他一定把这个村长干好,带领大家伙在这个搬迁来的新地方过上好日子。当然,那时村长不叫村长,听老人们说叫什么‘里长’吧。”
  矿场并不远,两个人聊着天很快就到了,并迅速在换衣间换上了工作服。
  出换衣间后,老廉看着日复一日载着自己上下矿井的猴车,鼻子不由得酸了。“这眼看着暑假就要完了,上大学的女儿又得一疙瘩学费,可这拖欠了好几个月的工钱也不知道村长啥时候才能结算呢?”感叹归感叹,老廉也只能无奈地坐上猴车准备下井。老廉的工钱之所以是村长给他结而不是矿上,因为村长成立了个劳务公司,和矿上签了用工合同。村里在矿上上班的人都是由他代发工资。
  此刻坐在猴车下矿井的老廉,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躺在担架上被人抬上矿井……
  正在作业面工作的老廉突然看到小蔺的上方有塌方的危险,危险给他连喊话的时间都没留,他一个箭步冲过去,一把推开了小蔺。“轰”一声,塌方发生了。老廉被砸进了煤堆里!惊魂未定的小蔺,看见煤块堆里老廉那矿工帽上微弱闪烁的灯光寻找着缝隙向外有气无力地一下一下扑闪着。
  医院里,经过抢救的老廉虽说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失去了一条腿。每天高昂的住院费用让生活本就拮据的老廉感到了压力。尽管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又和亲戚朋友四处凑钱,但费用的缺口距离补齐的距离仍遥不可及。
  来看望老廉的小蔺在病房外听见老廉女儿说:“爸,要不我给学校请假,休学上一两年去打工吧!”老廉沉默了半天,说:“学还是得继续上,钱爸再想办法。”
  小蔺走进去,拉着老廉的手,说:“老廉,我的命是你救的啊!”
  老廉说:“也没啥,换做你也会这样做,对吧?”
  晚上。小蔺去找村长,说:“老廉是在班上出的事,你得给他一笔赔偿金!”
  村长黑着脸:“什么赔偿金,谁让他在井下面自己不长眼呢!明天把拖欠他这几个月的工资结清就够意思了!”
  小蔺声音比刚才高了些:“你这几年贪得还少吗?再说了,你给大家都买的有意外险,保险公司不是也已经把赔偿金给你了吗,你咋能装自己口袋呢?你这样做,会被村里人骂的!”
  村长把茶杯狠狠摔在地上,指着小蔺说:“我先骂你这狗东西!那赔偿金你不说谁会知道,老廉那大老粗,斗大个一都不识,他懂个屁。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和荷花吗?还不是想给你俩多留点钱吗?”
  荷花是村长的独生女,人天生稍微有些呆笨。小蔺其实就是村长招的上门女婿。
  那一晚,小蔺最终没能说服村长,没能给老廉多争取来一分钱。
  后半夜,屋外狂风大作。小蔺在床上翻腾了一晚,都没能入睡。
  第二早,小蔺独自一人去上工。路过村口时,他发现那棵老楝树居然在昨夜的狂风里轰然倒塌了,此刻直挺挺地横在路当中。
  小蔺走过去,发现原来老楝树的树身早就朽空了。怪不得这几年的枯枝越来越多了。
  小蔺突然看到,在折断的老楝树根部,一枝新苗在老根上已经长出了一尺多高。它是什么时候长上来的?之前竟没有留意。也是,有那么粗大的一棵老楝树杵在那里,谁会去留意它根上的一個不起眼的新苗呢?
  小蔺看着那棵新苗,心说:一棵空了心的老楝树,折就折了吧,折了也挺好的!
  小蔺大踏步向村外的矿场走去。
  小蔺想好了,明天就去县纪委。小蔺觉得,自己就是单凭这一身蛮力也照样能养活得了荷花。
其他文献
《耻骨》这篇小说最初的创作缘起是有点荒诞的。  2019年冬天,我来到重庆一所普通高校教授创意写作。在我所带的写作工坊里,有一天,我忽发奇想,要求学生开始每周小说打卡。为了鼓励学生创作,我随后跟了句:“老师也会与你们一起,坚持每周创作打卡。”  就是这句随性而至的话,为自己埋下一颗隐秘地雷。随后我便难过地发现,对于一个励志投身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来说,教授写作,或许对写作本身是一种重创和伤害。那段时
期刊
徐威,江西龙南人,1991年生,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评论文章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南方文坛》《四川戏剧》《创作与评论》《星星·诗歌理论》《中国艺术报》等报刊。  吴霞霞(黎子)的短篇小说《耻骨》讲述了一个并不算特别新鲜与惊艳的乡土故事。父亲断了腿,只能躺在炕上;无止尽的雨水之中母亲骂骂咧咧;一双女儿对于父母所知甚少却照样有自己的欢喜与悲伤。乡土小说中的许多经
期刊
黄花草木樨  把一种事物,当成另一种事物  并不是值得羞愧之事。比如  喜欢和爱,活着和生活  它们就是魔方的两面,稍不留神  就会迷失在人为的迷宫里  黄花草木樨,总是被我误认为  童年的苜蓿。醇正的草香  脉络清晰的复叶,细碎的黄色花  这些已经足够。足够让我编织  虚构和想象。直到某一年  某一天,某一刻,在瑶池  迎风飘曳的黄色枝条,拂过  我的面颊、发梢。我细细打量  看它慢慢褪去想象的
期刊
在墓下村的公路边看伐木  腰缠绳索和砍刀的老年男人A  在云杉的颈脖处实施着捆绑术之前  几只鸟儿已经逃离了树巅  在路边四层楼高的位置  他扔下的绳头  由地面的两个男人B和C捡好,拉紧  没有人说话的清晨寂静得像一个鸡蛋壳  似乎任意一辆路过的汽车的喇叭  都可以将其击碎  之后叼着香烟的中年男人D上场了  他手提电锯不动声色  之后一阵阵旋转钢牙的嚎叫中清烟四起  大树只微微颤栗,伤口处木屑
期刊
雨中  中午下起了细雨  几栋白色青瓦的矮楼  弹起雨点,静静被湿润  世界轻盈了起来  即使它们四周  堆满了高高的石头  一样压抑的住宅楼  我不喜欢这些建筑  但所有的城市都被占领了  所有的街道都像  被我走了无数次  所有的景区,山和树  都带着人工的痕迹  陨石坑  忽然发现  手机的保护套上  被剜去了一小块  像一个小小的陨石坑  露出深蓝色的坑底  不知什么时候碰的  也不知它碰
期刊
初见开封  落脚在宋门外  头顶着宋代遗风  我的身份是今人  在清明上河园  我扫去老旧灰尘,搬来北宋人声鼎沸  宋词的豪放、婉约和东京的繁华  以秋天彩绘一座城  菊花注定对开封情有独钟  今天的御河不愿再细说前朝往事  偏偏我在开封喜欢谈古论今  玉带桥上仔细辨认  才找出当初的汴京  原来,宋朝在这里死去活来  鼓楼  我是夜晚来看你的  在没有战乱、饥荒和洪灾之时  吃火烧夹羊肉、黄焖鱼
期刊
山的高度不在于仰望,而在于攀登。  山在我的生命里是一种宿命,就像它在远古先民的情感里寄托了某种永恒的意志。山在我的情感中亦混杂着对立的两面,一方面,它在我不断地攀登中拓展了生命的意义与高度;另一方面,它却又静而不语,似乎早已在永恒与凝止中完成了对我最好的指引。在古时,山意味着遥远,意味着曲折与闭塞的宿命,所以愚公移山的壮举才显得如此石破天惊。但山同样也给了人世沉浮一个窗口,给了命运多舛的心一份洒
期刊
格尔木之歌  前面才到青藏高原  回去就是日常生活  我没有继续往前走  我是一个软弱的可怜人  我欠着自己一笔永远的债务  巍巍昆仑山  杳无人烟的可可西里  我只在地图上找到藏羚羊  我放弃了低处,却不敢高原上喝醉  我想在格尔木保持着警惕  但身体依然不适  我不敢向神靠近  矛盾和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我的心也曾藏着暴风雪  我的身体登上了高原  我的灵魂却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我的骨子里
期刊
去年除夕  父亲走了之后  母亲和我们一起,在城里居住了多年  每年除夕,我们都要陪母亲回到乡下  每一次回到家里,母亲都很忙碌  去年除夕,也一样  母亲忙着打扫屋里屋外,和墙上的尘埃  小心翼翼地擦拭父亲遗像上的  灰尘。母亲叮嘱我们放几挂鞭炮  贴几幅对联,在堂屋的香火跟前  给祖先烧纸钱,让孩子们磕头  作揖。母亲让我们  带上孩子,去给父亲和祖先上坟  请他们回家,过年  一阵叮嘱后,母
期刊
面皮子  都看重面子,哪怕是面的皮子  不看僧面看佛面,是另一种浅显  故乡的面皮子,源于生活的哲理  美食,总让人垂涎,更想它的初始味道  水乳交融般洗面粉,之后静静地等待  沉下了日子,漂浮的是时光  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岁月就分为两层  如水淡然的年华,倾倒在蒸屉里  嫩白的面子留在浅盆,蒸汽浴过后  肤如凝脂的永昌女子降生了  浅黄浅薄的一层,叫面皮子  同时出笼的,海绵似的面筋  油泼了
期刊